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8-08-09 14:03
為大家整理了電子電器、機動車、石油化工、醫療器械、醫藥等領域的新技術和研發新動向,歡迎持續關注。
電子電器
我國首次實現反射式手性全息成像
天津大學獲在基于超表面的全息成像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實現了反射式手性全息成像。全息技術是一種高質量的三維成像術,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革命性技術,已經在高檔汽車導航、文藝表演、軍事偵察、文物保存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天大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經過精密設計的超表面對太赫茲波能夠產生強烈的“手性響應”,使用這種超表面材料制成的全息板可以識別不同光的偏振態,記憶信息量也更豐富,讓全息板“變聰明”,最終實現完全獨立的全息成像,大幅度提高了全息板工作效率。該技術為電磁波偏振態的操控與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對于全息成像技術在信息存儲與通信等方面潛在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航天科技六院研發出金膜電容器自動化生產線
近日,航天科技六院研自主成功研發出金膜電容器自動化生產線。金膜電容器自動化生產線主要由原件卷制—噴金傳輸線、元件賦能上下料工作站、產品裝配焊接線這三部分組成,結構科學,功能全面。金膜電容器主要用于柔性直流輸電,其附屬產品常被用于UPS、變頻器、電鍍電源、風力發電等領域。
機動車
日本成功研發可超高速充放電的全固態電池
近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研發出可超高速充放電的全固態電池,朝著全固態電池實用化方向邁出一大步。全固態鋰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新型電池。他們改良了鋰電極材料,使得界面電阻降到極低水平,并成功實現了全固態電池的超高速充放電。
蘇企自主研發全球首創的微波非極性干法流延工藝
蘇企自主研發出全球首創的微波非極性干法流延工藝。國外工藝采取的是極性粘接方式,但極性的材料界面遇到極性的電解液及充放電環境就會被破壞,而微波非極性干法流延工藝,采用物理錨固的方法,在材料間形成了一層非極性的界面保護層,比國外工藝更能保障界面的長期安全。
構建“防水”且“無枝晶”的鋰金屬負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采用GeCl4/THF預處理法在金屬鋰表面構筑了一層均勻的帶有陣列表面結構的密堆積保護層,從而抑制H2O的侵蝕和鋰枝晶生長。使用該電極后,即使是在潮濕的環境中,鋰對稱電池和Li-O2電池均表現出超穩定的循環性能。將金屬鋰浸入有機GeCl4-THF蒸汽中幾分鐘,從而在鋰表面上形成一層由Ge,GeOx,Li2CO3,LiOH,LiCl和Li2O組成的1.5 μm厚的保護層,用于鋰基金屬電池組裝。研究結果表明,受保護的金屬鋰電極的穩定性明顯高于未處理的鋰片,尤其是暴露于水中。
石油化工
我國學者研發高性能仿貝殼云母復合薄膜
合肥工業大學采用“解組裝-仿生組裝”的兩步策略,以廉價天然云母粉為原料,成功實現了高質量云母納米片的大量制備,并組裝成高性能透明柔性仿貝殼結構云母復合膜。作為一種常見的層狀結構鋁硅酸鹽天然礦物,云母具有特殊的可見光透過和紫外屏蔽性能,并有高電氣絕緣性、耐酸堿與高溫穩定性等優點,是未來柔性透明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 該研究團隊攻克了天然云母粉宏量剝離等難題,通過液相剝離制備的單層或少層超薄云母納米片在溶液中可以穩定分散超過1個月。同時,利用噴涂技術,成功將超薄云母納米片與殼聚糖混合溶液組裝成微納尺度上具有“磚-泥”層狀結構的仿貝殼結構云母復合膜,并進行了組分和結構優化。這一成果易于工業化放大,而且在聚合物復合材料以及透明的紫外屏蔽涂層的研發中可以普遍推廣,為廉價低品位的天然碎云母的精加工和升級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
醫療器械
時間維度成像法為腫瘤精準診斷提供全新方法
熒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復旦大學在實驗中發現,熒光壽命的數值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并不會因為生物組織深度的改變而改變。據介紹,研究人員成功將這一新型成像技術應用于乳腺癌腫瘤的精準診斷。其對多個腫瘤標志物的定量檢測結果與臨床醫學傳統的檢測技術獲得的結果高度一致。時間維度成像法還以“拍照”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活檢手術,不僅可以直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同時降低了傳統方法在組織切片、處理和評分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為誤判風險,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無創腫瘤診斷方法。
3D打印一個“腎” 機器人操刀切瘤
中大腫瘤醫院泌尿外科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和3D打印技術聯合打出一套“組合拳”。韓輝團隊利用3D技術,將CT影像掃描信息在電腦上進行三維重建,將血管、腫瘤等相關重要組織結構的各層次的空間關系做多角度的重建展示。利用機械臂夾持了一個鋼筆大小的術中B超微型探頭,可以在腔內全方位無死角地對腫瘤和正常組織的界限進行貼身透視式的探查,動態驗證或調整術前的3D規劃方案,確保切除更加萬無一失。手術用了2.5小時便宣告順利結束。
生物醫藥
同濟研發出新藥MyD88抑制劑,可用于心梗患者
華中科技大學研發出新藥MyD88抑制劑,用于心梗患者再灌注損傷,可使心肌梗死面積縮小70%。經過潛心研究,探索出藥理路徑,明確MyD88靶點。他和同濟醫學院藥物合作,研發出MyD88抑制劑。經疾病模型、動物實驗顯示,MyD88抑制劑藥效均顯著。
美開發實驗性寨卡疫苗 小鼠測試證明安全高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開發出一種實驗性寨卡疫苗,開創性地引入了非結構蛋白1(NS1)。小鼠測試表明,該疫苗安全高效,只需一劑即可引發免疫反應,防止寨卡病毒后期感染。新疫苗以減毒的水皰性口炎病毒為載體,聯合表達這三種蛋白基因。單劑新疫苗即可誘導產生寨卡病毒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免疫反應,從而提供對寨卡病毒的防御能力。而進一步研究顯示,三種蛋白組合的效果要明顯高于prM和E兩種蛋白組合,而即使是NS1這一種蛋白,也能夠在小鼠感染寨卡病毒時為其提供局部保護。研究人員指出,將NS1引入寨卡疫苗研究是一項創新,相關研究也證明,其在寨卡病毒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疫苗至少在短期內是安全有效的,很有希望成為人類寨卡疫苗候選之一。該疫苗僅需一劑即可引起足夠的免疫反應,這對于資源貧乏的地區來說,更具價值。
來源:嘉峪檢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