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5-07-02 09:17
2025年05月2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了《局部起效化學仿制藥體外釋放(IVRT)與體外透皮(IVPT)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自發布之日起施行。該指導原則明確了局部起效化學仿制藥體外釋放(IVRT)與體外透皮(IVPT)研究的技術要求,本文就該指導原則以問答形式進行解讀,以期為讀者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Q1:本指導原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適用于哪些產品?
A1: 本指導原則旨在為皮膚外用或經皮給藥局部起效的半固體化學仿制藥(主要包括軟膏劑、乳膏劑、凝膠劑)提供科學建議。當參照個藥指南要求,需要進行仿制藥(受試制劑,T)與參比制劑(R)的體外釋放試驗(IVRT)和/或體外透皮試驗(IVPT)對比研究,以支持兩者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時,可參考本原則。其核心內容是闡述IVRT與IVPT研究的方法開發、驗證、實施、正式測定與研究及數據統計分析(包括等效判定)的一般考慮和建議。
Q2:什么是IVRT和IVPT?它們在仿制藥評價中的作用是什么?
A2:·IVRT (體外釋放試驗): 用于評估半固體制劑中藥物的釋放速率。它模擬藥物從制劑基質中釋放出來的過程。
·IVPT (體外透皮試驗): 用于評價藥物經皮滲透行為,模擬藥品在生理條件下的透皮過程。它關注藥物釋放后,穿透皮膚屏障(通常是離體人皮膚)到達接收介質的速率和程度。
·作用: 對于局部起效的仿制藥,IVRT和IVPT研究是關鍵的體外對比研究,用于證明仿制藥與參比制劑在藥物釋放動力學和透皮行為上具有等效性,從而支持其治療等效性的整體評價。
Q3:IVRT方法開發需要考慮哪些關鍵要素?
A3: IVRT方法開發的核心在于建立具有區分力的測試條件,需篩選優化以下要素:
1. 設備: 最常用的是擴散池(如Franz池)。也可使用浸沒池、流通擴散池或其他具有相同設計和操作原理的設備。
2. 膜:
o需篩選不同膜材(如混合纖維素酯、尼龍、聚丙烯/聚砜、聚醚砜等合成/人工材料)及有效孔徑(如0.45μm)。
o膜應與藥物和接收介質相容,且不影響藥物釋放。需提供相容性研究數據。
o需提供不同膜材下藥物釋放速率的線性和精密度信息,以支持膜材選擇的合理性。
3. 接收介質:
o一般應滿足漏槽條件(藥物溶解度應超過IVRT研究中最大濃度的1個數量級以上),并盡量減少反向擴散。
opH值在研究期間需保持恒定(常用pH 5-7的緩沖液-醇多元混合體系)。
o需提供藥物在介質中的溶解度和穩定性數據,結合釋放速率的線性和精密度結果,支持介質選擇。
4. 方法參數:
o試驗時間與取樣點: 時間應充分反映穩態釋放動力學,采樣時長至少4小時(有充分數據支持可縮短)。建議至少取5個時間點(如每30分鐘或1小時)。采樣時間應在預定采樣時間的±15分鐘或±2%(取較小者)。
o上樣量與上樣控制: 根據劑型和藥物特點選擇上樣方式和上樣量。確保上樣量一致性(±5%),避免水分散失。推薦采用“偽無限上樣量”避免劑量耗竭。上樣方式和上樣量不應影響穩態釋放動力學。
o攪拌速率: 確保接收介質充分混合(擴散池通常為600 rpm)。
Q4:IVRT方法學驗證包含哪些關鍵項目?具體要求是什么?
A4: 驗證需確保設備、方法和條件受控,降低偏差。關鍵項目及要求(擴散池為例):
1. 設備確證: 確認擴散池孔口面積、接收室容積、膜表面及膜下溫度穩定性(如32±1℃)、攪拌速率偏差(±10%)。
2. 膜確證: 膜在相關溫度的接收介質中孵化(如32±1℃,6小時;重復測定至少3份)前后分別收集相同量的接受介質;試驗結束時,藥物回收率應在100%±5%。
3. 接收介質取樣確證: 證明取樣技術能穩定、準確地收集相同體積介質,取樣不會因取樣技術引起誤差(如殘留、混合不均采樣等)。
4. 環境控制: 建議樣品暴露環境溫度21±2℃,濕度50%RH±20%RH。
5. 線性和范圍: 累積釋放量對時間平方根作圖應呈線性(r² ≥ 0.97)。需報告每個池的線性方程。
6. 精密度和重現性: 計算批內(同一運行)和批間(不同運行)釋放速率(斜率)的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CV)。批內和批間%CV均應≤15%。至少進行3次獨立試驗。
7. 劑量消耗: 計算接收介質中藥物的總累積釋放量占上樣藥物量的百分比(平均劑量消耗百分比)。穩態釋放動力學通常要求劑量消耗<30%。若>30%但仍能維持線性和穩態,方法也可接受。
8. 區分力(選擇性、靈敏度、專屬性):
o選擇性: 能區分因藥物濃度變化、關鍵輔料/工藝變更導致的釋放速率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o靈敏度: 釋放速率應隨處方藥物濃度變化而變化(高/低規格制劑相較參比制劑應呈現相應高/低釋放速率)。
o專屬性: 處方濃度與平均釋放速率(斜率)應成比例,線性相關r² ≥ 0.95。
9. 耐用性: 考察關鍵參數微小變化(如溫度±1°C、上樣量±10%、接收介質成分/pH輕微變化、攪拌速率輕微變化)的影響。參數改變后,平均斜率需在精密度和重現性驗證中獲得的平均斜率的±15%范圍內。
Q5:IVRT正式研究如何進行?樣品數和設計有何要求?
