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熱點事件
嘉峪檢測網 2016-06-05 15:14
除了形形色色的粉體爽身粉產品,如玉米粉,珍珠粉,云母粉,松花粉等,市場上還有一類新興的“液體爽身粉”,其最大優勢是可以避免粉體的吸入風險。
那么,不同粉體的吸入風險究竟有多高?液體爽身粉是否更容易滋生細菌,防腐劑用量更高?“無防腐劑”宣傳可信嗎?
2016年5月,《消費者報道》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強生、貝親、六神、松達、鱷魚寶寶、青蛙王子、喜多等7品牌8款爽身粉,分別測試其吸入風險、微生物、防腐劑等指標,對比其吸入風險與衛生狀況。
檢測結果顯示,貝親粒徑較小,更容易飄揚,吸入風險較高。各類產品衛生狀況沒有差異,而液體爽身粉喜多的防腐劑用量更高。
貝親吸入風險較高
每次使用爽身粉時,不管是使用撲粉或是直接從瓶中倒出來,空氣中總有不少粉末飄揚。
對于粉末的潛在危險,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丁雪佳向《消費者報道》記者介紹,“粉末狀物質的確有一定的潛在危險。嬰幼兒的呼吸道發育尚不完善,即使吸入量少也不能靠自身功能排除。如果吸入量多,侵入支氣管破壞氣管的纖毛運動,就會降低人體防御力,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
“人體肺防御機能研究結果表明,直徑在5μm以下的粉塵和顆粒容易被寶寶吸入肺泡,并在長期沉積后引起類似矽肺的呼吸損害。”他補充到。
由于滑石粉存在的潛在風險,《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規定,滑石粉用于“3歲以下兒童使用的粉狀產品”時,需在標簽上標注“應使粉末遠離兒童的鼻和口”。
產品的粒徑越小,飄揚被吸入的風險也越高。測試結果顯示,貝親顆粒較小,吸入風險較高,加上其成分為滑石粉,潛在風險更大。(如圖3)
“由于粉末狀爽身粉容易致使嬰兒將粉塵吸入肺部,為避免這一狀況的發生,市場上出現液體爽身粉,一般呈啫喱狀,擦在嬰兒皮膚上過一段時間會形成滑滑的粉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粉塵吸入的危害。”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李加楠介紹。對于“粉體顆粒會堵塞毛孔“一說,中山大學附屬三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賴維則認為,并不是顆粒小就一定會堵塞毛孔,很多因素,例如理化性質,刺激作用都會影響毛孔的堵塞。此外,雖然顆粒越小會越容易吸入,但是人體可能會感覺粉體細膩一點。
鱷魚寶寶、喜多防腐劑用量更高
液體爽身粉可以避免粉體產品的吸入風險,但是液體產品因為水分較多,也更容易滋生細菌。液體的衛生安全表現如何?
此外,防腐劑與微生物指標密切相關,防腐劑的功效即是避免產品中微生物的滋生。液體爽身粉防腐劑含量是否更高?
爽身粉產品最常用兩種防腐劑是4-羥基苯甲酸甲酯和4-羥基苯甲酸丙酯。《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中規定4-羥基苯甲酸及其鹽類和酯類的單一使用量不得超過0.4%,混合使用量不得超過0.6%。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4-羥基苯甲酸及其鹽類和酯類(Paraben)物質的安全性作出的解釋是,盡管該類物質表現出類似雌性激素(estrogen)的特點,但是沒有證據顯示該物質能致癌,因此用在化妝品中是安全的。
本刊對8款產品的衛生狀況與防腐劑含量測試結果顯示,各類爽身粉微生物指標表現良好,鱷魚寶寶、喜多的防腐劑含量相對更高。(如圖4)
“要添加防腐劑的產品一般含有較高水分。”臺灣化妝品成分專家林志青分析。這與喜多液體爽身粉防腐劑含量較高的測試結果符合。
同時,林志青表示,如果粉狀產品中含有玉米粉等植物淀粉,添加防腐劑也是合理的。
“滋生細菌與產品的保存狀態和環境也有關系,”林志青告訴本刊記者,“玉米淀粉替代滑石粉是目前常見的做法,但是玉米淀粉有吸濕受潮的可能,如果保存不當,容易長真菌,提醒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注意密封保存。”
“滑石粉水分很少,但是作為天然礦石被挖出后,自然有很多細菌,雖然加工過程中,可以消滅孢子類細菌,但是一旦受潮還是會發霉。”林志青補充。
消費者不必過分追求“無防腐劑”
不少消費者認為防腐劑是導致皮膚刺激過敏等問題的元兇,過量防腐劑也確實存在安全風險。因此不少商家打出“無防腐劑”“不添加”等概念迎合消費者的安全性述求。
《消費者報道》2016年5月對143名消費者關于爽身粉選購及使用習慣的調查發現,43.4%消費者關注產品是否含防腐劑。
本刊此次送檢的8款樣品中,強生嬰兒爽身粉(滑石粉類)就標注“無防腐劑”,鱷魚寶寶標稱“無添加”。
對于防腐劑必要性,林志青認為,全世界的主要國家都有在化妝品管理上,提出化妝品防腐劑建議以及限制,這證實防腐劑確實無法避免。只要防腐劑種類是國家許可使用,并沒有超標,消費者就不必要擔心防腐劑問題。
“在不添加防腐劑的情況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況,這對生產過程的滅菌及環境控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松達品牌所屬的杭州千島湖天鑫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補充。
而對于產品中“無防腐劑”宣稱,北京日化協會法規咨詢部主任陶麗莉告訴本刊記者,在國家化妝品審評專家講座中,多位專家認為,“無---”、“不添加---”、“不含---”等詞語涉嫌不正當競爭,需要作出進一步規范。
來源:消費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