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7-06-05 09:59
近日,常州檢驗檢疫局危包檢測中心技術人員采用創新的樣品前處理方法,結合高效液相色譜儀,成功開發出了塑料粒子中馬來酸酐含量的快速檢測技術,其檢測限達到1.0mg/kg,能夠充分滿足相關企業的檢測需求,幫助其從源頭上控制生產原料和產品質量,確保大眾買到放心餐具。
馬來酸酐在食品接觸材料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可用于制造增塑劑、紙張處理劑、粘合劑、涂料、油墨助劑等。我們常見的不粘鍋鏟、湯勺、塑料兒童餐具和一些塑料食品包裝,在生產時就常常會用到馬來酸酐。由于塑料餐具在生產過程中都會使用功能性添加劑來改善產品的外觀和使用性能,如果使用的塑料粒子、黏合劑、油墨等原材料中使用了違規、超量的添加劑,或生產工藝控制不當,便會導致有害物質遷移量超標,也就是說會在餐具使用過程中逐漸釋放出來,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馬來酸酐粉塵和蒸汽具有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咽炎、喉炎和支氣管炎,眼和皮膚直接接觸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灼傷,有致敏性,可引起皮疹和哮喘。
針對馬來酸酐的健康危害性,我國現行國家標準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以及即將于2017年10月實施的新版標準中均對食品接觸材料中馬來酸酐的遷移量有嚴格的規定。此次常州局開發的新方法,采用了自行研發的先進提取技術,能夠有效排除尼龍等基質吸附的干擾,解決了塑料粒子中馬來酸酐的含量檢測難題,可以幫助餐具生產企業監測原料和半成品中馬來酸酐含量,從源頭上控制,確保餐具成品的馬來酸酐遷移量滿足標準要求,保障百姓餐桌安全。
來源:質檢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