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熱點事件
嘉峪檢測網 2015-02-07 18:39
當“工業4.0”上升成為德國的民族戰略、由總理默克爾親自代言,并把這一概念迅速風靡全球時,中國工信部正在狠狠推動“中國制造2025”,總理李克強也擔任起了“中國制造2025”的超級推銷員,五次出訪累計帶回了近1400億美元大單。與此同時,美國的科技業正在一旁虎視眈眈,準備隨時一網打盡……這是一場德國人挑起的“科技競賽”,歷史真是讓人敬畏,兩次世界大戰均發源于德國,均來自于生產力的進步!當然,誰都不敢居心叵測的稱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那是唯恐天下不亂。
德國工業4.0戰略
德國的工業4.0,不僅因為它是工業4.0的發源地,而且它可上可下,上可反抗占美國信息技術對本國制造業的入侵,下可壓制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競爭!德國希望阻止信息技術對制造業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業各個環節都被云計算接管,那么美國就是最大的贏家。
德國電信副總裁萊昂貝格爾稱,假如汽車制造商不能掌握這些核心數據,那么谷歌就會成為贏家,云端平臺和云包社區將使工廠淪為信息的附庸。因此,為了避免被美國阻截性超車,德國正在全力以赴。
德國將工業4.0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中,工業4.0正式成為一項國家戰略,而且正計劃制訂推進工業4.0的相關法律,把工業4.0從一項產業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
德國工業4.0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來自黨派、政府、企業、協會、院所的廣泛認同,并取得一致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德國要用“信息物理系統”使生產設備獲得智能,使工廠成為一個實現自律分散型系統的“智能工廠”。那時,云計算不過是制造業中的一個使用對象,不會成為掌控生產制造的中樞所在!
美國工業4.0的挑戰!
首先,美國是工業3.0時代的集大成者,工業3.0是信息技術革命,美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全球。而不僅是德國,乃至整和歐洲都喪失了全球信息通信產業發展的機遇。比如在信息產業最活躍的互聯網領域,全球市值最大20個互聯網企業中沒有歐洲企業,歐洲的互聯網市場基本被美國企業壟斷,德國副部理兼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里爾曾說,德國企業的數據由美國硅谷的四大科技把持,這正是他所擔心的。
當前,美國的互聯網以及ICT巨頭與傳統制造業領導廠商攜手,GE、思科、IBM、AT&T英特爾等80多家企業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正重新定義制造業的未來,并在技術、標準、產業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業互聯網與成為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的重要任務之一。歐洲及德國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及對未來發展前景表現出了一種深深的憂慮。
中國工業4.0的機遇
2014年6月24日,德國機械協會(VDMA)主席在日本說,德國和日本攜手應用中國制造業的挑戰,德國《世界報》網站也報道稱“中國機械制造業嚴重威脅德國!
德國對付中國制造業的法寶,則是用柔性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碾壓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說到這里,我們得先好好剖析下自己,工業4.0時代中國的優勢是什么?
有人認為中國的人才是優勢:中國科技人力和研發人員總數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每年還有大約700萬大學畢業生。而中國一名工程師每年的綜合成本 (3萬美元),僅為美國(30萬美元)的十分之一,猛一看這真是“物美價廉”!
但筆者認為,中國所謂的“人才”是用自己的尺子衡量的人才,這些所謂的人才在創新和主動方面,差太遠了。還有人為中國優勢是它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這實在說不過去,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所有的需求都是大家共享的!
如果要論及中國在工業4.0方面的優勢,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根據美國《紐約時報》的調查:中國工業擁有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條。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訊、航天、高鐵,這樣就可以隨時就地取材,整裝待發。
第二:中國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獨特優勢。
從《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編制中的《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中國政府相關的規劃出臺的越來越緊密!
來源:BW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