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兒科領域臨床中應用廣泛,但兒童群體可用的中成藥相對較少。201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明確,國家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藥研究方法進行中藥開發,同時鼓勵兒童用藥品的研制和創新。
近5年來,我國兒童用中藥新藥研發取得了一定進展,雖然兒童用中藥新藥獲批上市許可和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的數量總體較少(詳見圖表1),但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的數量逐年增加。
1、新藥研發周期較長
2019-2023年,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許可的33個中藥新藥(含中藥1-3類,原中藥1-8類)品種中,僅4個品種明確可用于兒童群體(詳見圖表2),占總數的12.1%(4個/33個),包括中藥創新藥3個,中藥改良型新藥1個。
獲批上市許可的4個兒童用中藥新藥適應癥領域,除芍麻止痙顆粒為精神神經藥品外,其他3個適應癥領域為呼吸類,其中小兒紫貝宣肺糖漿、小兒荊杏止咳顆粒2個品種的功能主治中,均明確用于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屬于中醫學“咳嗽”范疇,當前指南推薦的藥物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
獲批上市許可的4個兒童用中藥新藥中有3個中藥創新藥,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公開的申請上市技術審評報告,這3個中藥創新藥均為中藥復方制劑,來源于臨床經驗方,研發周期長,獲批進行臨床試驗至獲批上市許可時間逾十年,且在申請新藥上市許可前均完成了隨機、雙盲、平行對照、多中心的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
2、適應癥領域集中
據CDE公開信息,按照“兒童”“小兒”等關鍵詞檢索藥品名稱以及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時公開的功能主治,2019-2023年共有17個兒童用中藥新藥品種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詳見圖表3),含11個中藥創新藥和6個中藥改良型新藥(改變劑型3個、增加功能主治2個、既改變劑型又增加功能主治1個)。
筆者查詢相關公司新聞報道發現,7個兒童用中藥創新藥品種(小兒健脾顆粒、小兒佛芍和中顆粒、枳術通便顆粒、消風宣竅顆粒、小兒二白止痛顆粒、HC001顆粒、小兒咽立寧口服液)來自臨床經驗方。
在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的17個兒童用中藥新藥品種中,8個品種(小兒連花清感顆粒、HC001顆粒、小兒香薷顆粒、消風宣竅顆粒、HYR0201顆粒、金振口服液、健兒清解顆粒、黃葵顆粒)已在CDE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進行了臨床試驗登記,其中進展最快的是石家莊以嶺藥業的小兒連花清感顆粒,正在進行Ⅲ期臨床試驗。
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的兒童用中藥新藥劑型以顆粒劑為主,占82.4%(14個/17個);適應癥領域分布集中,呼吸和消化2個領域的藥物占主流,占比為88.2%(15個/17個)。
3、研發指導原則發布
兒童可用的中藥品種數量占比較少,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人員以“寶”“歲”“兒”等為檢索詞,在“藥品名稱”“功能主治”“用法與用量”“限定”字段進行檢索后發現,《中國藥典》(2020年版及第一增補本)中收載的兒童用中藥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僅占總量的15.4%(248種/1615種)、《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中兒童用中成藥僅占總量的12.6%(59種/268種)。
總體來看,2019-2023年獲批上市許可和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的兒童用中藥新藥品種數同樣較少,分別占中藥新藥總數的12.1%(4個/33個)和9.7%(17個/174個)。
兒童用中藥新藥的研發多源于臨床經驗方,劑型的選擇以兒童生理特征、方便調整用量為原則,顆粒劑為主,也有口服溶液劑、糖漿劑和軟膏劑。且這類藥品的注冊申請易于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符合兒童生理特征的兒童用藥品新品種、劑型和規格)。
