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FDA批準了首個糞便微生物群產品Rebyota,用于預防艱難梭菌感染(CDI)在18歲及以上人群的復發。患者個體需要在完成復發性CDI的抗生素治療后使用。艱難梭菌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它已于2013年被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列入最高緊急威脅級別的耐藥菌首位。
FDA生物制劑評估和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博士說:“Rebyota的批準是對CDI患者護理的一個進步,復發性CDI會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還可能會危機生命。本次批準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是FDA批準的第一個糞便菌群產品,也為復發性CDI的治療提供了額外的治療選項。”
艱難梭菌感染(CDI)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對氧極為敏感,屬厭氧性細菌,分離培養較困難.故命名為艱難梭菌。
艱難梭菌是人類腸道正常的菌群成員,但是在不規范使用抗生素時,可能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耐藥的艱難梭菌大量生產繁殖,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偽膜性腸炎等疾病。這些疾病被稱為艱難梭菌感染(CDI)。
艱難梭菌感染是導致院內感染和死亡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每年約有數十萬患者死于艱難梭菌感染。一般情況下,各類口服抗生素(包括萬古霉素和甲硝唑)可以治療艱難梭菌感染,但復發率高達25%~30%,而且也會危害腸道益生菌。
幾乎所有的抗菌藥物都有導致艱難梭菌感染的風險,最容易誘發CDI的抗菌藥物包括氟喹諾酮類、克林霉素、頭孢菌素類等。
發生CDI時,應盡快停用誘發CDI的抗生素,特別是頭孢菌素、克林霉素和喹諾酮類。
腸球菌助紂為虐
人類的腸道中充滿了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影響多種病原體的毒力,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很少理解艱難梭菌如何與胃腸道中豐富的微生物進行相互合作。
今年11月,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Enterococci enhance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pathogene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抗生素耐藥性的機會致病菌—腸球菌或能與艱難梭菌相互協作,重塑并增強腸道中的代謝環境,從而促進艱難梭菌的感染并增強其毒力。
研究人員表明,腸道中一組耐抗生素的機會型病原體(腸球菌)的擴張增強了艱難梭菌的生存能力和疾病發生。通過營養限制和交叉喂養的平行過程,腸球菌塑造了腸道內的代謝環境,并重新規劃了艱難梭菌的代謝過程。腸球菌提供了可發酵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和鳥氨酸,從而提高艱難梭菌在抗生素干擾的腸道中的適應性。腸球菌通過精氨酸分解平行消耗精氨酸,為艱難梭菌提供了代謝線索,促進了毒力的增加。
糞便移植效果佳
目前針對CDI的治療方法還主要是抗生素類,對于CDI的治療建議是甲硝唑和萬古霉素。但是這些抗生素很容易傷害腸道益生菌,且對于阻止復發,沒有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糞便移植似乎是一種更好的治療選擇。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通過提取,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伯明翰大學的Peter Hawkey教授及其團隊通過將腸道細菌和糞便中其他成分用于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細菌取自經過篩選的健康供體,經過處理和篩選,然后再通過穿過鼻子的管子移植到胃中。與非達索霉素或萬古霉素(用于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rCDI)的兩種最常見的抗生素)相比,糞菌移植的治療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和更低的復發率。
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Rebyota的安全性由兩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以及在美國和加拿大進行的開發標簽臨床研究進行評估。受試者至少有一次或者多次CDI復發史。他們在完成CDI抗生素治療后24小時到72小時內接受一劑或者多劑Rebyota或安慰劑。在這些研究中,978名18歲及以上的患者至少接受了一劑Rebyota。在一項研究中,180名Rebyota接受者與87名安慰劑接受者相比,接受一劑Rebyota后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痛。腹瀉。腹脹、脹氣和惡心。
Rebyota的有效性在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研究的數據分析中評估。這項研究包括177名接受一劑Rebyota的成年人和85名接受一劑安慰劑的成年人。在一項考慮了兩項研究的統計分析中,Rebyota組在8周內預防復發性CDI的總體估計成功率(70.6%)明顯高于安慰劑組(57.5%)。
治療賽道
除了傳統的抗生素療法,目前還有糞便移植,基因工程,抗體等幾種新型療法。針對艱難梭菌毒素的抗體進展較快的是美國默沙東的抗體藥Zinplava(bezlotoxumab),但是這種抗體藥價格昂貴,且需要和抗生素聯用。
腸道菌群移植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菌群提取富集,通過食道或灌腸的方法移植到患者體內,讓患者有機會借此重建自己身體的正常菌群,和艱難梭菌抗爭。但是找到真正健康無害的菌群并不容易,需要篩選供體,重建菌群的過程也很復雜。糞便具有傳播因子的風險,且具有過敏食物源,因食物過敏原引起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尚不清楚。
今年11月,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mBio》發布昆山杜克大學(Duke Kunshan University)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新彤生物化學實驗室黃林峰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艱難梭菌感染造成的組織損傷的關鍵基因片段,阻斷特定的基因功能,有可能用于治療艱難梭菌的感染。他們使用RNAi來干擾艱難梭菌毒素的表達。
總結
CDI的產生是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再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抗體治療昂貴且不能脫離抗生素治療。糞便移植臨床表現優于抗生素治療,但是其中的風險也是存在的,后續需要更多的臨床觀察。而新興的RNAi療法也是未來可期。
參考來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211716092402900&wfr=spider&for=pc
2.https://www.yxj.org.cn/detailPage?articleId=286675
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664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