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生產品管
嘉峪檢測網 2016-09-12 08:56
基于化學氧化法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ISCO)適用于多種污染物,包括苯系物(BTEX)、甲基叔丁基醚(MTBE)、石油烴(TPH)、氯化物溶劑(乙烯和乙烷)、多環(huán)芳烴(PAHs)、多氯聯(lián)苯(PCBs)、多氯苯(CBs)、酚類、有機農藥(殺蟲劑、除草劑)及彈藥成分(RDX、TNT、HMX)等。
氧化修復劑和技術的適用范圍和可行性
化學氧化修復技術具有二次污染小、修復污染物的速度快兩大優(yōu)勢,能節(jié)約修復過程中的材料、監(jiān)測和維護成本。其次,化學氧化修復具有藥劑投放方式多樣、治理方案靈活性高等特點,可根據(jù)場地實際情況需要因地制宜調整優(yōu)化。因此,化學氧化修復方法被廣泛應用。
由于污染場地的復雜性,不同地質地理環(huán)境對氧化劑的選擇性不同,化學氧化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氧化劑的氧化能力(氧化劑類型、相對氧化強度、標準氧化勢)、環(huán)境因素(pH、反應物濃度、催化劑、副產物及系統(tǒng)雜質等)對于化學氧化速率及效果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將通過介紹四種常用的化學氧化劑(高錳酸鹽、過硫酸鈉、過氧化氫)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等特征,分析不同化學氧化處置方法對不同污染場地的適應性及選擇性。
表1總結了不同化學氧化劑對于不同污染物的適用性,在應用化學氧化修復時可作參考。
表1不同化學氧化劑的適用范圍
化學氧化修復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費用低、高反應速率。但由于氧化劑的高反應活性,有可能改變污染物的濃度和分散性,破壞三相平衡,本文對對化學氧化修復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總結,列于表2。
表2化學氧化修復的可行性分析
化學氧化修復中所使用的高錳酸鹽一般為高錳酸鉀(KMnO4)和高錳酸鈉(NaMnO4)。
高錳酸鉀是固體晶體,通過與水一定比例的混合,可獲得濃度不高于4%的溶液,但其固體本質使得高錳酸鉀的傳輸受限。高錳酸鈉通常為液態(tài)(濃度約為40%),經稀釋后應用。高錳酸鈉的高濃度賦予其更高的靈活性。但是高錳酸鈉的高反應活性還可能與土壤中高濃縮的還原劑發(fā)生氧化還原放熱反應進而產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雖然高錳酸鹽氧化劑具有高穩(wěn)定性和高持久性的優(yōu)勢,但不適用于氯烷烴類污染物,如1,1,1-三氯乙烷。因為飽合的脂肪族化合物不含有可用的電子對,因此不容易被氧化。對于含有碳碳雙鍵(C=C)的不飽合脂肪族化合物,因其具有更多的可用電子對,所以高錳酸鹽氧化劑對其具有很高的氧化效率,但芳香族化合物除外。當芳環(huán)或脂肪鏈上含有取代基(如-CH3或-Cl等)時,雙鍵鍵長增加穩(wěn)定性降低,氧化反應的活性增強。
與大多數(shù)氧化劑相同,高錳酸鹽氧化不具選擇性,當其用于土壤修復中,除了將污染物氧化,同時也氧化土壤中的天然有機質。此外,高錳酸鹽在污染處理中的應用中還有諸多限制:
1)對于含氯有機物(如氯苯、氯烷、三氯乙烷等)的氧化有效性差;
2)氧化還原反應生成MnO2沉淀,降低下表面的滲透性;
3)由于微環(huán)境的pH及氧化態(tài)的改變,金屬移動性增加,毒性增強;
4)高錳酸鉀還能引起粉塵危害;
5)高錳酸鹽氧化酚類化合物時消耗量過大(1.57g KMnO4/1g phenol)
因此運用時應結合實際環(huán)境應地制宜地選用。
2過硫酸鈉
雖然過硫酸銨的溶解性強于過硫酸鈉,但由于過硫酸銨溶解時會產生氨氣,因此,在土壤化學氧化修復中,選用過硫酸鈉作為氧化劑。過硫酸根離子是一種強氧化劑,氧化性強于H2O2。其氧化性受過硫酸根濃度、pH值及氧含量影響,并且反應能生成過氧化氫及過硫酸氫根離子。
加熱或添加Fe2+能促進激發(fā)態(tài)硫酸基(-SO4*)的生成,顯著增加過硫酸鹽的氧化強度。-SO4*是分子碎片,具有孤電子對,雖然生命周期短,但具有極強的反應活性,其氧化效應相當于由臭氧或過氧化氫激發(fā)的激發(fā)態(tài)羥基(-OH*)。-SO4*可引發(fā)鏈傳遞或鏈終止反應,鏈傳遞反應能產生新的激發(fā)態(tài)自由基,而鏈終止反應不能。
鏈開始:
