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12-15 22:30
力矩扳手的主要作用是緊固螺栓,其應用力矩一般為扳手扭力的20%~90%連續可調,使用時先設定目標扭矩,扳動手柄,在其扭矩達到目標值時,扳手會發生輕微的震動和清晰的“卡塔”聲。某力矩扳手使用了3個月后,頭部和手柄之間的連接桿出現斷裂。為查明其斷裂原因,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理化檢驗與分析,并對其熱處理工藝進行改進,以防止該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1 理化檢驗
1.1 宏觀觀察
力矩扳手長1180mm,扭矩為1200N·m,斷裂發生在其頭部和手柄連接處,見圖1a),由于靠近扳手頭部,此處受力較大。圖1b)是安裝在扳手內部的連接桿,主要作用是連接頭部和手柄,直徑為16mm,長為350mm。圖1c)是力矩扳手的斷口宏觀形貌,斷口分為3個區域:Ⅰ區是裂紋源區,位于斷口邊緣位置,約占斷口面積的1%~2%;Ⅱ區是疲勞擴展區,呈亮白月牙形,有明顯疲勞輝紋,約占斷口面積的8%~10%;Ⅲ區是瞬斷區,顏色灰暗,有明顯撕裂棱,約占斷口面積的90%。由此可知,斷裂時連接桿受力較大,屬于高應力低周疲勞斷裂。
圖1 扳手斷裂位置、連接桿及斷口的宏觀形貌
1.2 化學成分分析
連接桿材料為40Cr合金鋼,在斷口附近取尺寸為?16mm×12mm的圓柱形試樣,經磨床磨平和砂輪機拋光后,采用直讀光譜儀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得出其化學成分符合GB/T 3077—2015《合金結構鋼》對40Cr合金鋼的技術要求。
1.3 力學性能試驗
經調質熱處理的連接桿,其硬度為22~26HRC,在連接桿上截取一段尺寸為?10mm×5mm的試樣,采用萬能材料試驗機測其拉伸性能,采用洛氏硬度計測其硬度,結果如表1所示,其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延伸率均不符合技術要求。
表1 連接桿的力學性能試驗結果
1.4 顯微組織觀察
在靠近連接桿斷口處截取試樣,用硝酸乙醇進行腐蝕后,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由圖2可見,暗灰色組織為馬氏體經高溫回火后轉變成的回火索氏體,以及母相奧氏體晶界處析出的網狀鐵素體和平行分布的針狀鐵素體,呈倒三角形分布在晶粒內部的是魏氏組織,魏氏組織中的鐵素體沿母相奧氏體的慣習面析出,慣習面的晶面指數為{1 1 1}γ。淬火冷卻條件下,當溫度降至Ac3線時,為了保持組織的穩定,多余的鐵素體會從固溶體中向四周“排出去”,從而形成網狀鐵素體,這是典型的高溫轉變特征。冷卻速率越慢,越容易形成網狀鐵素體和魏氏組織,連接桿在冷卻過程發生了高溫轉變,說明其熱處理工藝不合理。
圖2 連接桿斷口處的的顯微組織
1.5 斷口分析
圖3a)是斷口起始區的微觀形貌,起始區位于斷口邊緣,在裂紋源附近,有明顯的同心圓狀貝紋線,這是疲勞擴展的典型特征,說明其斷裂形式屬于疲勞開裂,對圖3a)方框處進行能譜分析,如圖3d)所示,Fe,Cr,Mn,O的衍射峰比較明顯,說明裂紋源不是夾雜物引起的。圖3b)是擴展區的微觀形貌,疲勞輝紋較窄,說明擴展時應力較小。圖3c)是瞬斷區的微觀形貌,有較多的橢圓形韌窩,說明連接桿最后斷裂是被拉斷的。
圖3 連接桿斷口不同位置處的微觀形貌及圖3a)中方框區的EDS譜
2 分析與討論
對連接桿的斷口進行分析,可知斷口屬于疲勞斷口,斷口位置沒有夾雜物,表面沒有劃痕損傷,但其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延伸率均不符合技術要求。通過顯微組織觀察可知,斷口處組織為網狀鐵素體和魏氏組織,說明在調質過程中溫度較高,連接桿中的奧氏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導致魏氏組織的形成。其次,零件從熱處理爐取出到入淬火介質前的停留時間較長,導致鐵素體在晶界處析出并形成網狀,這降低了晶界的強度和界面能,從而使材料脆性升高。在外力作用下,裂紋萌生、擴展至晶界處,由于該處鐵素體硬度較低,晶界成為裂紋的擴展通道。因此,需要對連接桿的熱處理工藝進行改進。
3 熱處理工藝改進
對連接桿的熱處理工藝進行改進的措施是:
(1)將淬火溫度由880℃降低至830℃,較低的淬火溫度可使奧氏體微區成分的不均勻性升高,同時可降低奧氏體的熱穩定性,減小奧氏體發生高溫轉變而分解成針狀鐵素體的概率,促使微區中的奧氏體提前轉變;
(2)縮短保溫時間,可避免高溫下奧氏體晶粒長大和表面脫碳;
(3)原熱處理工藝中,連接桿在臺車爐中密排加熱后,需裝筐后進行淬火,轉移時間約為180s,改進后將連接桿在網帶爐中進行分散加熱,可快速進入淬火介質中,轉移時間約為8s,縮短轉移時間可抑制網狀鐵素體的析出,促使奧氏體組織快速進入低溫轉變區,從而發生低溫馬氏體轉變;
(4)連接桿為細長桿狀,淬火后應力比較均勻,不易開裂,原淬火介質為普通淬火油,油在550~650℃范圍內的冷卻速率較低,平均冷卻速率僅60~100℃/s,該溫度區間處于連續轉變C曲線的“鼻尖”部位,需要快速冷卻,經改用12%(質量分數)PAG(聚烷撐乙二醇)溶液后,冷卻速率加快,可減少該溫度區間內的中溫轉變,從而得到較為理想的低溫馬氏體組織和較大的淬硬層深度。
表2 熱處理工藝參數改進前后對比
采用改進后的工藝對連接桿進行熱處理,并對其力學性能進行檢測,其抗拉強度為1054MPa,屈服強度為880MPa,延伸率為12%,硬度為23HRC,均符合技術要求。熱處理后的顯微組織見圖4,沒有網狀鐵素體和魏氏組織,也沒有大塊狀的鐵素體,組織均勻、穩定。經改進工藝熱處理后,連接桿服役已18個月,未發生斷裂。
圖4 改進工藝熱處理后連接桿的顯微組織
4 結論
(1) 連接桿的硬度合格,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延伸率均不符合技術要求;顯微組織為回火索氏體+網狀鐵素體+魏氏組織,斷口屬于疲勞斷口,裂紋起源于連接桿外表面,裂紋源處無夾雜物。
(2) 造成連接桿斷裂的原因是連接桿熱處理工藝不合格,導致其力學性能偏低,通過降低淬火溫度、縮短保溫時間和轉移時間以及提高淬火冷卻速率,對其熱處理工藝進行改進。
(3) 經改進工藝熱處理后,連接桿的力學性能和顯微組織均符合技術要求,服役18個月未斷裂。
來源:理化檢驗物理分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