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3-28 23:20
以磁化硅橡膠為基體,在有磁場和無磁場條件下制備了多種組分微米級(粒徑5~8μm)和亞微米級(粒徑200nm)軟磁顆粒摻雜的磁敏彈性體(MSE)試樣,通過電導試驗裝置和磁致電導測試系統研究了不同MSE試樣的磁致電導特性,探究磁致電導機理。結果表明:在有磁場條件下制備微米級顆粒填充的MSE的磁致電導特性隨著顆粒含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強;隨著亞微米級顆粒摻雜量的增加,在有磁場條件下制備微米級和亞微米級顆粒摻雜的MSE中微米與亞微米顆粒間產生吸附效應,零場電導與磁致電導增加值均大幅度衰減,磁致電導特性較弱;在無磁場條件下制備不同粒徑顆粒摻雜的MSE中無法形成有效導電通道,磁致電導特性明顯低于在有磁場條件下制備相同含量顆粒摻雜MSE。
01 試樣制備與試驗方法
1.1 試樣制備
制備硅橡膠基MSE用基體為雙組分加成型室溫硫化硅橡膠;軟磁顆粒分為2種,一種是微米級羰基鐵粉(粒徑5~8μm,純度99.5%),另外一種是亞微米級鐵粉(粒徑200nm,純度99.7%)。試樣制備流程:先利用電子天平精確稱取軟磁顆粒并攪拌均勻,同時將雙組分室溫硫化硅橡膠AB組分以質量比1∶1混合后攪拌均勻;將軟磁顆粒加入硅橡膠組分混合物中,充分攪拌后放入真空箱中濾除氣泡,再注入鋁合金模具中,預結構化試樣是指在釹鐵硼永磁體提供的磁場(磁感應強度800mT)中常溫固化得到,非結構化試樣是指在無磁場條件下常溫自然固化得到,歷經24h后脫模便可制備出MSE試樣,試樣尺寸為20mm×20mm×1mm。MSE的制備條件及組分如表1所示,通過1#~4#試樣研究不同微米級軟磁顆粒含量下預結構化MSE的磁致電導特性,通過3#,5# ~8#試樣研究不同粒徑顆粒摻雜下預結構化MSE的磁致電導特性,通過6#,9#試樣研究有磁場與無磁場制備條件下的磁致電導特性。
表1 MSE試樣的制備條件及組分
1.2 試驗方法
采用設計的電導試驗裝置研究MSE的磁致電導特性,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由MSE試樣、電極板、絕緣套與引腳組成。
圖1 MSE電導試驗裝置結構示意
上下兩塊銅制電極板與中間MSE試樣構成三明治結構,并將該三明治結構封裝于塑料絕緣套內,避免試驗中其他電導材料干擾;在兩塊電極板上分別焊接金屬引腳與測試系統夾具相連接。磁致電導特性的測試流程如圖2(a)所示:采用兩塊以正對位置安裝的電磁鐵作為磁場發生裝置,電導裝置置于電磁鐵的N與S極之間;可編程線性直流電源與磁場發生裝置相連,以提供勵磁電流,不同的勵磁電流可使激勵磁場發生裝置產生不同大小的磁場,從而改變電導裝置處的測試磁場;LCR數字電橋測試夾具與電導試驗裝置引腳連接,當測試磁場發生變化時,計算機可實時讀取磁致電導測試數據,并進行結果分析。磁致電導測試磁路如圖2(b)所示,兩電磁鐵磁極間隙處緊密銜接,用電工純鐵加工的導磁環構成閉合磁回路,閉合磁力線與電導裝置表面垂直,可有效增強測試電磁場強度,從而實現測試磁感應強度在0~700mT范圍內變化。
圖2 磁致電導特性測試方法示意
02、試驗結果與討論
2.1,磁致電導特性
圖3 不同微米級軟磁顆粒含量制備得到預結構化MSE試樣的電導與磁感應強度之間的關系曲線
由圖3可以看出:預結構化MSE零場電導和磁致電導均隨著微米級軟磁顆粒含量的增加而顯著提高,當微米級軟磁顆粒質量分數由10%增加到70%時,零場電導由24.9nS增加至1780.0nS,增加了70.5倍;隨著測試磁感應強度的增強,具有不同含量微米級軟磁顆粒MSE的電導均隨著測試磁感應強度的增強而升高,且顆粒含量越高,在測試磁場作用下電導變化越明顯。在0~700mT測試磁感應強度范圍內,當微米級軟磁顆粒質量分數分別為10%,30%,50%,70%時,MSE的電導增加值分別為6.4,22.0,127.4,500.0nS。
圖4 微米級和亞微米級軟磁顆粒摻雜的預結構化MSE試樣電導與磁感應強度之間的關系曲線
由圖4可以看出:隨著微米級顆粒摻雜含量的降低,即亞微米級顆粒摻雜含量的升高,MSE的零場電導與磁致電導均降低;隨著測試磁感應強度的增強,不同質量比微米級顆粒和亞微米級顆粒摻雜制備得到MSE的電導均隨著測試磁感應強度的增強而升高,且隨著亞微米級顆粒摻雜含量的升高,磁致電導增加值降低。當僅存在亞微米級顆粒時零場電導與磁致電導增加值僅分別為51.0,27.3nS。
2.2 磁致電導機理
圖5 預結構化MSE的微觀等效電路模型
