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其他
嘉峪檢測網 2016-09-27 09:51
在過去一年的檢驗中,筆者對棉花新標準執行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談點看法,不妥之處望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是顏色級差價有點大,二是用顏色級組批也會給企業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理由是:
標準中依據棉花黃色深度將棉花劃分為白棉、淡點污棉、淡黃染棉和黃棉四個類型;依據棉花的明暗程度將白棉分5個級別,淡點污棉分3個級別,淡黃染棉分3個級別,黃染棉分2個級別,共13個顏色級。用棉纖維大容量纖維檢測儀HVI檢驗棉花顏色級時,按反射率(Rd,%)和黃色深度(+b)的值,在棉花分級圖中所對應的分類線和分級線方程所劃分的區域定級。從差價率表中可以看出白棉一、二、三級的差價每噸相差300元,白棉一級和淡點污棉一級的差價是每噸700元。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感官對照顏色級標準時,感觀是白棉二級的棉花,儀器測試時有時是白棉一級、有時是白棉二級,有時又是白棉三級,同一把棉花在正反兩面的測試過程中出現的四個值也會同時出現白棉一、白棉二、白棉三三個值。在HVI檢測過程中,一個棉樣測試四個面,如果兩個面分別是一個白棉一和一個白棉三,另兩個面是都是白棉二,我們看到的最后顏色級檢測結果是白棉二,但它們中有一有二也有三。
從實驗室棉花顏色級的感官的情況看,筆者認為,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正常的白棉一二三級,對紡織配棉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另外,在感官過程中還發現有些棉花已經捂了。在感官對標準時,對到了淡點污一級,但經儀器檢測后是白棉一級。那么,這種在淡點污一級臨界值上的白棉一級,也就是黃色深度10.2的白棉一級一和黃色深度7.2的白棉一級。雖然都是白棉一級,但對紡織配棉來說應該會產生影響。如果這個淡點污臨界值范圍的白棉一級,黃色深度在增加那么0.1就會變成了淡點污一級。而淡點污一級和白棉一級差價卻是700元,所以筆者認為這些顏色級差價拉得太大了,不利于標準的有效發揮。
這種問題在我們檢驗片區反映比較突出。例如,在莎車縣,種植品種是潔白型棉花,棉花的其他各項內在質量指標都很好,就是棉花很白黃色深度不夠,白面三級比例就很高。在反射率和別人相同的情況下,每噸就要比別人虧300元以上。這個虧損對企業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好多廠子為了提高顏色級就把棉花蓋起來捂,捂完后顏色級會大幅變好。那么我們想想,這個棉花捂前和捂后,顏色級是發生了變化,所以價格也發生了變化,但對紡紗質量有多大影響呢。
還有用顏色級組批,也許對上級部門來說只是覺得組批方便,可是對于企業來說,每增加一項指標就會增加一項經濟負擔。在實際檢驗過程中,筆者看到各企業每個樣批在檢驗完成后都有一定比例的白棉一級、白棉二級和白棉三級。這些不同顏色級的棉包隨機碼在企業的皮棉庫房內,等到調運時又要按顏色級一包一包去找,找到后再挑包翻包按顏色級重新組成批。對于227公斤左右的棉包來說,挑包翻包實在是一個費工費時又費力的工作。既然棉花是按內在質量指標結價的,那么每個棉包進入結算體系以后都會有一個單獨的價格,紡織企業配棉時也可以直接按內在質量檢測數據精準配棉。那么在不影響用棉質量的情況下,不按顏色級組批也應該不存在問題。如果能按重量或者包數組批,應該更加有利于收加企業組批調運。
(作者單位:喀什地區纖維檢驗所)
來源:中國纖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