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行業研究
嘉峪檢測網 2024-08-12 08:52
近日,美國動力電池廠商Factorial向寶馬汽車交付了106+Ah鋰金屬固態電池B樣品。而在上個月早些時候,該公司已向另一個合作伙伴奔馳提供了同樣的樣品,當時被歐美媒體稱為“世界第一個向汽車廠商提供的固態電池單元B樣品”。
根據Factorial自己的說法,這些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391Wh/kg,達到目前主流磷酸鐵鋰電池的兩倍多,單次充電的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000km。
除此之外,Factorial的合作伙伴還有現代汽車、Stellantis、LG等公司合作,希望能加快推動固態電池的量產。
看上去,占據全球領先地位的中國新能源電池行業已經很久沒有類似的消息傳出開來,是不是在固態電池的前沿研究上落后了?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動力電池,今年一季度,中國動力電池廠商裝車量占全球60%以上的份額,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巨頭合計占比就達到了52.2%。
這還只是動力電池成品,在原材料方面,中國的優勢更加明顯。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目前中國占據了全球正極活性材料產能的90%,負極活性材料產能的97%,這種夸張的比例,稱為“實力地位”也不為過。
如果能夠突破中國廠商在動力電池上的優勢地位,就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一個翻身仗,這是很多國外廠商的想法。但在現有條件下,想正面超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大巨頭,可能性太低了。于是,國外廠商紛紛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搞固態電池。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固態電池方面總是歐美企業在發聲的根本原因所在。成不成熟先不論,聲音得先發出來。
歐美企業抱團固態電池的動機其實是有它的科學依據的。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它用鋰、鈉制成的玻璃化合物取代鋰電池的電解液作為傳導物質。
從理論上來說,固態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體積小的優勢,由于沒有電解液,它也直接規避了自燃、揮發、腐蝕、漏液之類的問題,一旦落地普及,可以一次性解決目前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不足、安全性低、污染高等問題。
歐美企業發力固態電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繞開中國在鋰動力電池上的巨大優勢。
那么,Factorial作為一家經常發聲的固態電池廠商,最近取得的這些突破,在整個行業中到底處于何種水平呢?
根據Factorial官方提供的資料,它向奔馳、寶馬提供的固態電池B樣品,使用的是銅集流體和鋰金屬負極,也就是說,它仍然使用了一部分液態電解質成分。
這種“固態電池”,在國內一般被稱為“半固態電池”,一般會將其視為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之間的過渡產品。也就是說,目前Factorial和國內動力電池廠商,都進入了“半固態電池”階段。
事實上,咱們只是納于言而敏與行,做多說少。真正要和中國的固態電池產業研究比起來,Factorial都進不了排行榜。
Factorial目前最大的動作,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投資5000萬美元建設200MWh的固態電池裝配線,這是美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固態電池生產線。
中國這邊呢?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24年前5個月,國內半固態電池裝車量達到了1621.8MWh。注意,這是裝車量,而Factorial現階段提供的,只是處于測試階段的B樣品。
而在真正全固態的研究方面,中科大已經宣布開發出了一種用于它的新型硫化物固態電解質。
也就是說,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量產進度、裝車規模,Factorial與中國廠商相比都處于明顯劣勢。這種差距,基本上與中外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差距相匹配。
但需要注意的是,固態電池是一種新的技術路線,新技術就會帶來新變數。現階段Factorial的優勢在于“場外”,它可以很方便地與中國之外的大型汽車廠商合作,組建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小圈子。
這個小圈子包括西方大型汽車廠商、動力電池廠商、各種科研機構以及各國的終端市場需求,能量其實不容小視。
單個廠商不足慮,但如果它們真的抱團取暖,并且持續進行投入,那就有可能以超常規的速度推進。中國新能源行業目前優勢太大,因此這些外資廠商存在擺脫對華依賴的底層訴求,聯合起來一致對華并非不可能。
除此之外,美國、歐盟還可以通過高關稅等貿易壁壘,阻礙中國廠商在全球的擴張,為歐美固態電池的成熟贏得一定的時間。而且,歐美日韓都具備比較強的研發能力,不排除它們中的某一個取得技術突破的可能性。中國能取得的突破,它們當然也可以。在這方面,中國還是應該密切關注。
中國廠商要想保住目前的優勢,只能是加快研發,推動其盡早落地。中國可以在歐美日韓的眼皮子底下實現彎道超車,它們同樣也可以猛踩電門趕超我們。
其實與國外廠商相比,中國廠商最明顯的優勢,不是體現在技術層面,而是體現在量產速度以及產業規模上。
事實上,中國目前出口的“新三樣”,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以及光伏產品,最初都不是中國首創,但最終都被中國占據了絕對市場優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這就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坐擁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新技術落地的速度遠遠超過競爭對手。
相比之下,Factorial等外資動力電池廠商的推進速度就要慢得多。到目前為止,中國之外的其它所有國家,只占了全球新能源市場30%多的市場份額,而且分散在多個國家,新工廠投產、新電池上車、技術迭代的速度都要比中國廠商低得多。
除此之外,歐盟、美國的電動汽車相關政策還搖擺不定。如果特朗普半年之后上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可能被取消,電動汽車的需求可能放緩。當市場需求萎縮的時候,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進度將會受到明顯的沖擊。
固態電池是下一個階段的明星產品,也是目前各大廠商的努力方向,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目前中國占據行業絕對優勢,但Factorial之類的公司也在緊追不舍,中國要做的,就是在鞏固自身優勢的情況下,密切關注它們的動向,向其學習,也吸取它們的教訓,只有這樣,才能將目前的優勢長時間保持下去。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