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10-06 10:14
清洗方式
目前,在整機單位對PCBA采用兩種清洗方式:一種是使用無水乙醇手工刷洗,采用浸泡或局部刷洗。手工刷洗主要針對PCBA上有較多不適宜水洗或全部浸泡清洗的元器件,且較難采取局部防護措施,如:光纖連接器等;另一種是使用清洗劑皂化劑去離子水的自動清洗,對目前小型化、高密度的機載PCBA有較好地清洗效果。
清洗環節
PCBA從電裝完成到其最終交付需經過兩次清洗過程:一次在電裝完成后的清洗,是為及時清除焊接過程中焊膏焊劑的殘留;一次在三防噴涂前的清洗,一般情況下,完成焊接后的模塊先進行調試,確保無故障后,再經三防處理后進行相關環境試驗。由于在單板調試、整機裝配等過程中會引入沾污,因此在三防前還會再次清洗。
清洗流程(水清洗)
去離子水的制備:電導率不大于0.5us/cm,存放時間不超過24小時;
被清洗組件的擺放:盡量橫放,當需要豎放時,被清洗組件的垂直投影不應和其他組件重合;
清洗參數設置
工序名稱 |
時間(min) |
溫度(℃) |
清洗介質 |
備注 |
清洗 |
15 |
70 |
120ml清洗液、10ml皂化劑 |
水溫超過35℃時加入皂化劑 |
第一次漂洗 |
4 |
55 |
去離子水 |
|
第二次漂洗 |
2 |
50 |
去離子水 |
|
第三次漂洗 |
2 |
45 |
去離子水 |
|
第四次漂洗 |
2 |
40 |
去離子水 |
|
第五次漂洗 |
2 |
40 |
去離子水 |
|
第六次漂洗 |
2 |
40 |
去離子水 |
|
第七次漂洗 |
2 |
40 |
去離子水 |
|
第八次漂洗 |
2 |
40 |
去離子水 |
|
第九次漂洗 |
2 |
35 |
去離子水 |
漂洗水的電導率控制值≤100us/cm |
烘干 |
15 |
60 |
—— |
4.真空烘干:在60℃、真空度為-101.3kPa~-95kPa的真空烘箱內保持90分鐘;
5. 清洗效果檢查:在10倍放大鏡下目檢,不應有助焊劑和其他固體殘留物。每批首件進行NaCl離子殘留測試,應小于1.56ug/cm2。
注意事項
對水清洗敏感的元器件,應在清洗前使用無水乙醇擦洗干凈,晾干后,使用可剝落膠涂于需要防護部位。如手工刷洗的PCBA上含有BGA封裝的元器件,應在BGA四周打上可剝落膠,以防多余物進入BGA底部造成短路或其他可靠性問題。
案例介紹
元器件的封裝形式多樣,如何判斷其是否適宜水清洗,以及水清洗過程對元器件后續使用可靠性的影響,是整機單位提高其產品使用可靠性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案例通過一起現場使用失效,引發對水清洗敏感元器件防護的思考。
某器件(見圖1)在現場使用中出現短路失效,經取下其頂部散熱板后發現,BGA基板上的去耦瓷介電容器有腐蝕現象(見圖2),拆除電容器后,短路現象消除。經分析,該器件是PBGA,相比其他類似封裝的BGA,其散熱板與基板之間粘合面積較大,僅留有肉眼不可見的縫隙。同時排查到,該器件所在PCBA采用了水清洗,并進行了浸泡,且未對該器件采取防護措施。對此,我們按照實際條件進行了模擬實驗,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數據見表1、表2),清洗浸泡時的浸入深度以及器件“開口”方向會影響浸入液體的數量;由于器件“開口”較小,且清洗后未采用真空烘箱,影響了高溫烘烤的除濕效果。因此,未加防護措施的浸泡清洗會對此類電路產生液體殘留。
圖1 去除散熱板后全貌
圖2 部分MLCC腐蝕
|
初始重量(g) |
浸漬后重量(g) |
烘烤后(g)@80℃,10min |
樣品1 |
15.870 |
15.934 |
15.870 |
樣品2 |
16.220 |
16.298 |
16.220 |
樣品3 |
15.886 |
15.923 |
15.887 |
樣品4 |
14.768 |
14.767 |
14.768 |
表1浸入時間20min 深度35mm
|
初始重量(g) |
烘烤后(g) |
烘烤后(g) |
烘烤后(g) |
最終增量Δ(mg) |
樣品1(水平置) |
15.870 |
15.901 |
15.894 |
15.885 |
15.0 |
樣品2(漏點側放,豎置) |
16.220 |
16.271 |
16.263 |
16.252 |
32.0 |
樣品3(漏點向上,豎置) |
15.886 |
15.911 |
15.900 |
15.891 |
5.0 |
表2 浸入時間20min 深度200mm
來源:黃銅駱駝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