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9-12-03 11:06
〔摘 要〕
目的 對硅凝膠瘢痕貼進行生物學評價,為產品臨床應用提供安全依據。
方法 參照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標準》的要求,對硅凝膠瘢痕貼進行細胞毒性試驗、皮膚刺激試驗和遲發型超敏反應試驗。
結果 樣品的細胞反應為1級,無皮膚刺激反應和致敏反應。
結論 硅凝膠瘢痕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皮膚損傷是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皮膚擦傷、燒傷、感染及外科手術等都能造成皮膚損傷,形成瘢痕。瘢痕不僅影響著患者局部外觀或者功能,而且常給患者帶來局部瘙癢、不適以及疼痛等慢性癥狀,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醫用硅膠作為一種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有著較好的物理和化學穩定性。從20世紀80年代起,硅凝膠就被用于預防和治療增生性瘢痕[1]。硅凝膠產品不僅能夠有效地預防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而且可使瘢痕變軟、變薄[2]。但硅凝膠貼類產品在防治瘢痕時,瘢痕部位可能出現皮疹、瘙癢及 感染等并發癥。為了系統評估硅凝膠瘢痕貼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按照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標準》的要求,對硅凝膠瘢痕貼生物相容性進行安全性評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小鼠成纖維細胞L-929(ATCC),胎牛血清(Gibco),胰蛋白酶(Gibco),MTT(美國Sigma公司),MEM(Gibco),完全弗氏佐劑(美國 Sigma公司),成年新西蘭兔(華蘭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合格證號:41001700005019),體重2.2~2.7kg,健康初成年白化豚鼠(華蘭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合格證號:41001700005096),體重300~500g。
1.2 方法
1.2.1 體外細胞毒性試驗
無菌條件下取樣品,按照1.25cm2/ml的浸提比例制備樣品浸提液。將處于對數生長期的L-929細胞用胰酶消化后,加入細胞培養液,調整細胞濃度為1×104個/ml。將配置好的細胞懸液接種于96孔板中,每孔100μl。置5% CO2培養箱37℃,培養24h后,棄去原培養液。空白對照組加入新鮮MEM細胞培養液,供試品組加入樣品浸提液,陰性對照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陽性對照組加入含5%二甲基亞砜的培養液,每孔100μl,置CO2培養箱繼續 培養72h。更換培養液72h后,將上述各組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并在每孔加入5g/L的MTT溶液20μl。繼續培養4h后棄去孔內液體,加入150μl 的DMSO,振蕩10min后,在570nm和630nm波長下用酶標儀測定吸光度,并計算相對增殖率=試驗組吸光值/空白對照組吸光值×100%[3]。按表1進行分級標準判定。
1.2.2 皮膚刺激試驗
1.2.3 遲發型超敏反應試驗
取豚鼠15只,分為試驗組10只和對照組5只,于試驗前12h剃除動物左上背被毛。將樣品裁剪成2.5cm×2.5cm大小,直接貼敷于試驗部位并用繃帶固定。對照組使用相同大小的紗布,并固定。6h后,去除包扎。1周中連續3d 重復此步驟,連續3周。最后一次誘導敷貼14d后,去除豚鼠右上背被毛,將樣品貼敷6h后去除。對照組使用紗布做相同操作。于去除敷貼后24,48h觀察皮膚致敏反應情況,并評級[4]。
2 結果
2.1 細胞毒性試驗
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除陽性組細胞數量減少,細胞形態呈球形,其他組別細胞生長狀態良好,形態未見異常。MTT結果顯示,樣品的細胞增殖率為92%。見表2。
表 2 試驗樣品的細胞相對增殖率
2.2 皮膚刺激試驗
試驗觀察結果表明,除了去除固定1h時可見輕微皮膚紅斑和水腫,剩下在時間點均未見動物皮膚出現紅斑和水腫,即樣品的原發性刺激指數為0。
2.3 遲發型超敏反應
試驗觀察結果表明,動物在去除固定后24h和48h,皮膚均未出現明顯改變,表明試驗樣品無遲發型超敏反應。
3 討論
手術后常常留下嚴重的增生性瘢痕,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預防和治療增生性瘢痕顯得至關重要。有研究認為,硅膠敷料可以通過“水合作用”抑制瘢痕增生[5]。使用硅凝膠瘢痕貼后,皮膚水分蒸發減少,使皮膚角質層水分增多,從而軟化瘢痕。此外,含水的角質層有利于提高氧的通透性,減少了低氧對瘢痕生長的刺激,從而進一步抑制了瘢痕的增生。本研究按照 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標準》的要求,采用細胞毒性、皮膚刺激、遲發型超敏反應對硅凝膠瘢痕貼進行生物學安全性評價。結果表明硅凝膠瘢痕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參考文獻】
[1]Perkins K,Davey RB,Wallis KA.Silicone gel:a new treatment for burn scars and contractures[J].Burns Ind Therm Inj,1983, 9(3):201-204.
[2]Meaume S,Le Pillouer-Prost A, Richert B,et al.Management of scars: updated practical guidelines and use of silicones[J].Eur J Dermatol,2014, 24(4):435-443.
[3]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GB/T16886.10-2005《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5部分:體外細胞毒性試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4]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GB/T16886.10-2005《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0部 分:刺激與遲發型超敏反應試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5]Mustoe TA.Evolution of silicone therap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in scar management[J].Aesthetic Plast Surg,2008,32(1): 82-92.
作 者:韓穎,徐玉茵,田林奇,周靜,劉康博
單 位:河南省醫療器械檢驗所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