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8-06-20 08:57
此前,生物科技“獨角獸”、英國BenevolentAI公司宣布從新老投資者中融資1.15億美元,使其前期估值提升至20億美元。這是人工智能在醫藥行業額度最大的融資之一。該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經籌集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
事實上,除輝瑞以外,近兩年,葛蘭素史克、強生、默沙東、武田、羅氏基因泰克等都在以各種方式擁抱AI。人工智能在醫藥領域的崛起,正悄悄改變著原有生態,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
5月18日,由河北省政府、以色列駐華大使館主辦,河北省科技廳、商務廳、廊坊市政府、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中以科技創新合作論壇在廊坊市舉行。中以雙方城市代表、以色列諾貝爾獎得主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等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人士齊聚一堂,以國際化視角探討人工智能在生物醫療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應用案例及前景。
巴德年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和醫療技術結合,十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為人類養老、護理、醫療,以及整個醫療質量的提高打開嶄新局面。
智之所向
中國按下人工智能快進鍵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旨在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發展人工智能被提至國家戰略高度。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指出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經濟發展新引擎的同時,也指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技術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技術逐步進入實際應用。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日益活躍,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獨特優勢。
在毛軍發院士看來,“AI+醫療”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一是幫助醫院實現管理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患者滿意度;二是實現醫療儀器設備高度智能化,提高設備診斷準確率,提高精度;三是醫藥數據分析智能化;四是醫藥數據治理智能化。
春筍初出
醫藥領域應用獲初步成果
人工智能的大風口當前,“AI+藥物研發”正逐漸發展為一片新的創業藍海。許多研發團隊正從新藥研發的細分領域入手,為耗時長、投入高的藥物創新注入新動力。
作為國內首家與世界頂級藥企宣布戰略合作的AI藥物算法公司,2014年創立于麻省理工校園的晶泰科技,以計算驅動創新,致力于打造新一代的智能藥物研發技術,以解決藥物臨床前研究中的效率與成功率問題。該公司A輪投資來自騰訊、真格基金、峰瑞資本;B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谷歌跟投。
輝瑞藥物設計部負責人Charlotte Allerton表示:“與晶泰科技的合作將是提升公司計算模擬技術的良好機會,我們期待通過新的技術工具,進一步提高輝瑞對小分子藥物研發的效率。”
不只是輝瑞制藥,此前,晶泰科技已與多家世界頂級藥企和新藥研究機構建立穩定深入的合作關系,并取得多項進展。
此外,全球第一家完全集成的AI公司——BenevolentAI公司則致力于應用人工智能開發針對疑難疾病的新藥。該公司同時擁有藥物發現和臨床開發能力,其擁有的先進技術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成功率和更短的研發流程打破了醫藥行業的傳統模式。BenevolentAI目前的藥物研發產品組合表明,該公司可以將早期藥物研發時間縮短4年,并有潛力在整個藥物研發過程中,大幅提高藥物研發效率。
BenevolentAI早先曾進行部門劃分:專注藥物研發支持的是BenevolentBio;負責AI引擎開發及開拓應用領域的是BenevolentTech。公司創始人Ken Mulvaney表示,目前Bio部門已有兩種非癌癥領域的新藥進入后期研發,其中一種治療帕金森癥的藥物已經進入Ⅱ期臨床試驗;另一種藥物用于治療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與目前最好的對癥藥物只能為患者延長3個月生命相比,此藥將取得顯著突破,預計需要5年進入臨床階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藥物研究有兩個核心問題——尋找靶點、對藥物結構進行優化。AI在靶點發現以及新的化合物合成,特別是分子結構方面可以發揮重大作用。據他介紹,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也有專門機構在進行AI相關應用的學術探索。
事實上,不只是新藥研發,AI在醫療健康和醫療器械領域應用獲得的初步成果也已走入大眾視線,其中不乏中國企業的身影。
2月3日,復星醫藥在公布實踐孵化項目——專業從事醫療影像AI產品研發的“杏脈科技”團隊時,發布了公司首款肺部AI早篩應用產品“PRO-ZERO”。
5月11日,由阿里健康人工智能實驗室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寧光團隊共同研發的“瑞寧助糖”人工智能醫生在上海亮相。
此前,阿里健康曾于2017年推出“Doctor You”醫療AI的CT肺結節智能檢測引擎。該產品可對CT影像進行智能檢測和識別,標記篩查出的疑似結節。“我國醫生結構不完全合理,醫療資源分配也不均衡,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比較大。基本上30%~4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80%的醫療資源。在總的醫療資源不多的情況下,發展智慧醫療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技術手段。”毛軍發院士表示。
上下求索
打好大數據根基為要務
毛軍發院士以著名的人工智能AlphaGo為例指出,無論是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還是升級版的AlphaGo Zero,都離不開大數據。高質量的大數據是“中國特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基石。
“人工智能離不開大數據。在世界各個領域,我國的相關數據應該是最豐富的。從冷數據,如人口、疾病的種類、超大城市治理,到熱數據——不斷變化的數據,如股票交易、交通運輸、醫療數據等,豐富的大數據將為我國發展人工智能提供良好基礎。”毛軍發院士表示。
“中國人口多,病人相對也多,要說醫學領域真正的大數據,恐怕沒有比中國再‘大’的了。只是我們目前獲得的大數據質量不理想。”巴德年院士指出,大數據的質量應該繼續提高,以確保中國的大數據是好數據、有用數據,這是將來發展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專注于醫療影像的數坤科技CEO馬春娥表示,對需要大數據“喂養”以獲得成長的AI產品而言,大數據的質量決定了AI產品的準確性。“在數據階段就要打好基礎,以此為基礎的AI產品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華夏幸福執行總裁、產業發展集團總裁趙威表示,極具發展潛力和想象空間的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等戰略新興產業或將在未來掀起投資浪潮。
毛軍發院士提出,在AI醫療五大應用場景——醫療的虛擬助理、病例與文獻分析、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藥物研發及基因測序中,如何從“弱人工智能”進化到真正療效高、落地易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如何對新興技術實施高效監管,是中國醫藥研發團隊必須解答的新課題。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