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09-04 13:37
骨科植入物和醫療器械表面精加工及處理技術,是未來醫療設備制造的重要方向之一。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人類平均壽命增長、骨科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數據預估,到2050年,全球將有近1.3億人患有骨關節炎;國際知名市場研究機構也發布報告稱,到2028年全球髖關節置換市場將達90億美元左右。
手術中所用器械及高性能組件的需求也隨之變化,鑒于所需植入物的人體生命支撐屬性,對最小組件植入材料表面的加工質量尤為嚴苛,特別是涉及骨科植入物、關節置換及植入材料表面的處理應用。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用人工關節(假體)完全或部分置換髖關節的外科手術,主要用于治療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退變性髖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骨科醫療器械及植入物表面處理工藝
1、精密磨削技術
骨科植入物主要包括骨接合植入物及關節植入物,如在脊柱內固定植入物、提供人工關節等,而髖關節和膝關節植入物,最常見的骨科零件材料便是硬度極強的金屬鈷鉻合金,兼具超強耐磨性與耐腐蝕性。
金屬對金屬的髖關節臨床應用已超過40年,可以解決聚乙烯磨損的問題。
我國在人工關節材料領域最早研究始于1971年,第一代鈷鉻合金生物型股骨柄生物材料標準一直沿用至今。
鈦合金、不銹鋼等金屬材料,主要用于人工關節及骨板制作;聚乳酸、聚酯等聚合物材料,一般用于生物可降解的骨支架和植入物;氧化鋯、氧化鋁等生物陶瓷,則是用于人工關節和骨填充材料等領域。
人體髖關節的生理結構
基于不同患者的臨床情況,骨科植入物中人工髖關節的圓度、尺寸、表面粗糙度等都是極為重要的質量指標。
若患者骨骼的幾何形狀,未在植入物的標準規格之內,則需采取定制化解決方案,通過增材制造與CT或MRI成像技術結合設計并制造定制化植入物。
目前可以對復雜幾何形狀進行精準磨削,納米技術和3D打印技術的應用也為骨科制備帶來新的發展,逐漸突破傳統手術技術上的解決難題。
1999年在瑞士成立的一家國際骨科公司Medacta,其用于髖關節置換的AMIS技術,已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超過5萬次手術。
后續開發設計的MySolutions技術,是可用于髖關節、膝關節等手術的3D規劃工具。2021年,又推出一套針對患者的3D打印塊MyKnee R技術,可以輕松替換失敗的初級植入物,推動了3D打印植入物的商業化進程,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左圖:術前髖臼內襯磨損 右圖:髖關節翻修術
這里特別說一下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它使用金屬假體置換股骨頭,其中金屬髖臼組件的作用就是建立一個金屬與金屬的承載面,承載面的反應與質量會限制它的應用,例如會出現假體磨損、感染、松動等情況。
根據澳大利亞相關數據表明,表面置換術后的5年累積翻修率顯著上升,如何提高材料的抗疲勞度呢?
需要表面處理技術的磨削、珩磨和最終拋光的粗細加工工序,來達到足夠優異的表面質量與尺寸精度。
來自澳大利亞的ANCA(昂科),全球最大的專業數控工具磨床制造廠之一,曾帶來全球工具磨削行業的一場變革。
它在MX7 Linear數控磨床上開發了包含磨削、珩磨和拋光粗精加工工序在內的人工髖關節一整套流程,滿足當下對于高精密磨削的生產需求,可以自動更換6種砂輪的磨削頭,是磨削硬質合金的理想選擇,其生產出的人工髖關節球部粗糙度可達Ra<0.01μm,圓度公差<3μm。
圖源網絡,侵刪
數控磨床一般由數控系統和機床本身構成,我們來看一下它的操作流程:
首先使用帶有CBN涂層材料的砂輪磨削毛坯,將原材料磨削到一定的尺寸精度,在保證降低誤差的基礎上也便于下一步珩磨的進行。
與ANCA密切合作主要專注于工業機械與設備的TYROLIT公司,也對珩磨所用的專用配備砂輪,做了進一步的優化與改進,可以讓砂輪按照特定的磨削力進行加工,從而實現鏡面般的光潔度和均勻一致的形位公差。
