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09-20 13:33
摘 要 Abstract
新修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將以配套文件的形式發布新藥研發的指導原則和技術要求。目前急需完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等技術要求,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中藥品種研發。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技術指導原則,簡單綜述中藥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與化學藥品的相同點和特殊關注點,以供業界參考。
After issuance of the newly-revised Provisions for Drug Registration, technical guidelines on new drug development will be issued separately as supporting document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non-clinical safety assessment need to be updat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 products.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technical guidelines, this article compares similarities of and special consideration for preclinical safety assessment between TCM topical preparations and chemical drug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ndustry.
關鍵詞 Key words
中藥;化學藥品;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特殊關注點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cal drugs; topical preparations for skin; preclinical safety assessment; special concerns
皮膚外用制劑是我國中藥、民族藥的傳統給藥劑型,包括黑膏藥、散劑、酊劑、洗劑、油劑等。根據《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一部的收錄情況,已上市的中藥皮膚外用制劑還包括貼劑、軟膏、乳膏、搽劑、涂膜劑等多種劑型,主要在局部發揮作用,如燒燙傷、扭挫傷,銀屑病、濕疹等皮膚病,也可透皮吸收后作用于系統,如風濕性關節炎、腹瀉、心絞痛等的治療,避免口服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及肝臟首過效應,易通過調整給藥方案,提高療效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1-2]。隨著制劑技術和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科的發展,更多新劑型用于中藥皮膚外用制劑,如噴霧劑、凝膠劑、巴布劑、微乳劑等。不同劑型的局部作用和透皮吸收情況不同,可能導致的安全性風險也各不相同;新藥研發中毒理學試驗的技術要求根據藥物活性成份、劑型不同而不同,給中藥皮膚外用制劑的研發帶來困難。藥代動力學、毒理學技術不斷發展,給其非臨床安全性評價帶來新的思路。
新修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于2020 年7 月1 日正式施行。新藥研發中涉及的技術要求不在新修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中具體規定,而是以指導原則等配套文件的形式另行發布。目前國內如《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中藥、天然藥物長期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等關于中藥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相關的指導原則均為2007 年頒布,尚未有細化到中藥外用制劑的指導原則出臺。在相關品種審評過程中,發現業界對中藥外用制劑開發毒理學研究的諸多問題存在較多分歧。從2005 年開始,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針對中藥外用制劑創新藥研究、仿制或上市后變更相應的安全性評價要求以及技術難點,召開了多次專題會進行討論,并對具體申報品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匯總[3-4],提請業界關注。在創新藥研究過程中,監管層與業界齊頭并進,在研究前達到技術要求上的共識,提高了研發效率,對促進傳統中醫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技術指導原則,簡單綜述中藥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與化學藥品的相同點和特殊關注點。生物制品用作皮膚外用制劑的品種較少,安全性評價要求更多的是結合藥物自身性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此不作綜述。
1 與化學藥品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的相同點
化學藥品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的方法、模型、技術體系在我國相對成熟,其局部毒性與系統毒性的評價項目和完成時間主要參考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的系列指導原則,實驗動物、給藥濃度、給藥方式、頻率、劑量、面積等主要試驗設計可參考現行國內指導原則。此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早期也針對外用制劑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原則或實驗技術文件[5-6]。在動物選擇、劑量設計原則、給藥方法、研究方案和毒性指標的設計上,中藥皮膚外用制劑與化學藥品具有相同之處。
