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7-06-15 11:10
由于環保要求,全球開始進行產品無鉛話的制程,而無鉛化的實施對現有的產品的品質與可靠性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錫須問題。錫須的問題在很早的時候就有提出,不過之前的元件電鍍Sn-Pb,并沒有錫須的問題產生。但從元件電鍍Sn-Pd轉換成Sn、Sn-Bi或Sn-Cu后就衍生出錫須問題。錫須在室溫下會發生生長,過長的錫須會造成線路短路,會導致產品功能的失效。如何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呢?唯有愈了解錫須的成長機制,才能提出改善對策。
錫須是什么?
錫須(Tin whisker),是電子產品及設備中一種常見的現象。要說明錫須是什么,首先來看晶須是什么。 晶須是一種頭發狀的晶體,它能從固體表面自然的生長出來,也稱為“固有晶須”。晶須在很多金屬上生長,最常見的是在錫、鎘、鋅、銻、銦等金屬上生長。甚至有時錫鉛合金上也會生長晶須,但發生概率較小。晶須很少出現在鉛、鐵、銀、金、鎳等金屬上面。一般來說,晶須現象容易出現在相當軟和延展性好的材料上,特別是低熔點金屬。
錫的晶須簡稱錫須,它是一種單晶體結構,導電。錫須的形狀一般是直的、扭曲的、溝狀、交叉狀等,有時也有中空的,外表面呈現溝槽。錫須直徑可以達到10微米,長度有時可以達到9毫米以上,其傳輸電流的能力可以達到10毫安,當傳輸電流較大時,錫須一般會被燒掉。
錫須產生的原理:
錫須成長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應力釋放的現象。就現在的研究結果來看,應力的形式簡單可以分為三種應力類型:機械應力、熱應力、化學應力;其中化學應力是造成錫須自發性成長的最重要原因。
1、機械應力
機械應力的產生通常是外來的,尤其是壓縮性的機械應力,更容易加速錫須的生長。例如連接器與軟性印刷電路板FPC連接時,大部分都是以連接器夾持FPC 引腳的方式,此時軟性印刷電路板FPC上的金屬引腳即會收到來自連接器內金屬端子的夾持壓力。很容易發現軟性印刷電路板上金屬pin受壓力的邊緣處發現錫須的現象。
2、熱應力
熱應力指產品遭受高、低溫度變化時,相結合之兩材料因膨脹系數的不同所產生的壓縮或拉張力。Sn的膨脹系數比Cu高,因此于制程中經常由回流焊后回到室溫時,Sn鍍層實際是承受到Cu底材牽制產生之拉張力,但仍可發現錫須之發生。其原因可能是化學應力之自發性錫須成長應力遠大于熱應力,及鍍層中任何不均勻性造成之局部性壓縮應力。
3、化學應力
以現今最常見的Cu底材金屬腳為例,化學應力的主要來源,就是Sn和Cu產生介面金屬合金IMC的反應。一般情況,于室溫下Cu原子便會自然地擴散進入Sn產生Cu6Sn5介面金屬合金IMC,此介于Sn和Cu之間Cu6Sn5介面金屬合金IMC將形成一股推力,由底部把Sn和Cu產生介金屬的反應于室溫就可以進行,所以此產生介金屬的反應將不斷地發生,也就不斷地提供化學應力,迫使Sn層收到推擠的應力。此時,若Sn表面有氧化層時,便可以阻擋Sn向外延伸的空間,但一旦氧化層有出現裂紋時,Sn便會從縫隙中被推擠而出形成錫須。
錫須產生的原因
錫須生長的速率一般在0.03——0.9mm/年,在一定條件下,生長速率可能增加100倍或者100倍以上。生長速率由鍍層的電鍍化學過程、鍍層厚度、基體材料、晶粒結構以及存儲環境條件等復雜因素決定。錫須的生長主要是有電鍍層上開始的,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從幾天到幾個月甚至幾年,一般很難準確預測錫須所帶來的危害。
一般來說,錫須有如下的產生原因:
1、錫與銅之間相互擴散,形成金屬互化物,致使錫層內壓應力的迅速增長,導致錫原子沿著晶體邊界進行擴散,形成錫須;
2、電鍍后鍍層的殘余應力,導致錫須的生長。
3、錫須的解決方案
錫須觀察的試驗方法和比較:
常見的錫須試驗方法是通過環境試驗進行加速模擬,目前做得最多的方法是以下幾種:
1,高溫高濕時錫須生長曲線
2,冷熱沖擊時錫須生長曲線
3,室溫時錫須生長曲線
4,施加縱向壓力時錫須生長曲線
從下圖曲線可以看出,高溫高濕是最理想的試驗項目,其次是冷熱沖擊模擬測試。
錫須建議解決方法:
1、鍍層工藝的改進,在Cu上鍍鎳,鎳上鍍鈀,鈀上鍍金,主要在形成Cu擴散的障礙層,避免Cu直接和Sn經化學反應生成Cu5Sn6介面金屬合金IMC,產生應力。
2、鍍較厚的Sn層,厚度約8-12um,如此于表面的Sn面收到下方因Sn、Cu翻譯傳送而來的應力相對會變小。應力一邊小,相對的Sn表面就比較不容易長錫須。
3、于電鍍前后進行退火熱處理,一般退火處理條件可以是150度/1~2小時,退火之目的及效果有消除加工應力,IMC厚度變均勻,防止再結晶或晶粒長大。
4、鍍霧面錫,霧面錫表面有較大之晶粒(~5um)(亮錫晶粒~0.2um),又錫須一般直徑與表面晶粒相近,故雖然鍍霧面錫可能無法阻止錫須成長,但錫須不會很長,比較不容易造成產品的短路失效。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