A5:
·盲法: 涉及等效判定時,需詳細描述盲法程序(確保操作者不知曉樣品身份)。
·樣品數: 每批(T或R)至少6個。
·研究設計:T與R的對比研究應在連續的擴散池上交替給藥。從兩種序列隨機選擇:ABABAB(T-R-T-R-T-R)或 BABABA(R-T-R-T-R-T)。
·數據報告: 報告每個擴散池各時間點的累積釋放量(μg/cm²),繪制累積釋放量積釋放量與√t的關系圖,計算斜率(釋放速率)。
Q6:IVRT數據如何統計分析與判定等效?
A6:
1. 數據計算: 對每個池,計算累積釋放量與√t 的關系圖的斜率(TS為受試制劑斜率,RS為參比制劑斜率)。
2. 斜率比值計算: 計算所有可能的T/R斜率比值(TSi / RSj,共6×6=36個)。
3. 排序與置信區間: 將36個比值從小到大排序。
o第一階段: 取第8個和第29個斜率比值乘以100得到90%置信區間(CI)的下限和上限。若二者均在75%-133.33%范圍內,則通過第一階段測試。
o 第二階段(若第一階段失敗): 如果第一階段的測試不合格,則應該增加4次( 2次參比和 2次受試,每次 6個擴散池)測試,每個測試批次各增加12個斜率(即每批共18個斜率)。計算所有T/R比值(18×18=324個),然后從小到大排序,取第110個和第215個比值,轉換為90% CI的上下限。若均在75%-133.33%范圍內,則通過第二階段測試。
4. 統計方法: 推薦使用非參數統計方法(如Mann-Whitney U檢驗)計算斜率比值的90% CI。
Q7:IVPT方法開發需要考慮哪些關鍵要素?
A7:
1.設備:最常用的是擴散池和流通擴散池。也可使用其他與上述設備具有相同設計和操作原理的設備。
2. 皮膚模型: 建議使用離體人類皮膚。 需明確皮膚模型的接受/排除標準,考慮:
o皮膚來源、部位、層次、儲存條件及時長。
o皮膚類型:年齡范圍、性別、種屬、一致的解剖區域等。
o皮膚制備技術:厚度、取皮方法、表皮分離方法(不應改變皮膚屏障功能)。需說明厚度和方法。
o供體要求: 使用不同供體的皮膚。T和R應在同次試驗中使用相同供體的皮膚(最好來自相鄰部位)。
o溫度控制: 皮膚表面溫度穩定在32±1℃。
3. 皮膚屏障完整性測試:
o必要性: 每次試驗前后都必須檢測。需說明方法選擇依據和驗收標準(前后標準可能不同,但需合理一致)。
o方法: 如經皮水分散失、氚化水滲透、電阻/電導值法。關鍵:測試方法本身不應不可逆地損傷皮膚。
o接受標準: 應設定未通過測試的閾值,并能區分屏障受損的皮膚切片。
4. 接收介質:
o核心原則: 組成和pH需考慮與皮膚相容性、藥物在其中的穩定性和溶解度。
o穩定性: 藥物在介質中的穩定性是分析方法驗證的一部分。
o漏槽條件: 藥物溶解度需超過IVPT研究中預期最高濃度的1個數量級以上。需經三次重復檢測確定溶解度。
o改善疏水性藥物溶解度:可添加0.1%-0.2% (w/v) 的聚氧乙烯20油醚,但總量不超過6%。避免添加有機溶劑和乙醇等,因其可能改變皮膚滲透性。
o抗微生物劑: 建議添加(如0.1%疊氮化鈉或0.01%硫酸慶大霉素)以防止微生物分解皮膚。若用其他種類,需說明理由和濃度。
5. 方法參數:
o試驗時間與取樣點: 取樣時長和取樣時間點應足以表征皮膚藥代動力學,理想情況下應包括足夠完整通量曲線。推薦至少8個非零取樣點。
o上樣量與上樣控制: 根據劑型和藥物特點選擇上樣方式和上樣量。考慮采用相同的上樣方式、通量曲線的重現性、上樣量和劑量對通量曲線的影響、不同取樣時間點的藥品濃度范圍等因素,應確保上樣量一致性(±5%),除另有規定外,上樣量通常在 2~15mg/cm2范圍內。
o攪拌速率: 確保接收介質充分混合(擴散池通常為600 rpm)。
o 供體數量和重復數:建議采用多個皮膚供體(如 4~6個),每個供體的每個給藥組重復數至少為 4個。
Q8:IVPT方法學驗證與IVRT有何異同?關鍵點是什么?
