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9-06-11 11:46
電子器件可靠性評估是指對電子器件產品、半成品或模擬樣片(各種測試結構圖形),通過各種可靠性評價方法,如可靠性試驗、加速壽命試驗和快速評價技術等,并運用數理統計工具和有關模擬仿真軟件來評定其壽命、失效率或可靠性質量等級。
不同領域的電子器件可能采用的可靠性標準不一樣,本文分享被光電子器件行業廣泛采納的可靠性標準 GR-468-CORE-Issue2,了解一下標準中關于光電子器件可靠性認證與評估相關知識內容。
一、可靠性認證項目
圖一顯示了GR468中提到可靠性認證的六個基本項目,這些項目除器件可靠性驗證外,其他五項均與生產的標準化作業直接相關,目的是通過制程控制來保障產品可靠性。這與精益六西格瑪原則中的控制理念異曲同工。圖1分別對這六個項目所涉及到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說明。
圖1
在可靠性認證六個基本項目中,如要高質量地去執行它們,有3個關鍵點需要特別注意:
(1)穩定的工藝參數:根據以往經驗,絕大多數的失效案例與制造工藝直接相關;設備的遷移,工藝參數的微調均需要通過試驗來驗證可靠性。成熟、穩定工藝是產品可靠性重要保障。
(2)可信任的測試系統:測試是攔截失效品的有效途徑,因此,測試系統的置信度非常關鍵。測試系統是否可靠需要經過GR&R(重復性與再現性)試驗檢驗,且測試系統投入生產后需堅決執行金樣監控與過程控制。
(3)有效且無損的篩選:偶爾存在某些失效,我們在工藝或測試中沒有辦法去控制或攔截它,即便我們清楚其根因。這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篩選策略——加大應力,加速失效品損耗(如溫循或老化)。同時,我們需要通過可靠性試驗去認真評估該策略的有效性(失效樣品)與非破壞性(正常樣品)。
二、可靠性試驗項目
上述六個項目中,器件可靠性驗證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而可靠性試驗是器件可靠性驗證項目的必要手段。GR468對光電子器件可靠性試驗的執行程序與主要項目(測試項,試驗條件,樣本量等)進行了說明。基于實踐,我們對可靠性試驗的執行程序與試驗項目進行了歸納整理(請見圖2)。更詳細內容,請參考GR-468-CORE-Issue 2。
需要注意的是:可靠性試驗的所有加載條件(溫度,電壓等)需要應用方—客戶代表進行拉通對齊。
圖2
三、可靠性結果評價
近年來,統計分析在制造行業獲得推崇與應用,催生了六西格瑪法則,DOE,SPC等一系列概念。概率、方差分析與相關性分析的引入可以大大縮短制造周期與成本。同理,為降低可靠性試驗周期與成本,概率分析被應用于可靠性評估。
試驗樣品與置信度
根據GR468,不同置信度水平,器件應力測試對樣品量需求不同。表1展示了不同LTPD(容許缺陷度,與置信度相反)對應的取樣數量與允許失效數目。以高溫帶電老化試驗為例,如果試驗結果達到80%置信度(20% LTPD),我們至少需要11個樣品且試驗結果為0失效;或者18個樣品存在1個失效。如不能滿足,可靠性認證試驗宣告失敗。
根據經驗,光電子芯片類一般要求90%的置信度,即22個樣品有0失效,38個允許1個失效;光電子器件或模塊一般要求80%置信度,即11個樣品有0個失效,18個允許有1個失效。
表1
工作壽命與失效率
一般電信級應用要求光器件的工作壽命是20年,二十年累積失效率:<100Fits。加速老化試驗,是通過提高應力,用2000Hr的試驗結果推算器件的工作壽命。然后選擇恰當的概率分布去計算器件的失效率。
這其中涉及兩個模型,一個是針對單個器件性能退化的壽命外推模型,一個是針對于所有器件的累積失效的概率分布模型。推算壽命與失效率時,兩個模型的選擇非常重要。針對這兩個模型以及后面失效率具體計算方法有機會再詳細介紹,這里不做贅述。
MTBF(平均故障間隔)與FR(失效率)是評估器件故障率的兩個指標。這兩個參數是緊密相關的。從客戶角度,一般會選擇失效率作為出廠指標。失效率的常用單位是Fit(1Fit 指10^9h 內,出現一次故障)。
產品生命周期內有兩種失效模式:wear-out失效以及random失效。兩種失效模式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其對應概率分布函數也不相同。wear-out累積失效率指的是器件性能隨時間累積的逐步退化,與樣本量多少沒有強相關;而random的累積失效率一般包含60% &90%兩個置信度,與時間累積沒有關聯性,其計算結果與樣本量*老化時間以及器件失效數量強相關,因此計算random FR 需要投入大量的樣本進行試驗。一般情況下,產品發貨前,這兩個失效率的結果都需要反饋給客戶。表2為產品可靠性報告中需呈現的失效率表格(來自GR468標準)。
表2
來源:可靠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