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璽撼)一次性筷子、保鮮膜、快餐盒、飲料瓶、爆米花桶……對于這些食品相關產品的含義及知識,上海近三成市民并不了解。市質監局昨天公布“食品相關產品安全公眾認知度”調查結果,全市17個區縣的6117位市民參與調查,他們中有近三成人在選購食品相關產品時不留意外包裝上的質量安全信息;63.9%的人在選購時不會特意購買有QS標志的產品。
對于食品包裝材料會對食品安全產生影響,也有近四成被調查者表示不知道,大部分市民存在使用食品相關產品的誤區。其中,錯誤使用比例最高的是用塑料袋裝過熱食品,比例高達71.4%,緊隨其后的是微波爐加熱仿瓷餐具和泡沫塑料飯盒直接盛放高溫油炸食物,分別為38.5%和36.6%。
不正確使用與食品相關的塑料制品,對人體健康無益。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表示,以市面上常見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作的飲料瓶為例,這種材料耐熱性能很差,一旦長時間暴露在超過65℃的環境下,飲料瓶就可能析出塑化劑成分。所以無論是冬天放置在高溫保溫箱里長時間加熱,還是夏天扔在車內被陽光長時間暴曬,飲用瓶內的飲料,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此外,油性物質和酒精比水更容易溶解塑化劑,建議消費者家中不要用塑料瓶長期盛裝食用油和黃酒。
此外,不少市民在食品相關產品方面的自我保護意識也較為淡薄。調查顯示,38.7%的市民遇到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會自認倒霉,有42.9%的市民選擇打電話向廠家投訴,僅有26.9%的市民會選擇向有關部門申訴舉報。監管部門呼吁,不合格的食品相關產品,既是產品質量問題,也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建議市民發現問題,積極向監管部門舉報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