A8: 核心框架相似(設備、模型/膜、取樣、環境、精密度、區分力、耐用性),但IVPT有獨特之處:
1. 設備確認: 需確認皮膚安裝孔口面積、接收室容積、皮膚表面溫度(如32±1℃)、攪拌速率(偏差±10%)。
2. 皮膚模型確證: 重點在于角質層屏障完整性測試和報告皮膚厚度。所有皮膚需一致方式制備。
3. 滲透曲線和范圍: 需分別繪制通量曲線和累積滲透曲線,確認參數足以表征完整滲透曲線。
4. 精密度和重現性: 需計算報告各時間點的通量和累積滲透量的批內/批間均值、標準差、%CV。設計需清晰關聯數據與供體、重復數、試驗組、時間點。
5. 劑量消耗: 計算接收介質中總累積滲透量占上樣藥物量的百分比(平均劑量消耗百分比,不考慮皮膚中藥量)。
6. 區分力(選擇性和靈敏度):
o選擇性: 指方法區分R與“在藥物遞送上不同于R的制劑”的能力。通常需在開發/初步研究中平行評估R、T和第三種“設計不同”的制劑,提供區分證據。需提供所用制劑的詳細批信息。
o靈敏度: 指方法檢測藥物皮膚藥代動力學變化的能力。當藥物遞送增加或減少時,方法應能相應給出較高或較低的通量曲線/終點。可通過調整上樣量、劑量維持時間、產品規格等建立具有合適區分力。建議使用多個皮膚供體(如4-6個供體),每個試驗組每個供體至少4個重復。
7. 耐用性: 強調在標準變量設置下系統性能的一致性。通過微小改變變量確認操作范圍。
Q9:IVPT正式研究在設計和操作上有哪些核心要求?
A9:
1. 盲法: 涉及等效判定時,方案和報告中需詳細描述盲法程序,確保研究者和操作者保持盲態。
2. 隨機化: 方案中需描述隨機化方法,提供方案、分配表和程序。建議由獨立第三方生成保存隨機代碼。
3. 上樣:對每個供體組,在擴散池(皮膚切片)上交替放置T和R制劑。隨機采用序列:ABABAB... 或 BABABA...。
4. 研究設計:
o使用屏障完好皮膚模型和經驗證的擴散池系統。
oT與R對比需使用相同的供體、相同的供體重復數、相同的IVPT方法參數。
o嚴格控制設計、方法和取樣精密度(如錯開上樣時間以確保所有池的取樣間隔一致)。
5.IVPT終點:采用通量(J)反映藥物滲透速率,采用累積總量反映藥物滲透程度。Jmax類似全身起效制劑的 Cmax(達峰速率);AMT類似AUC(總暴露量)。應計算每個IVPT終點的置信區間(CI)。
o重復數:每個試驗組(T或R)在每個皮膚供體上應至少有4個重復皮膚切片。
o數據集平衡性:1)平衡設計: 若所有供體的可用重復數一致,優先采用。2)非平衡設計: 若因試驗所致缺失/問題導致某些皮膚切片或擴散池被排除,使組間數據集不平衡/對稱,則采用非平衡設計分析方法。必須排除的原因需記錄。
Q10:IVPT數據統計分析與等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
A10: 選擇SABE或ABE進行等效判定(詳細統計分析方法請見指導原則附錄)。
1.SABE等效判定標準
同時滿足:
a. 的95%置信區間上限 ≤ 0(數值比較至少保留4位有效數字)。
b. T與R幾何均值的點估計值落在預設界值 [1/m, m] 內,其中m=1.2500。
2. ABE等效判定標準
μT-μR
的90%置信區間落在[0.8000, 1.2500] 范圍內。
來源:藥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