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fā)
嘉峪檢測網(wǎng) 2020-11-06 20:22
許多人做完外科手術,一方面很討厭看到身上張牙舞爪的蜈蚣狀縫合痕,盡量不想理會,另一方面又隨時想瞧上一眼,擔心這些縫在自己皮肉之上的人造物夠不夠靠譜——斷了可怎么辦?
實際上大可不必擔心,這類手術縫合線可能比你想象中更頑強。
歷史來歷
幾千年來,人們提出或使用了各種縫合材料——通過運用由骨頭或金屬例如銀,銅和鋁等制成的針,加上用植物材料(亞麻,大麻和棉)或動物材料(頭發(fā),肌腱,動脈,肌肉和神經(jīng),絲和腸線)制成的縫合線,人類已經(jīng)完成了許多醫(yī)學奇跡。
最早有關外科縫合線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制造木乃伊時,需要用香料和酒把死尸的內臟全部替換,為了能夠按照原來的樣子縫好,他們便發(fā)展出了縫合線。
不過手術縫合線真正有記載用于活人傷口縫合,要追溯到公元前500年的印度醫(yī)師蘇胥如塔,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縫合手術進行詳細記錄。2世紀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了性能更加優(yōu)異的羊腸線,受限于制造工藝,羊腸線被廣泛運用卻是在10世紀。羊腸線的發(fā)現(xiàn)十分湊齊,有一次宰赫拉威的魯特琴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卻相安無事,由此人們發(fā)現(xiàn)了腸線可吸收的性質,開始制造起我們耳熟能詳?shù)难蚰c線。
由于缺少必要消毒措施,最初手術中使用了這些線的患者成活率并不高,很多人死于腸線帶來的感染。直到19世紀60年代約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縫合技術的巨大變革,他提倡對所有的縫合線進行常規(guī)消毒,第一次嘗試對“石炭酸羊腸線”殺菌,二十年后又對鉻羊腸線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經(jīng)過碘處理的無菌羊腸線。
下一次制作材料的進步發(fā)生在20世紀。隨著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20世紀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線,,第一根合成線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開發(fā)了聚酯線,后來發(fā)展出針對羊腸線和聚酯的輻射滅菌,60年代發(fā)現(xiàn)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縫合線的制造。1970年,出現(xiàn)首根人工降解的縫線,美國DG公司推出PGA縫線。1974年,杜邦公司推出PLA縫線。1980年,Ethicon公司推出聚對二氧環(huán)己酮(PDS)縫線。2003年,推出了PGLA縫線。現(xiàn)在,大部分的縫合線是用聚合物纖維制作的。
縫合材料的分類
理想的縫合線應盡可能小,可以產(chǎn)生均勻的抗張強度,將傷口牢固地保持所需的愈合時間,然后再被吸收。通常,縫合的目的是在不過度張緊的情況下拉近組織,同時使局部缺血和組織損傷最小化。隨著傷口的愈合,傷口拉伸強度會在數(shù)周或數(shù)月內增加,直到接近組織的原始拉伸強度為止。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縫合線的成分如何,身體都會對任何縫合線產(chǎn)生不同程度上的異物反應。因此理想的材料應該易于處理,產(chǎn)生反應最小的并能牢固打結。
廣義上講,縫合線可分為可吸收材料和不可吸收材料。它們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合成或天然縫合線,以及單股或多股縫合線。
單股和多股縫合線
手術中使用單股縫合線或多股縫合線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
單股縫合線在血管和微血管手術中很受青睞,優(yōu)點在于通過組織時阻力較低,且不太可能容納生物,還更容易貼合,但不足之處是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斷裂。如果在單股線上進行切割,可以產(chǎn)生一個個的倒刺,這就是所謂的倒刺線。
目前較細的線,如專用的神經(jīng)縫線,可以達到1/3根頭發(fā)的粗細,肉眼很難看到,針頭也非常小,手術中一旦把針頭彈掉就很難再找到。
多股縫合線可提供更大的拉伸強度,柔韌性和柔韌性。近年來,通過對縫合線進行涂層處理,多股縫合線能夠更容易地通過組織,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如今這類縫合線成為許多腸外科手術的首要選擇。
可吸收與不可吸收縫線
可吸收的縫合線通常由哺乳動物膠原蛋白制成,而膠原蛋白最終會被人體酶消化;或者是經(jīng)過水解的合成聚合物,水解的化學結構有助于延長吸收時間,從而在快速吸收和拉伸強度延長之間保持平衡。
相反,不可吸收縫線可用于提供長期的組織支持,它在體內組織反應涉及成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通過形成纖維囊來包封縫合線,相當于通過人體的炎癥過程進行隔離。主要用于緩慢愈合的組織,例如筋膜或肌腱,腹壁或血管等。
天然和合成縫線
蠶絲、普通和鉻制腸線,普通和鉻制腸線在體內經(jīng)過蛋白酶的降解可以被吸收。因為這些縫線由多股纖維構成,在傷口愈合的最初幾天非常堅固。然而在接下來的數(shù)周時間里,它們的強度會迅速下降。腸線可以用于縫合肌肉,因為肌肉愈合速度很快,但在愈合初期需要強度很高的縫線。隨著強度更高的合成縫線(Synthetic suture)的出現(xiàn),以及由于不良生產(chǎn)工藝可能導致腸線吸收不均,腸線的使用率在逐漸下降。
合成縫線由各種聚合物制成,例如聚酰胺(Polyamide)、聚烯豎(Polyolefins)、聚酯(Polyesters)、和聚羥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制成的可吸收聚合物等。合成可吸收縫線的降解通過水解(Hydrolysis)過程完成。正是因為這一點,與腸線不同,合成縫線不會引起強烈的炎癥反應,僅會引起輕微的組織反應。合成縫線材料的典型代表有Vicryl(薇喬線)、Dexon、Nylon(尼龍)等。其中滌綸線強度是非常理想的,一般用于心臟瓣膜置換和手足外科筋腱的縫合。尼龍主要是皮膚外科,但因為尼龍不是很穩(wěn)定會在人體內慢慢分解所以目前使用變少,而且不便打結。
醫(yī)用縫合線的國內市場
近幾年來,我國縫合線的市場規(guī)模的復合增長率為10.9%左右。
強生Ethicon占據(jù)中國縫線市場半壁江山
目前強生Ethicon的縫線產(chǎn)品在全球范圍內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美國市場占有率超過80%,中國市場占有率約為46%,是世界上品種最齊全的縫線制造商,其中Vicryl(薇喬)縫線的使用最為廣泛。
國內縫合線企業(yè)起步較晚,品牌知名度與國外品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本土企業(yè)的地域性優(yōu)勢及成本優(yōu)勢相對國際企業(yè)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目前國內尚沒有企業(yè)有能力全面掌握上游材料研發(fā)領域的控制力,并保持與國際同步的升級和創(chuàng)新。總體來說,隨著行業(yè)競爭趨于激烈,預計未來有更多企業(yè)加大這一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未來將會研發(fā)出現(xiàn)更多材質的手術縫合線。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