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3-12 13:29
一、除顫儀的基本原理
能量存儲:除顫儀通過電源將電能儲存到電容器中。這些電容器可以在短時間內儲存大量的電能,以提供高能量的電擊。
電擊傳輸:當需要進行除顫時,除顫儀將儲存的電能通過電極片傳輸到患者的身體。電極片通常貼在患者的胸部或其他適當的位置,與心臟直接接觸或通過導電介質間接接觸。
大多數心臟除顫器采用RLC阻尼放電的方式。電壓變化器的作用是把直流低壓變換成脈沖高壓,經高壓整流后向儲能電容充電,使電容C獲得一定的能量。當除顫治療時,控制高壓繼電器的動作,切斷充電電路,將儲能電容C。電感L及人體(負荷)串聯接通,構成RLC串聯諧振衰減振蕩電路,即為阻尼振蕩放電電路。
心肌去極化:電擊的目的是使心肌細胞去極化。當電流通過心肌時,它會改變細胞膜的電位,使心肌細胞在瞬間幾乎全部處于除極狀態。這會導致心肌的所有部分同時停止活動,暫時打斷異常的心律。
自律性恢復:在心肌去極化后,心臟的自律性組織,如竇房結,會開始重新發放電信號。由于竇房結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它通常能夠接管心臟的節律控制,促使心肌重新開始收縮和跳動。
正常節律恢復:隨著竇房結的電信號傳播,心臟的其他部分也會逐漸恢復正常的節律和收縮功能。除顫儀的電擊旨在提供一個初始的刺激,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但后續的心律維持還需要心臟自身的調節機制。
除顫波形:根據除顫器電流是單相還是雙相波形,可將除顫器分為單相除顫儀和雙相波除顫儀。傳統的除顫器的除顫波形均為單項波,從20世紀80——90年代起,雙相波形的除顫器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在基礎實驗和臨床運用中,雙相波電擊除顫明顯降低所需能量水平。
二、GB 9706.1中防除顫設備的要求
防除顫應用部分定義:
防除顫應用部分符號:
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
注意對于高海拔需求,還要對電氣間隙進行修正。建議選用MOPP對這部分電路進行要求。(除顫電壓施加時,對于操作者和患者均需要被防護,不過選用MOPP可降低倍增系數)
參考IEC TR 60601-4-3 4.2.104除顫防護應用部分的海拔倍增系數的解釋:
如果采用絕緣化合物填充的方式進行的絕緣,還需要進行熱循環試驗及1.6倍耐壓測試。詳見GB 9706.1-2020的8.9.3部分。
三、除顫防護試驗
除顫防護主要考核3個方面:
確保除顫器施加在應用部分上的能量不會過多地轉移到ME設備的其他部分,這些部分在心臟除顫期間操作者或者其他人員可能接觸到。
確保ME設備在100Ω電阻上的除顫總能量損失不超過10%。
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周期內,(心臟除顫恢復期)ME設備依然能保持功能。
3.1 GB 9706.1測試
共模試驗:試驗電壓施加于連接在一起的防除顫應用部分的所有患者連接,已保護接地或功能接地的患者連接除外。如果一個應用部分有多個功能,試驗電壓每次施加在一個功能的所有患者連接上,其他功能被斷開。
差模試驗:試驗電壓輪流施加于防除顫應用部分的每一個患者連接,該應用部分的所有其他患者連接接地。
Meas. Point在這些部分連接:
除顫試驗后,設備應可恢復:
3.2 GB 9706.227測試
共模試驗
共模試驗主要考核心電監護儀信號前端電路(包括導聯線,放大電路和A/D轉換電路)與外殼及信號接口之間的絕緣是否能承受5kV除顫電脈沖而不會損壞。測試標準:
設計要點
信號前端電路與外殼之間的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4mm
信號前端電路與信號接口之間隔離期間至少承受5kV脈沖,e.g. 光耦,變壓器等
差模試驗
差模試驗主要考核心電監護儀輸入端不同患者連接之間是否能承受5kV除顫脈沖而不會損壞。標準測試:
設計要點
放電管L
濾波電容C
限流電阻R1,R2(高耐壓等級)
3.3 YY 0828-2011測試
四、能量減少試驗
差模試驗
差模試驗主要考核心電監護儀輸入端電路設計,使進入到設備內部的能量減少到標準要求的程度。測試標準:設備通電下進行。
即只允許設備吸收不大于10%傳遞到患者的能量。
設計要點
高壓輸出兩路,R1一路,R2和心電設備輸入端串聯一路,兩路共同分流。需滿足:
R2+R3>10*R1
R3選用高耐壓器件(>5kV)
參考文獻
[1] GB 9706.1-2020 醫用電氣設備 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2] GB 9706.227-2021醫用電氣設備 第2-27部分:心電監護設備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專用要
[3] YY 0828-2011 心電監護儀電纜和導聯線
來源:長江醫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