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9-11-14 10:41
作者|田潔,常艷艷,龔青,孫桂霞(CDE)
《英國藥典》(BP)2017[1]將陰道制劑定義如下:“陰道制劑是指陰道途徑給藥,通常發揮局部作用的液體、半固體或固體制劑,陰道制劑可以包含一種或多種活性成分。”《中國藥典》(Ch.P)2015四部通則[2]收載了陰道片和陰道泡騰片。陰道片和陰道泡騰片的形狀應易置于陰道內,可借助器具將陰道片送入陰道。陰道片在陰道內應易溶化、溶散或融化、崩解并釋放藥物,主要起局部消炎殺菌作用,也可給予性激素類藥物。具有局部刺激性的藥物,不得制成陰道片。
1 陰道制劑批準上市情況
經查詢[4-5]( 截止日期2017-12-7) ,FDA批準的已上市陰道途徑給藥品種17種,主要為抗菌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劑型主要包括:乳膏、栓劑、片劑、凝膠劑和植入劑等。其中2000年后FDA批準的局部作用的陰道制劑有7種,均為仿制藥和改處方制劑,未見新化合物(NCE)品種上市,大多為2010年前批準的,有3個2000年前批準的品種(制菌霉素、磺胺和壬苯醇醚-9)未見再批準上市信息。2000~2017年歐洲藥學機構負責人(HMA,Heads of Medicines Agencies) 批準24個陰道制劑品種。2004~2017 年日本批準的陰道制劑僅有甲硝唑陰道片、孕酮陰道片、孕酮陰道膠囊劑及陰道栓劑。中國2000年后批準[6]的國產陰道制劑38種共123個批件,批準6個品種共9個批文進口。
2 陰道制劑藥典收載情況
3 FDA和EMA陰道制劑等效研究審評理念與審評案例
3. 1 FDA 等效研究審評理念
目前,FDA評價局部作用介紹了[13]兩種藥物體外生物等效性評價方法:即基于Q3特征和性能的評價方法(Q3characterizationand performance equivalence)和證據權重方法( weight-of-evidence approach)。已有首個鼻用仿制藥基于證據權重方法批準,但尚未查到陰道制劑的仿制藥基于上述兩種體外方法獲準上市。
3. 2 FDA 批準的陰道制劑審評案例
3. 3 EMA 等效研究審評理念
3. 4 EMA 批準的陰道制劑審評案例
經檢索歐盟臨床試驗登記平臺( EU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 [26],結果顯示,對于仿制藥,局部起效或是局部起效伴隨全身暴露風險的陰道制劑,均應進行臨床終點實驗。具體示例如下。
① 仿制藥,局部起效(2017-1-9):Nameof Sponsor: Verisfield (UK ) Ltd. , Greekbranch;Country:Greece。結論: 開展一項療效等效( 非劣效) ,隨機,單盲,平行,臨床試驗,用于評價克林霉素陰道栓( 100 mg) 仿制藥相比輝瑞公司克林霉素陰道栓( 100 mg) ,治療細菌性陰道炎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② 仿制藥,局部起效且有全身暴露( 2017-4-13) : Nameof Sponsor: Helm AG;Country:Germany。結論: 開展一項療效等效,雙盲,雙模擬,多次給藥,平行,安慰劑和參比制劑對照,臨床試驗,用于評價雌二醇陰道片仿制藥( 10 μg) 相比參比制劑( Vagifem),治療圍絕經期女性陰道萎縮癥,并評估全身暴露風險。
4 陰道制劑藥學審評要點
4. 1 FDA 對陰道制劑仿制藥處方要求
4. 2 關鍵質量屬性
由表2 可知,除常見關鍵質量屬性如有關物質、含量測定及微生物限度外,還有因制劑特點產生的不同關鍵質量屬性,如乳膏劑與凝膠劑的黏度、栓劑、片劑及膠囊劑的融變時限;與臨床疾病、作用部位特點相關的關鍵質量屬性,如pH 值( 或酸性,油包水型除外) ;及與化合物特點相關的關鍵質量屬性,如水溶性不好原料藥的粒度或制成混懸液的粒度分布、晶型。
4. 3 處方工藝合理性
陰道制劑仿制藥還需關注處方工藝的合理性,如生產工藝設計不合理,則不支持評價本品的質量可控性評價。如某陰道片中使用了輔料酒石酸和碳酸氫鈉擬定采用濕法制粒,同品種仿制藥均采用制粒后外加混合。因酒石酸和碳酸氫鈉起崩解劑的原理就是遇水產生氣體從而使片劑崩解,而按擬定生產工藝操作,酒石酸和碳酸氫鈉在制粒過程中遇水會發生反應,從而影響在成品中的崩解作用,其生產工藝設計不合理,不能支持評價產品的質量可控性。
5 結論與討論
目前,FDA和EMA均無針對陰道制劑治療等效性的指導原則,EMA明確接受局部發揮作用的產品在溶液情況下豁免提供等效性數據,而對其他局部陰道制劑品種與FDA對所有局部作用陰道制劑一樣,通常以臨床試驗研究來評價仿制藥療效和安全的一致性。而以臨床為終點的生物等效性(BE)研究一般需要大量受試者,且通常缺乏靈敏,因此FDA和EMA支持采用可替代方法評價仿制藥療效的一致性,但由于當前可獲得的模型較少,大多數還未被充分驗證,且血漿濃度水平與局部療效不相關,尚無獲準上市案例。
來源:中國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