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手術機器人公司Galen Robotics的數字手術助手“ES system”已獲得FDA的設批準,用于耳鼻喉手術。該系統通過電動化技術幫助外科醫生對手持工具的控制,目標是減少手部的自然顫動和其他不必要的運動,從而提高手術精準度。
對于微創手術而言,手術器械的精準控制至關重要,而外科醫生的手部顫動可能會對手術結果產生不利影響。而早期研究表明,ES助手可以通過與外科醫生的手實時協調來操縱器械,將手動靈活性提高近3倍。
1、外科醫生的“第三只手”
據Galen公司介紹,ES助手專為微創手術所發開,適合在軟組織手術時與標準手術器械配合使用。當外科醫生在使用ES手術助手時,它會跟蹤并記錄醫生的運動軌跡,以便日后訓練使用。Galen強調,該設備十分小巧,只占用了一個人的空間,而且安裝時間不超過四分鐘。
ES手術助手
除了提供穩定性和精準性外,這款手術助手還具備一項獨特的功能——能夠使工具保持在指定的位置,而無需外科醫生持續握持。這意味著外科醫生可以釋放手持工具,專注于其他任務和操作,如更換手術工具并還原到預定位置。因此,ES也被稱為外科醫生的“第三只手”。
Galen將ES系統的最初適應癥定位在喉部手術,此次在耳鼻喉學科獲批后,公司將會逐步拓展至神經外科、心胸外科和脊柱手術。
2、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特斯拉”
事實上,這款手術助手的最初技術是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孵化出來的。Galen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促進這項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公司在去年11月進行了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以完成ES助手最終的原型,并提交給FDA獲得認證。
目前公司正計劃通過"數字手術即服務"模式推廣這款設備,意在為外科醫生提供更靈活的使用方式,并降低他們進入機器人手術領域的投入門檻。這意味著ES助手將按次計費,每次使用費用高達1500美元,且醫院必須承諾在200例手術中使用ES助手。如果醫院想要買斷設備,就需要支付35萬美元。
這樣收費的原因是Galen認為如今的企業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計算機設備來托管企業應用程序,例如用于財務和會計、客戶關系管理或數據分析的應用程序。使用相同的策略來重新思考手術平臺的采購方式,可以極大地影響醫院獲取新技術的能力。
在公司的官網有這樣一段直擊靈魂提問:如果我們可以通過開發沒有資本支出的按患者使用定價模型來克服物理硬件的局限性,那會怎樣?如果從基礎開始設計,使手術機器人的生產成本更低呢?如果維護費用也包含在使用費用中,從而降低固定成本,并減少醫院需要培訓人員的需求,情況會怎樣?如果機器人一開始就是為降低手術成本而設計的呢?
這樣任性打壓市場價格的方式,與特斯拉十分相似。不過從實施情況來看,在這樣的結構下,設備制造商可以通過增加其系統的使用率來收回成本。而醫療機構的選擇將不再局限于"一刀切"的痛點,每個案例可以根據外科醫生的選擇進行定價。那么你覺得這樣的商業模式適合我們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