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案例
嘉峪檢測網 2019-08-07 11:38
冷作模具主要包括沖裁模、冷擠壓模、冷拉深模、冷鐓模、拉絲模等。冷作模具的工作條件是在常溫下,主要完成金屬及非金屬材料的沖裁、彎曲、拉深、鐓鍛、擠壓等工序。冷作模具在工作時,由于被加工材料的變形抗力較大,模具的工作部分承受很大的壓力、彎曲力、沖擊力和摩擦力等,其刃口或工作表面產生劇烈的摩擦與磨損,其常見的失效形式有磨損、斷裂、塑性變形、咬合及多沖疲勞等失效。
磨損
冷作模具工作部分與被加工材料之間的摩擦而引起的物質損耗,能使工作部位(刃口、沖頭)形狀和尺寸發生變化而引起失效,如沖裁模的刃口變鈍,冷鐓模的工作表面出現溝槽等。
磨損失效包括正常磨損失效與非正常磨損失效。對于沖模、冷擠壓模,在保證不斷裂的條件下,工作部分磨損到無法修復的程度屬于正常磨損;非正常磨損則是在局部高壓力作用下,模具工作表面與被加工材料間發生咬合,引起坯料表面形狀與尺寸發生突變,或產品表面出現嚴重劃痕等導致失效,如冷拉深模、彎曲模及冷擠壓模中容易出現此類缺陷。
冷作模具在使用過程中突然出現裂紋或發生破損而失效,按其損壞情況可分為局部破損(如剝落、崩刃、掉牙等)和整體性破損(如碎裂、斷裂、脹裂、劈裂等)。其共同的特點是破損大多數產生在受力最大的工作部位,或是在斷面變化的應力集中處。
按其斷裂過程的特征,可分為脆性斷裂和疲勞斷裂兩種形式。脆性斷裂主要是由于模具存在冶金缺陷、工藝缺陷,或因操作不當發生超載造成的;疲勞斷裂主要是由于循環應力所致,其常見于各種重載模具,如冷鐓模、冷擠壓模。
冷作模具在使用過程中發生塑性變形,失去原有的幾何形狀,通常發生在硬度偏低或淬硬層太薄的模具,具體表現為凸模鐓粗、彎曲,凹模型腔下沉塌陷、棱角塌陷、模孔脹大等。
咬合
當被加工材料與模具工作部位接觸時,在高壓力摩擦下,潤滑油膜破裂,發生咬合。此時,被加工件金屬“冷焊”到模具型腔表面,導致被加工產品表面出現劃傷。咬合失效常見于彎曲、拉深、冷鐓、冷擠壓等工序。
多沖疲勞
冷作模具承受的載荷大都是以一定沖擊速度和能量反復作用,其工作狀態與小能量多沖疲勞試驗相似。由于模具材料硬度高,多沖疲勞壽命多在1000~5000次,而且裂紋萌生期占壽命絕大部分,疲勞源和裂紋擴展區不明顯。重載模具,如冷擠壓模、冷鐓沖頭等易發生此類失效。
實例
Cr12MoV鋼沖模線切割開裂問題分析。
(1)原因分析
沖模用于加工一汽“大眾”A4與“捷達”5V踏板機構總成等產品。沖模在線切割加工時,經常發生模具開裂(見圖2)問題。經過分析,模具線切割開裂原因主要是:內部存在淬火殘余內應力、材料韌性低。當模具體積較大時,模具經熱處理后會產生內應力(表面為拉應力,內部為壓應力),當兩種內應力相互抵消而保持內應力平衡狀態時,不易使模具開裂;而模具在線切割加工時,拉應力增大,將破壞其內應力平衡,加上高碳鋼模具材料韌性低,則易使模具開裂。統計發現,此種情況多發生在模具厚度超過50mm時。
圖2 Cr12MoV鋼沖模線切割開裂示意
(2)對策
1)選用合理的淬火冷卻方式。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盡量緩慢冷卻,如采取風冷、空冷(如Cr12MoV、DC53鋼等)、分級和等溫淬火的冷卻方式,不要直接用油冷卻,從而降低淬火殘余內應力。
2)提高回火溫度。為了消除殘余內應力,提高材料韌性,在模具材料具有很好的耐回火性前提下,回火溫度控制在360℃以上,宜采用500℃回火。對于Cr12MoV、DC53等具有二次硬化的材料,若回火溫度太低,在模具線切割加工前進行磨削加工時,也容易產生磨削裂紋。對此,可將傳統沖模硬度要求58~62HRC降低為55~58HRC,尤其對大型復雜模具,依據工作載荷大小選取,載荷大的取下限。通過采取以上措施,經磁測應力測試,模具的殘余內應力基本消除。
3)改變加工工藝過程。在模具淬火前預先鉆通孔,并用帶鋸或銑刀將孔連接起來(見圖3a),即可避免模具在線切割加工時產生畸變和開裂;或者在淬火前預先留出30~50mm厚的刃口(見圖3b),在熱處理時可減少部分應力,則在線切割加工時能夠避免模具開裂。
a)預先鉆孔 b)預先留出刃口
圖3 改變加工工藝過程示意
4)選用合適模具材料。優選模具鋼材,如采用電渣重熔Cr12MoV鋼,或者日本大同公司的DC53、奧地利百祿的K340鋼等。
5)采用真空熱處理工藝。Cr12MoV鋼模具經1020℃ × 1.5min/mm真空加熱后,氣冷至70℃左右,及時進行回火,回火溫度360~400℃,保溫2h,回火2次,出爐風冷至室溫。對于大中型模具(截面尺寸50mm以上)必須回火2~3次。
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