1.1 動物種屬
非臨床安全性評價原則上應選擇臨床給藥途徑或與其相近的給藥途徑。因此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研究的實驗動物首先考慮與人類皮膚接近、背景研究數據較充分的種屬,以充分評價藥物在系統吸收后或局部的安全性。在注冊申報時,一并進行種屬選擇的依據說明。
OECD 發布的經皮給藥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的指南草案Acute Dermal Irritation/Corrosion、Repeated Dose Dermal Toxicity:21/28-day Study、Subchronic Dermal Toxicity: 90-day Study(section 4 health effects 404、410、411)[6] 中,建議使用大鼠、兔或豚鼠進行系統暴露的安全性評價,局部刺激性、過敏性的動物種屬主要結合種屬特點和觀察指標等進行確定,如對刺激性較敏感的兔用于皮膚刺激性試驗等。該指南草案主要集中在嚙齒類動物的安全性評價上。研究顯示[7-8],非嚙齒類動物中小型豬與人類皮膚在解剖結構和生理狀態方面具有較好的相似性,且皮膚顏色淺,毛囊稀少,適用于皮膚局部和系統暴露后的安全性評價。
1.2 受試物
皮膚外用制劑中可能含有促進藥物吸收的輔料,且藥物在基質中的理化性質、分散形式等均可能影響藥物吸收。此外,藥物本身及其制劑形式均可能引起皮膚外用制劑在給藥局部的不良反應。因此非臨床安全性研究的受試物應盡量選擇可代表臨床試驗用樣品的中試或中試以上規模的含有輔料的制劑,并對制劑的揮發性、穩定性、溶解性等理化性質進行必要的描述,為試驗設計提供合理依據。
1.3 試驗方案
試驗方案決定皮膚外用制劑在給藥局部或系統的充分暴露。應根據藥物劑型、輔料成份、劑量大小、適應癥、臨床擬定給藥方案等因素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索恰當的皮膚狀態、給藥方式及相應的劑量或濃度等。
1.3.1 皮膚狀態
皮膚狀態是皮膚外用制劑吸收方面的重要影響因素。首先,動物體表的毛發阻擋外用制劑與皮膚的接觸,試驗期間需要定期去除毛發,且不宜采用毛發密集的區域作為給藥部位。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剪刀、剃毛器或適宜脫毛劑,注意去除徹底、無創傷,否則破壞了皮膚屏障的完整性,可能導致給藥后系統暴露異常。
如果適應癥皮膚本身存在破損,局部吸收可能與完整皮膚存在較大的不同,應結合適應癥皮膚破損特征來設計破損皮膚的試驗方法。常用的制備方式包括砂紙打磨、針頭劃傷以及化學試劑腐蝕等,可達到不同程度的皮膚缺失。表皮中的角質層是藥物經皮吸收的主要屏障[9]。砂紙打磨至皮膚發紅,一般主要影響角質層厚度,真皮較完整[10]。針頭劃傷皮膚一般損傷表皮層,以滲血為度,認為藥物可直接入血。試驗中需根據動物皮膚愈合特征和試驗方案中給藥方式確定破損頻率, 確保藥物吸收方式的一致性?;瘜W試劑腐蝕如Na2S導致皮膚損傷的程度與實驗動物角質層厚度及其在皮膚表面停留時間有關[10]。此外,還有采用皮膚移植設備對皮膚進行部分去除或全部去除,以充分模擬皮膚潰瘍或燒傷創面[7]。注冊申報時應結合擬定適應癥的皮膚破損程度,對模型制備的合理性及相應方法學參數進行詳細說明。
1.3.2 給藥劑量
非臨床安全性評價中通常采用擴大給藥面積、增加給藥頻次等方式增加給藥劑量。但參考OECD 指南草案Repeated Dose Dermal Toxicity: 21/28-day Study(section 4 health effects 410)[6],最大給藥面積不宜超過體表面積的10%,且從試驗操作和藥物透皮吸收情況來看,通過增加給藥頻率的方式來增加毒性暴露的程度有限。在進入臨床試驗后,應將臨床藥代動力學參數與非臨床系統暴露情況進行對比,如果臨床藥代動力學數據超出了非臨床最大暴露量,則動物實驗可能并未準確預測臨床風險。對于水溶性較好的藥物,可考慮采用皮下注射等方式增加系統暴露,更好地提示后續臨床試驗系統暴露的風險。
1.3.3 給藥操作
給藥方式上,部分劑型如軟膏、貼劑等可以直接采用制劑或者含藥基質固定在動物皮膚表面,酊劑、噴霧劑等液體無法直接長時間覆蓋皮膚表面,可采用吸附藥液的紗布貼敷,確保給藥部位固定,皮膚表面濕潤且透氣。給藥時,盡量避免選擇棉簽等可能存在吸附的工具進行給藥,注意從低濃度到高濃度操作,避免交叉污染??紤]到動物撕扯、拉蹭等動作影響藥物的有效覆蓋,可穿上適合的馬甲,防止給藥受到動物動作的影響。
1.3.4 安全性評價項目
與其他給藥途徑的藥物相比,皮膚外用制劑系統暴露的安全性評價項目需額外觀察給藥局部的不良反應,如毛發生長、皮膚破損/ 角化等情況,判斷局部不良反應對系統暴露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局部刺激性、過敏性、光安全性等研究。
皮膚局部刺激性和過敏性試驗可參考國內《化學藥物刺激性、過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11]。Acute Dermal Irritation/Corrosion、Skin Sensitisation 等OECD 指南草案(section 4health effects 404、406、429、431、435、439、442c、442d、442e)[6] 對皮膚局部刺激性、過敏性的試驗技術進行了闡述。藥物光安全性主要包括光敏性(photosensitivity)、光遺傳毒性(photogenotoxicity) 和光致癌性(photocarcinogenicity), 主要檢測藥物在無毒性劑量的紫外光或可見光作用下,誘發光刺激性(photoirritation)、光過敏性(photoallergy)、直接或間接增加腫瘤風險的可能性。按照ICHM3(R2)Guidance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for the Conduct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and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Pharmaceuticals[12] 以及OECD 指南草案the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section 1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101)[6],如果藥物光吸收性[ 摩爾消光系數<1000L/(mol·cm)]、光穩定性及類似化學結構化合物的光毒性信息提示藥物光反應陰性,則無需進一步進行光安全性試驗。如果具有光吸收性質的藥物光敏性試驗或光遺傳毒性研究為陽性,則可能有潛在的光致癌性風險,如8- 甲氧基補骨脂素為光遺傳毒性的致癌物[13]。但由于大鼠、裸鼠等致癌性試驗動物的皮膚結構和生理與人存在差異以及《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條件下的試驗方法受限等問題,目前很少進行非臨床光致癌性試驗。
