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4-09-29 12:11
一、漆膜耐沾污性的定義
漆膜耐沾污性,是指涂層受到所處環境中灰塵、煤煙粒子等污物污染后容易清洗的程度,用以評估涂料在實際使用中對污染物的抵抗能力,從而確定其抗污性能和持久性。涂料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暴露和接觸到各種環境的大氣介質,當涂層本身固化不徹底或漆膜不夠平整光滑時,漆膜表面就會不同程度地沾上煤灰、油斑、塵埃、動物排泄物等各種外來污物,進而影響漆膜的外觀、顏色和光澤。漆膜耐沾污性,即為衡量涂料對這些污物抵抗能力的參數性質。
二、相關標準
目前使用較多的漆膜耐沾污性相關標準有:
GB/T 9780-2013《建筑涂料涂層耐沾污性試驗方法》
JG/T 24-2018《合成樹脂乳液砂壁狀建筑涂料》中7.16
GB/T 9755-2014《合成樹脂乳液外墻涂料》中5.17
三、試驗方法要點介紹
1. 測試原理
采用配制灰作為污染源,將其制成懸浮液,用涂刷法或浸漬法將其附著在涂層試板上。用規定的水壓、水量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均勻沖洗,通過測定試驗前后反射系數的變化或根據基本灰卡的色差等級,評定涂層試板的耐沾污性。
2. 材料和儀器設備
反射率儀:符合GB/T 23981-2009中4.1規定;
天平:感量0.1 g;
配制灰:石墨粉為主要原料;
細度:0.045 mm;
方孔篩余量:(5±2)%;
燒失量:12±2%;
密度:(2.70±0.2) g/cm³;
比表面積:(400±20) m²/kg;
反射系數:(37±3)%;
3. 操作要點
a) 涂刷法:
在上、中、下三個位置測試涂層試板的初始反射系數,取其平均值,記為A。用軟毛刷將污染源懸浮液按先橫向、后豎向均勻涂刷在涂層試板的表面,污染源懸浮液涂刷量為每塊試件(0.7±0.1) g。涂刷好的試板按A法(標準狀態法)或B法(烘箱快速法)進行試驗,在涂層試板的上、中、下三個位置測試反射系數,取其平均值,記為B。仲裁檢驗時應采用A法。每次沖洗涂層試板前均應將水箱中的水添加至15 L。
b) 浸漬法:
將涂刷法的刷涂改成浸涂,其他操作一樣,浸涂時將涂層面朝下,水平放入盤中浸漬5 s后取出。
4. 結果表示
a) 涂刷法:
涂層的耐沾污性用反射系數下降率 (X) 表示,按下式計算:
結果取三塊試板的算術平均值,保留2位有效數值,三塊試板的平行測定相對誤差應不大于15%。
b) 浸漬法:
采用0~4級共五個等級來評定試驗結果,分別與基本灰卡 (GB/T 250) 五個等級相對應。
取二塊試驗后的涂層試板,分別與一塊未經試驗的涂層試板按GB/T 9761-2008中8.2b) 項常規法比色箱與基本灰卡的色差進行比色評定等級。
四、影響因素
試板的板面狀況:試板表面的平整性、光澤的高低都直接影響其耐沾污性。
試板的干燥程度:試板不干燥或干燥不徹底,都會對漆膜的耐沾污性帶來影響。
沖洗裝置:沖洗裝置所用材質不符合要求,或其安裝不合理都會影響漆膜的耐沾污性。
沖洗過程:沖洗過程要盡量使板面上各點受到大致相等的水流沖量。
試驗用污染源、污染源涂刷量、污染源涂刷用刷、涂層試板、試驗環境溫度、沖洗水的溫度、污染源涂刷方向、反射率測定儀、沖洗裝置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耐沾污性的試驗結果。因此試驗過程中無論是試驗所需物品的選用還是儀器等工具的操作,還是試驗環境的控制都要嚴格把關,每個環節每個因素都要嚴格按照有關標準和操作要求執行。
來源:涂料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