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生產品管
嘉峪檢測網 2018-04-25 09:20
我們做品質工程的朋友們都知道CPK,動不動上級或老板就說你看看那個產品的CPK怎么樣?CPK有沒有達到客戶的要求?所以說制造業各行都會用使用CPK來確認當前加工情況和指導后續的改進。由于CPK的運用是非常普遍和廣泛的,所以本次現結合本人的一些經驗專門發表一篇大家都容易理解的CPK方面的知識,希望能易學習理解以致用。
1. 什么是過程能力?
過程能力也稱為工序能力或制程能力。過程能力是指過程加工質量方面的能力,它是衡量過程加工內在一致性的,是穩態下的最小波動。過程能力決定于質量因數,而與公差無關。
2. 過程能力的表示方法:
B=6σ
B:過程能力 ; σ=標準差
B越大,表明:過程的實際精度越差,過程能力越小。反之B越小,表明:過程的實際精度越高,過程能力越大。
3. 工序能力指數的概念和計算
概念:
過程能力指數CP(CPK),即技術公差的幅度T與過程能力B之比,表示過程加工質量滿足產品技術要求的程度。
計算:
a. 已知雙向公差,質量數據分布中心( Xbar ) 與公差中心 (M) 相一致;
b. 已知雙向公差,質量數據分布中心( Xbar ) 與公差中心 (M) 不一致,存在中心偏移量e,
此CPK的計算公式的由來如下(上次發表的SPC中講到偏移系數就是準確度Ca):
c. 已知單向公差的上限公差時
d. 已知單向公差的下限公差時,
個人經驗提示:
1.從上述講解可以看出,CP和CPK都是說的工序能力。區別就是當統計數據分布中心與公差中心一致時,就是說的CP;當統計數據分布中心與公差中心不一致時,就是說的CPK。而實際上統計數據分布中心與公差中心幾乎不可能一致(總會存在波動),所以我們是使用CPK。 這也是為什么很難聽到CP,而都是講CPK。
2.CPK的使用時機往往很多工廠都是誤區:他們往往是只要有加工生產就計算CPK來看工序能力。正確的是先要判定此加工過程是否穩定,穩定后再計算CPK確認此工序能力是否滿足要求。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