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制劑又稱經皮給藥系統(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 ,是繼口服、注射后的第三大給藥途徑,且安全性更有保障。藥物從貼片中滲出,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過皮膚轉運至局部組織或全身血液循環而發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目前透皮制劑主要包括貼劑、軟膏劑、凝膠劑、乳膏劑、泡沫劑、洗劑、巴布劑等劑型,而現代經皮給藥系統所說的透皮制劑一般指的是貼劑。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具有許多外部化學物質、微生物和顆粒物質(包括膠體成分)幾乎無法滲透的屏障特性。圖1描述了人體皮膚的示意圖結構和藥物經皮轉運的主要途徑(附肢、跨細胞和細胞內),由于皮膚最外層角質層富含脂質,只有脂溶性中等的藥物才能通過角質層。即使存在一些親水通道,以及汗管和發根的孔隙,也只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中等的化合物才能通過皮膚進行外用和透皮給藥。由于角質層的厚度不同,毛孔和發根的分布不同,以及患者的年齡,皮膚的屏障性質也不同。透皮制劑則通過細胞間隙和跨細胞作用進入體循環。由于不同的屏障特性,透皮產品被指定用于特定的身體部位,如胸部、大腿、耳朵下、腋下或陰囊等。
圖1:不同的皮膚層有三種主要的藥物運輸途徑
(附肢,跨細胞和細胞內)最外層角質層是透皮給藥的主要屏障
透皮給藥途徑的優點
1.避免首過效應(盡管皮膚代謝活躍)。首過效應是指某些藥物經胃腸道給藥,在尚未吸收進入血循環之前,在肝臟被代謝,導致進入血循環的原形藥量減少,藥效降低。
2.通過皮膚給藥避免了胃腸道運輸中出現的pH值變化,同時藥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內pH、食物、轉運時間等因素影響,降低藥物全身作用帶來的不良反應。
3.透皮貼片是非侵入性的,避免了腸外治療的不便。
4.同樣的藥物,經皮貼片給藥的劑量與口服給藥的劑量相當。
5.提供平穩的血漿藥物濃度,無波動,長時間,克服因吸收過快產生血藥濃度過高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6.可自主用藥,簡化的用藥方案。無需特殊技能和要求,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特別適用于服藥依從性較差的嬰兒、兒童和吞咽能力較弱的老年人。
7.靈活給藥,只要簡單地取下透皮貼片,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停止藥物攝入。
8.可作為惡心或昏迷病人的給藥途徑。
透皮給藥途徑的缺點
透皮給藥科技已發展了40多年。但市場并沒有如預期那般全線爆發。藥融云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全球范圍內也只有30來種不同化合物被制成了透皮制劑劑型產品,主要包含消炎鎮痛、精神類和激素類藥物。在透皮給藥系統中,成分必須要通過皮膚角質層里的脂類通道進入人體,才能發揮作用。加之技術門檻高、評價體系無統一標準、人才稀缺等諸多壁壘,這就使透皮給藥產生了局限性,限制了透皮給藥的市場空間。
1.劑量?。?0~15mg/天),半衰期短,需頻繁給藥;分子量?。ǎ?00),脂溶性適中;pKa適中,以分子狀態存在;熔點低。
2.只有具有親脂性的藥物才能有效地穿過角質層,因此藥物必須具有一些理想的物理化學性質才能穿透角質層。具有親水結構的藥物除非被修飾成某種合適的形式,否則不能進入體循環。
3.只有強效藥物才適合透皮貼劑,因為皮膚的不透水性對藥物進入有天然的限制。
4.成分通過皮膚角質層比較困難,導致起效慢,一般給藥后幾小時才能起效。
5.貼片配方中的藥物、粘合劑或輔料等可能引起皮疹、局部刺激、紅斑或接觸性皮炎。
6.貼片粘合性可能不好,容易脫落。
7.很多成分無法達到有效治療濃度。
8.離子藥物不能通過透皮途徑給藥。
9.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細胞在皮膚中積聚并影響鄰近細胞衰老,導致皮膚厚度、再生能力和屏障效應能力降低。
10.一些本身對皮膚有刺激性和過敏性的藥物不宜設計成透皮給藥制劑。
在局部給藥或者特殊人群的使用上,透皮給藥方式要明顯優于口服、注射給藥。但是透皮制劑的研發依然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尋找出色的促滲透辦法讓藥物更有效地透過皮膚是當前熱門的研究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更好的透皮制劑將應用于臨床,發揮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