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25-07-23 19:29
食品與食用農產品危害殘留物質分析具有基體復雜,目標化合物檢測限量嚴格,危害殘留物質濃度極低,以及各目標化合物性質差異大等特點。評價前處理方法是否合理,需考慮操作是否簡便、省時,被測組分的回收率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廉,以及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等因素。
樣品前處理的原則包括:
根據樣品的性狀、檢驗要求和分析儀器性能等,確定是否需要預處理以及采用何種方法。
盡量減少預處理步驟,以加快分析速度,降低預處理過程中帶來的不利影響,如污染引入、待測物損失等風險。
采用分解法處理樣品時,必須確保分解完全,避免造成被測組分的損失,同時保證待測組分的回收率足夠高。
在前處理過程中,要確保樣品不被污染,防止引入待測組分和干擾測定的物質。
合理控制試劑的消耗,使方法盡量簡便易行,提高分析速度,同時減少對環境和人員的污染。
前處理溶液制備方法:
當樣品中被測組分為游離狀態時,可采用溶解法制備溶液。具體方法如下:
溶法:適用于水溶性成分,如無機鹽、水溶性色素等,用水作為溶劑使其溶解,形成均勻的溶液用于后續分析。
酸性水溶液浸出法:利用各種酸的水溶液作為溶劑,適合在酸性條件下溶解度增大且穩定的組分,通過酸性環境促進被測組分從樣品中溶出。
堿性水溶液浸出法:采用堿性水溶液作為溶劑,用于在堿性條件下溶解度增大且性質穩定的成分的提取,可使某些結合態的組分轉化為游離態以便溶解。
有機溶劑浸出法:適用于易溶于有機溶劑的待測成分,依據“相似相溶”原理,選擇合適的有機溶劑(如醚、石油醚、丙酮等)進行浸出,將被測組分從樣品基質中分離出來。
當樣品中被測組分為結合狀態時,需采用分解法制備溶液,常見的分解方法有干灰化法和濕消化法。
干灰化法的優點包括:基本不添加或添加很少量試劑,空白值較低;多數樣品經灼燒后灰分體積小,可處理較多量樣品,提高檢出率;有機物分解徹底;操作簡單,可同時進行其他實驗準備工作。但其處理時間較長,敞口灰化易導致揮發性元素損失,坩堝對被測組分有一定吸留作用。為提高回收率,應根據被測組分性質選擇適宜的灰化溫度,一般在500~550℃灰化2h或600℃灰化0.5h,同時可加入灰化固定劑,防止被測組分揮發損失和坩堝吸留。
濕消化法則具有有機物分解速度快、消化時間短;加熱溫度低,減少金屬揮發逸散損失,容器吸留少;被測物質以離子狀態保存在消化液中,便于分別測定微量元素等優點。然而,該方法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需在通風櫥內操作;易產生泡沫外溢,需操作人員照管;且試劑用量較大,空白值偏高。常用的消化方法包括單獨使用硫酸的消化法,以及硝酸-高氯酸消化法和硝酸-硫酸消化法等。在實際操作中,可采用敞口消化法、回流消化法、冷消化法和密封罐消化法等不同的消化操作技術,并注意使用高純試劑,防止暴沸,合理補加酸或氧化劑等操作要點。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