為進一步完善“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兒童疾病方面的優勢作用,鼓勵兒童用中藥研發,2月29日,CDE發布了第一個針對兒童群體的中藥新藥研發指導原則《小兒便秘中藥新藥臨床研發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相信隨著CDE針對兒童群體的中藥新藥研發指導原則陸續發布,企業將更積極、科學、規范地開展兒童用中藥新藥的研發。
“三結合”降低研發成本
3月1日,在征求意見稿發布時隔4個多月后,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正式發布《小兒便秘中藥新藥臨床研發技術指導原則(試行)》(以下簡稱《指導原則》試行稿)。
《指導原則》試行稿系統闡述了小兒便秘的中醫藥理論特點,提出了人用經驗收集整理需重點關注的內容,明確了中藥新藥可能的臨床定位,強調了中醫藥理論和人用經驗對小兒便秘中藥新藥研發的支持作用,并對臨床研發總體考慮、臨床試驗設計和評價需關注的問題等提出了相關建議。
可操作性增強
《指導原則》試行稿與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基本一致,僅對征求意見稿的部分內容描述進行刪除、新增或順序調整,使全文用詞更精準、更簡潔、更通順,可操作性更強。如《指導原則》試行稿新增了兩處臨床評價新工具,概述部分新增“觀察者/監護者報告結局”作為臨床報告結局指標;次要療效指標對于疼痛的評價部分新增“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數字評定量表(NRS)評分”。對于目標人群描述部分則刪除了“原則上,應當先在較大年齡段兒童中獲得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后,再開展較小年齡段人群的臨床研究。”
驅動研發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兒科中藥研發較為滯后,適宜品種、劑型、規格開發相對不足。隨著國家陸續出臺多項利好政策,合力驅動兒科藥創新研發成為趨勢。
2020-2023年,我國兒童用中藥新藥分別有2個藥獲批上市及15個藥獲批臨床試驗默示許可,上市創新藥涉及健民集團1.1類中藥創新藥小兒紫貝宣肺糖漿及濟川藥業2類中藥改良型新藥小兒豉翹清熱糖漿。從兒科用藥劑型來看,目前在研的兒科中藥新藥以顆粒劑、口服液、合劑等適宜兒童的劑型為主,適應癥以感冒、支氣管炎、腹瀉等兒科常見病居多,缺乏兒童罕見病、危重癥、早產兒或新生兒疾病治療的專用中藥。
機遇挑戰并存
近10年,為了鼓勵國內藥企加大對兒科中藥的研發和生產,相關部門陸續出臺系列指導原則、鼓勵研發藥品清單、優先評審等相關政策,為中藥企業帶來了新的研發機遇。特別是“三結合”審評證據體系的構建,對于傳統中藥給藥途徑和工藝的新藥,符合中醫藥理論、具有人用經驗支持的中藥復方制劑,可鼓勵使用人用經驗數據、真實世界研究用于兒童藥研發,并作為支持注冊的證據之一,以減少不必要的兒童人群臨床試驗,有效降低兒童藥品的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提高藥品生產企業或相應機構的研發積極性。
然而,與化藥相比,從事中藥新藥研發的團隊比較少,限制了中藥在兒童用藥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同時,受兒童體質和疾病與成人差異較大、倫理和臨床試驗有難度、研發周期長、投入成本多、上市風險高、收益不成正比等因素影響,企業在兒科用藥研發方面的動力稍嫌不足。
研發有的放矢
米內網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在中國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及鄉鎮衛生院終端,中藥兒科用藥銷售額超過52億元,增長率達10.36%,中國城市實體藥店終端兒科中成藥銷售額同比漲幅15.12%,市場潛力持續爆發。企業研發兒科中藥不妨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一是,篩選中醫藥優勢病種,開發適合兒科用中藥。
可考慮以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為基礎,將中醫辨證與現代中醫辨病相結合,以期研發出療效好、不良反應少、服用方便、價格經濟的兒科治療用藥。
二是,開展兒童用藥臨床試驗,完善兒童用藥劑量。
可通過注冊申請等方式開展規范的兒童用藥臨床試驗,獲取兒童的人用經驗或探索真實世界研究數據,明確具體的兒童用法用量和療程,通過變更劑型、規格等方式,研發適宜不同年齡段兒童使用的劑型、規格,尤其是適合低齡兒童的劑型,如口服液、滴劑等,將成人、兒童共用藥擴展至兒童用藥。
三是,重視市場需求調研,專研兒科專用中藥。
基于兒科疾病用藥的需求迫切性,在充分考慮兒科人群病癥的流行率、待治療疾病(或證候)的嚴重性、替代藥物是否缺乏、臨床是否急需等情況的基礎上,精準對標具體的治療需求,優選合理的方藥、劑型開展兒童罕見病等研究,使兒科專用中藥的研發有的放矢。(作者:劉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