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腌鴨蛋、老手藝土豬油、私房自制泡菜、純手工餅干……網友們對這些打著健康、綠色、無添加的私房加工食品并不陌生。當大家享用美食時,其背后的食品安全隱患卻常常被忽略。本月起,《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執行,對私房菜、農產品加工、糕點烘焙等“家庭廚房”模式網絡食品生產經營,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未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審查登記、信息不公開等行為,食藥監部門均可予以不同程度的處罰。同時,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許可,無證商家將陸續被平臺清退。
網售自制食品須在主頁公示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
網絡食品安全首次納入監管范疇,始于去年10月1日頒布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根據規定,凡是通過互聯網銷售食品(含食用農產品、食品添加劑)的經營活動,都屬于網絡食品經營。網絡食品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這意味著,現在在朋友圈里賣私房菜、土特產,也應辦理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
消費者可向第三方交易平臺索賠
同時,提供生產經營的第三方平臺有審核經營者證照的責任,第三方平臺要對入網食品經營者做三件事:實名登記、明確責任、審查許可證。消費者通過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包括網絡訂餐,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可向入網的食品經營者或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或向第三方交易平臺索賠。生產經營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
部分自制食品仍在網上“裸奔”
《辦法》實施后,喜愛這類特色自制美食的網友是否難再飽口福?
10月16日,記者登錄淘寶網搜索“私房泡菜”發現,仍有數百種商品在售。一家湖北恩施的“鄉菜坊”除銷售“媽媽自制酸豆角”外,還提供手工香腸、農家臘肉、自制腐乳等數十種商品供消費者選擇。在賣家資質頁面明示著食品經營許可證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等級,但并未在店鋪首頁顯示。
然而,并非所有經營地方特色自制食品的小店鋪都能遵守規定,有相關從業者坦言,“四川牛肉醬、西北饃饃等制售特色食品的小商家,多因網絡銷售門檻低才踏入這個圈子。《辦法》實施后,這部分店鋪難以繼續經營。”阿里巴巴方面表示,10月1日前,未按規定取得證照賣家已基本從平臺清退,目前仍在進一步篩查清理“漏網之魚”。
不需要門臉,甚至沒有招牌,但仍無法阻擋“朋友圈”微商將自制食品賣到消費者嘴邊。《辦法》落地十余天,多數私廚仍在無證經營。“我做手工甜點,起初只是個人興趣,后來朋友幫忙介紹熟人來購買,咱憑良心做入口的食物,自己家孩子每天也在吃,不存在安全隱患。”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商向記者表示,辦理執照、許可證,給她這類兼職的網絡食品銷售者增添了負擔,“先賣著吧,哪天平臺清理,就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