2 中藥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的特殊關注點
除部分中藥制劑物質基礎較明確外,其他中藥制劑與化學藥品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性:①成份復雜,物質基礎不清楚,有效成份、毒性成份不明確。②分析方法技術難度大,藥代動力學難以開展。③皮膚滯留性和作用機制不明確。④給藥體積往往較大,很難暴露最大毒性。開展中藥皮膚外用制劑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時,需關注受試物的可代表性、毒性的充分暴露、必要的毒代動力學試驗以及特殊毒理學評價等。
2.1 受試物
中藥成份復雜,實驗室難以進行受試物各成份的分析。因此,受試物需根據藥物制劑學特征提示的風險點,明確與臨床擬用樣品的一致性,注冊申報時除與化學藥品一樣提供其名稱、含量、來源等信息外,必要時應注明載藥量、穩定性及均一性等信息。為了降低不必要的影響,一般盡量采用現用現配的方式給藥。
2.2 藥/ 毒代動力學要求
中藥復方目前很少提交藥代動力學或毒代動力學的研究資料,僅通過體表面積換算判斷劑量-效應關系。但從研究的科學性、完整性上來說,動物和人體存在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方面的差異,僅通過體表面積換算可能導致安全范圍的誤判,如果能結合藥代動力學對活性成份的暴露量- 效應關系進行明確,有助于分析中藥合理炮制配伍后增效解毒的作用,有利于臨床風險的控制。
此外,處方中含有明確毒性成份且預計發揮全身作用的藥物可考慮進行毒代動力學分析,通過降低毒性成份的系統暴露控制臨床使用風險。如果毒理學研究出現無法明確來源的不良反應,影響最終安全性風險的判斷時,毒代動力學檢測有助于數據可靠性、研究完整性的分析。
2.3 毒性的充分暴露
皮膚外用制劑的充分暴露通常與給藥面積、給藥頻率、貼敷時間等因素相關,不建議通過增加涂抹厚度來增加劑量[11]。中藥制劑通常臨床擬定給藥劑量較高,受到其理化性質等的影響,無法通過增加給藥濃度、擴大給藥面積、增加給藥頻率等方式實現適當的劑量遞增比例,以提示劑量-效應關系,因此可采用破損皮膚來達到增加系統暴露的目的。同時,破損皮膚還可以涵蓋臨床適應癥病理學發展導致的皮膚破潰,或由于貼合材料、藥物刺激性引起皮膚破潰,導致暴露量突然增加等風險。值得注意的是,中藥皮膚外用制劑的處方中可能含有斑蝥等大毒藥材,在采用破損皮膚模型增加系統暴露時,需結合處方成份評價其結果的科學性。
2.4 特殊毒理學試驗
當中藥復方含有可能的毒性藥材或一般毒理學試驗提示相關毒性風險,且臨床試驗方案中包括相關風險人群時,應考慮適時開展遺傳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等特殊毒理學研究。游云等[14]統計了《中國藥典》2015 年版中孕婦禁用和慎用的藥材與飲片及陽性的非臨床生殖毒性研究結果。當處方中含有相關成份且發揮主要系統作用,入組有生育可能的女性時,需要在相應階段按要求提交非臨床生殖毒性研究資料,提示臨床生殖毒性風險及相應的安全范圍。
2.5 新技術和新方法
中藥成份復雜,難以通過藥代動力學對處方成份及其相互作用后如何釋放、吸收、分布、消除進行分析;動物與人類皮膚在結構、性質上的差異以及試驗中的不當處理都可能導致結果的誤判。針對上述問題,新方法和新技術不斷得到開發運用,如人體皮膚細胞/ 表皮組織模型、熒光探針技術、指紋圖譜技術等,可很大程度模擬臨床用藥情況,可視化制劑成份的吸收、分布等過程以及分析多成份的滲透特性等,有助于中藥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的早期篩選和綜合分析,準確提示臨床風險。注冊申報時,鼓勵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對中藥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進行輔助分析,為綜合風險評估提供更多證據支持。
3 結語
近年來,中藥注冊申報量有回落趨勢。其中,臨床試驗申請(IND)數量2008~2015 年均維持在50~80 件/ 年,2016~2018年降至31 件/ 年,2019 年僅15件。對此,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采取Pre-IND 溝通交流、問詢式溝通交流、審評過程溝通交流等形式促進藥品研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5年后中藥IND 品種批準率逐年提升,2016 年度批準率提高至71.0%,2019 年達100%[15]。新修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不再具體規定新藥研發中涉及的技術要求,而是以指導原則等配套文件的形式另行發布。因此急需完善后續如非臨床研究的技術要求、在產品注冊中如何應用已有人用證據等相關配套文件,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中藥品種研發。在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支持新藥研發的背景下,科研人員、制藥企業和監管部門多方探索、合作,共同推動中藥新藥研發勢在必行。
引用本文
寧娜,趙華琛, 寧可永*.中藥皮膚外用制劑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的特殊考慮[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21.08(211):18-23.
第一作者簡介
寧娜,博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助理研究員。專業方向:新藥注冊技術審評
通訊作者簡介
寧可永,博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副主任藥師。專業方向:新藥注冊技術審評
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