目前已有研究證明,在有磁場制備條件下不同軟磁顆粒含量的MSE內部軟磁顆粒呈現明顯的鏈狀有序排列?;诖私Y論可知,MSE內部軟磁顆粒通過磁相互作用力形成大量鏈狀結構,且軟磁顆粒是相互作用力的傳導介質,顆粒含量的不同將直接影響鏈路結構形態,根據典型的鏈路形態可將不同軟磁顆粒含量的預結構化MSE等效為如圖5所示的電路模型。在該模型中,軟磁顆粒可視作導電粒子,在微米級軟磁顆粒質量分數為10%~30%時,顆粒分布比較稀疏,等效為絕緣回路或間斷回路,由于硅橡膠基體屬于絕緣材料,基體與稀疏顆粒形成的基體界面層電容起主導作用;但根據隧道導電理論,材料內部的熱振動仍可引起電子在導電粒子間躍遷,因此在低顆粒含量下,MSE仍具有電導性;隨著磁場的增強,顆粒相互作用力加強,相鄰顆粒間距縮小,隧道效應更為明顯,同時也因顆粒原始鏈間間距較大,磁相互作用力有限,導致在低顆粒含量的預結構化MSE中電導隨磁感應強度的變化幅度較小。當微米級軟磁顆粒質量分數為50%~70%時,由于顆粒數量的大量增加,鏈間顆粒接觸較為緊密,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鏈狀回路,此時回路視為由顆粒電導與顆粒接觸電導形成的串聯電路。微米級顆粒是優良的導電粒子,因此顆粒接觸電導決定MSE的電導特性。顆粒接觸電導取決于相鄰顆粒間的基體層厚度,當相鄰顆粒間相互作用力逐漸增強時,基體層逐漸被破壞或因擠壓使其厚度明顯減小,導致顆粒接觸電導顯著增強,鏈狀回路形成導電通道,宏觀上表現為有高含量微米級軟磁顆粒的預結構化MSE具有優良的磁致電導特性。
在亞微米級顆粒質量分數為0時,即填充顆粒完全為微米級顆粒時,導電粒子間電流密度J可以用Fowler-Nordheim 方程表示:
滕桂榮等基于式(1)推導出MSE 理論電導率σ,計算公式為
由此可得MSE的理論電導G的計算公式:
在有磁場條件下顆粒間磁相互作用力F與顆粒半徑R存在如下關系:
微米級顆粒粒徑是亞微米級顆粒的25~40倍,即微米級顆粒之間將產生遠大于亞微米級顆粒的磁相互作用力,導致在有磁場固化下部分亞微米級顆粒被微米級顆粒吸附,隨著亞微米級顆粒含量的增大,微米級顆粒周邊將吸附更多的亞微米顆粒,形成如圖6所示的吸附聚集效應。
圖6 預結構化MSE中微米級及亞微米級顆粒摻雜相互作用示意
根據式(3)及導電通道理論,微米級顆粒在導電通道中占主導地位,亞微米級顆粒含量增大致使微米級顆粒表面吸附更多的亞微米級顆粒,導電通道中的顆粒接觸電導隨之減小,即使外界施加磁場作用,因大量亞微米級顆粒被吸附,隨著磁場的增強,顆粒接觸電導增量也會受到限制。
2.3 制備條件對磁致電導特性的影響
圖7 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微米級和亞微米級顆粒摻雜MSE試樣的電導與磁感應強度之間的關系曲線
由圖7可以看出,在微米級及亞微米級顆粒含量相同的條件下,與非結構化MSE相比,預結構化MSE的磁致電導效應更顯著,二者零場電導差值達44.6nS。預結構化MSE在800mT的磁感應強度下制備,顆粒被磁極化后,大量亞微米級顆粒被微米級顆粒吸附,在強磁場下微米級顆粒間的作用力遠大于亞微米級顆粒,因此沿磁場方向仍會形成較為完整的鏈狀有序結構,導致固化后該結構被固定于基體中形成導電通道;亞微米級顆粒粒徑小,大量吸附于微米級顆粒表面導致顆粒接觸電導變小,隨著測試磁感應強度的增大,鏈狀有序結構中顆粒間距縮短,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顆粒接觸電導,因此磁致電導效應較顯著。非結構化MSE在自然條件下固化過程中,亞微米與微米級顆粒之間不會相互吸附,且隨機無序分散于基體中,顆粒間距較結構化MSE明顯增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導電通道;無序排列的顆粒在測試磁場作用下被極化后,相互間磁作用力易被平衡抵消,顆粒接觸電導小,因此磁致電導效應不明顯。
03 結 論
(1) 對于微米級軟磁顆粒填充的預結構化MSE,當顆粒質量分數由10%增加到70%時,零場電導由24.9nS增加至1780.0nS,測試磁感應強度增加到700mT時的磁致電導增加值分別為6.4,500.0nS,磁致電導隨著顆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微米級顆粒含量高的預結構化MSE中顆粒接觸電導較大,可形成有效導電通道,磁致電導特性顯著。
(2) 對于微米級與亞微米級軟磁顆粒摻雜預結構化MSE,隨著亞微米顆粒含量的增加,在有磁場制備條件下微米與亞微米顆粒間產生吸附效應,零場電導與磁致電導增加值均大幅度衰減,磁致電導特性較弱。
(3) 微米級與亞微米級顆粒摻雜預結構化MSE與非結構化MSE的零場電導差值達44.6nS;非結構化MSE內部顆粒無序隨機分布,無法形成有效導電通道,顆粒接觸電導小,導致磁致電導增加值明顯低于預結構化MSE,且磁致電導效應不明顯。
來源:機械工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