TYROLIT的代表性產品還有陶瓷磨料、CBN、BCA、BCA-S砂輪等,可以高效率磨削難加工的材料,現已被廣泛應用到精密電子零件制造、模具制造、汽車件制造等多個領域。
在磨削加工之前一般會進行銑削加工,就是需將毛坯固定,用高速旋轉的銑刀在毛坯上走刀切出所需形狀,銑削環節可以最大化實現無毛刺的外部結構與一定的表面粗糙度,從而提高后續拋光工藝的效率。
2、去毛刺與拋光技術
拋光作為最后一道精加工工序,在髖關節手術中尤為重要,它的目的在于減少植入物表面粗糙度,降低摩擦與磨損的系數,去除毛刺、磨紋、刀痕等加工痕跡。
植入物是不允許微小毛刺或瑕疵存在的,它的表面粗糙度可能誘發感染風險,還會影響與人體組織相容愈合的速度。
現有技術可以在不改變金屬材料組織結構的前提下,實現沒有切屑、毛刺、微細裂紋。
例如高精密電解加工(PECM)下的非接觸式金屬去除工藝,表面粗糙度高達Ra 0.03μm,還可以達到兼加工精度和重復精度低微米級的無毛刺工件加工,真正達到鏡面般的光滑與均勻程度。
其原理是工具電極接在直流電源的負極,有毛刺的零件接在電源的正極,中間通過一定壓力和流速的電解液,然后接通直流電源,作為陽極的金屬就逐漸發生電化學溶解,達到去除毛刺的目的。
電解拋光去毛刺的光潔度遠遠高于化學拋光方式,而且操作過程簡單方便,不僅如此,高精密電解加工技術也可以制造出難以切削加工的鈦合金、鈷鉻鋼等材料。
即使在沒有拋光工序處理時,也能實現膝關節假肢毛坯表面粗糙度Ra<0.05μm,尺寸精度等級≤10μm,從而減少摩擦介質之間的磨損。
3、表面涂層技術
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為例,無菌性松動是其失敗需要翻新的主要原因。
這就需要提升植入材料的兼容性以便與骨組織長期共存,其中會涉及到促骨整合能力與抗菌的涂層技術,來改善骨關節假體的產品性能與使用周期,植入物表面的涂層也被稱之為人工關節的“芯”技術。
據相關研究表明:“為了促進骨細胞以及毛細血管的生長,為成骨和血管化形成之后能提供更好地血供,表面噴涂孔徑建議大于300μm”(孔徑是指骨小梁單元結構的內切球直徑)。
以促骨整合為目的的涂層技術,可以通過特定生物功能學的生物分子涂層,讓骨細胞直接固定在生物相容性材料上,提供理想的材料界面,參與到骨修復進程。
以抗菌性為主的涂層技術,是通過抑制細菌生長,在滿足骨表面特殊微結構的基礎上承載一定的殺菌效果。
1985年,英國最大的骨科生物固定植入物生產商JRI Orthopaedic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噴涂羥基磷灰石陶瓷涂層的髖關節假體,將髖關節骨柄設計與羥基磷灰石陶瓷涂層相結合,大大提高了骨整合效果。
2001年,通過在羥基磷灰石涂層與鈦基底之間,增加了厚度為175μm的粗鈦涂層,又進一步提高了涂層表面的粗糙度,讓骨質與假體表面更好的結合,增強假體的穩定效果,后續通過不斷的臨床應用,開啟了生物固定關節置換的新里程。
常用的涂層選擇主要有類骨質材料和金屬材料:
以類骨質材料羥基磷灰石(HA)為例,它具有和人骨相同的化學和晶體結構,在生物相容性上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力學性相對較差,通常以復合涂層的方式加入氧化鋯和氧化鈦以提升強度。
以新型金屬涂層材料的鉭為例,擁有超強的抗磨損、抗腐蝕性能,在臨床上有大量成功應用案例,多孔鉭被稱為“金屬骨小梁”,也是目前用于關節表面最理想的材料。
在現代醫學領域,骨科植入物是處理骨折、關節疾病、骨骼病變的主要方式,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現代醫學中最成功的的手術之一,隨著髖關節假體質量與手術操作的日趨成熟穩定,相關的患者也在逐年遞增。
手術中所使用的植入醫療器械屬于第三類醫療器械的高端產品,也是醫用高值耗材,因制作材料特殊嚴格,人們對復雜骨科零件的需求量也隨醫療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大幅變化。
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與此同時社會對醫療設備精密磨削、去毛刺、表面拋光的精度、清洗無菌化處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也將不斷滿足骨科醫療中植入件與專業醫療器械的精準化、智能化的產品需求,借助精密加工技術推動醫療器械行業的健康發展。
來源:I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