S2O82-→2SO4*
Fe2++S2O82-→2SO4*+Fe3+
S2O82-+RH→SO4*+R*+HSO4-
鏈傳遞:
SO4*+RH→R*+HSO4-
SO4*+H2O→OH*+HSO4-
OH*+RH→R*+H2O
R*+S2O82-→SO4-*+HSO4-+R
-SO4*+OH-→OH*+SO42-
鏈終止:
SO4*+Fe2+→Fe3++SO42-
OH*+Fe2+→Fe3++OH-
R*+Fe3+→Fe2++R
2R*→Chain termination
上述鏈反應中,雖然Fe2+能激發(fā)-SO4*的產生,但同時Fe2+還參與鏈終止反應,因此微環(huán)境中Fe2+的濃度的控制對于鏈反應顯得尤為重要。Fe2+離子需要強還原條件進行保存,因此有必要利用過氧體系降低pH值,獲得強還原條件。過硫酸鹽用于場地修復時,催化劑必須隨著過硫酸根一起傳輸移動,但Fe2+在傳輸過程中容易被氧化成Fe3+,同時,由于土壤具有一定的緩沖能力,F(xiàn)e3+在土壤中進一步反應生成沉淀,因此,隨著Fe2+傳輸時間和距離的增加,F(xiàn)e2+催化劑的化學有效性下降,還可利用螯合劑(如草酸、檸檬酸)增加Fe的溶解性。
此外,還可通過增加溶液的pH值來激發(fā)-SO4*的產生,因為在堿性環(huán)境中,-OH能與微環(huán)境中其它激發(fā)態(tài)物質反應的產生-OH*。
當污染物為氯代烷烴時,F(xiàn)e2+的催化有效性較低,但創(chuàng)造堿性條件能顯著促進過硫酸鹽對氯代烷烴的氧化去除;
由于溶解態(tài)的Fe2+在土壤中的傳輸受限,且在與S2O4-的反應過程中自身損耗,因此Fe的催化能力隨著時間和距離的增加而降低。
可通過Fe的螯合來增加Fe的溶解性和壽命
過硫酸鹽能與軟金屬(如銅、黃銅等)發(fā)生反應,因此,修復工程所用的裝置和材料應能抵抗過硫酸鹽腐蝕,比如不銹鋼、高濃度聚乙烯或PVC等;
對于所有的氧化劑,在實地實施前都應進行預試驗,確定氧化劑的最佳投加量;
對于重金屬污染物,還應注意,隨著微環(huán)境氧化勢及pH的改變,金屬的存在狀態(tài)及移動性會改變。
3過氧化氫/Fenton反應
與過硫酸鹽類似,H2O2也不需要催化劑即可獨立氧化污染物,但是當H2O2的濃度低于0.1%時,對于許多危險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不高。在H2O2氧化體系中添加Fe2+后,能促進OH*的生成,顯著提高H2O2的氧化強度,并且鏈反應激活,生成新的自由基。這類由Fe作催化劑,H2O2為氧化劑,在pH 2.5-3.5發(fā)生的催化氧化反應被稱為Fenton反應。Fenton反應中,H2O2的初始濃度為300ppm, Fe2+被氧化為Fe3+,當pH<5時,F(xiàn)e3+還原為Fe2+,繼續(xù)作為催化劑激活鏈反應,生成OH*。基本反應式如下:
Fe2++H2O→Fe3++OH*+OH-
當H2O2過量時,鏈反應過程能產生許多自由基,因此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并且相比于母體化合物,鏈反應中生成中的中間產物容易被生物降解。其中有一類重要的副反應:Fe3++nOH-→無定形態(tài)沉淀物,大量消耗活性Fe。因此,需要通過降低體系環(huán)境的pH值或加入螯合劑,最大程度增加可利用的Fe2+,阻止副反應對體系影響。可通過加酸調節(jié)至pH值為3.5-5,常用的酸類如HCl或H2SO4都適用,但是有機酸的副反應趨勢大,會增加不必要的土壤有機組分,不予采用。
反應條件下,仍然不可控制H2O2在地下層面發(fā)生反應,引起熱量散發(fā)。H2O2的濃度越高,破壞性越高。即使在混合和環(huán)境條件下,揮發(fā)性物質也可能揮發(fā)進地下。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利用H2O2反應所釋放的熱量。其次,碳酸根離子和金屬化合物能與羥基自由基發(fā)生反應,引發(fā)鏈終止反應,進而引起氧化劑的需求量增加。在體系設置中,需考慮以上兩方面的影響。此外,使用H2O2作氧化劑時,還需考慮以下幾點因素的影響:
低pH條件,H2O2能將土壤中的金屬溶解,同時增加地下水中金屬的濃度;
當H2O2的添加濃度高于10%時,將產生熱量;
存在污染氣體的產生和揮發(fā)的可能性;
碳酸根離子對羥基自由基及氫離子的需求量巨大;
體系中各物質的添加量,在實際注入前應計算出最佳值。
化學氧化處置方法適用于多種環(huán)境條件下污染物的去除,
“但其成功應用有兩個關鍵因素:1)試劑的分散性;2)氧化劑與污染物的反應活性。
來源:環(huán)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