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其他
嘉峪檢測網 2015-11-23 00:17
摘要:
本文通過使用GB/T 2910.18—2009和FZ/T 01048—1997兩個標準中的方法對一系列羊毛/桑蠶絲混紡產品進行定量試驗,比對兩種方法得到的混紡產品中羊毛纖維的含量,觀察殘留物,并分析兩種方法的優缺點,尤其是針對存在桑蠶絲溶解殘留的深色產品優化了試驗方法,得出了一種結果相對更準確、穩定性更好的定量方法,提高了深色羊毛/桑蠶絲產品定量的效率和復現性。
關鍵詞:羊毛;桑蠶絲;定量;優化
1引言
羊毛/桑蠶絲混紡產品定量結果的準確性受到產品的織造、染色、后整理加工過程以及不同定量方法等因素影響,在不同的檢測機構可能會選用不同的標準方法對羊毛/桑蠶絲混紡產品進行定量,而檢測人員也一直在研究除標準方法以外的新方法,以求定量結果更加準確。目前,檢測機構最常用的方法為GB/T 2910.18—2009《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第18部分:蠶絲與羊毛或其他動物毛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此外,已作廢的FZ/T 01048—1997《蠶絲/羊絨混紡產品混紡比的測定》亦常在特殊情況下作為輔助的比較方法。雖然,該方法為羊絨與桑蠶絲混紡產品的定量方法,但基于羊絨與羊毛共同的化學溶解性能,可以延伸其使用范圍。
在實際檢測中,經常會遇到深色羊毛/桑蠶絲混紡樣品溶解不徹底的情況,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溶解過程可以發現,某些深色桑蠶絲一直處于溶脹狀態而未完全溶解(淺色和深色桑蠶絲纖維在顯微鏡下滴加75%硫酸溶液的溶解前后狀態見圖1~圖4)。本文通過一系列試驗,對自行混紡產品和實際產品分別采用兩種方法進行了比較,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試驗條件,以期得到滿意的定量結果。
2試驗及結果
2.1試劑
75%硫酸溶液、稀硫酸、稀氨水。
2.2儀器
生物顯微鏡、高低溫振蕩器(5℃~99.9℃)、抽濾裝置、三角燒瓶、砂芯坩堝、干燥器、烘箱[(105±3)℃]、電子天平(精確到0.0001g)等。
2.3纖維混合物定量試驗
將羊毛、桑蠶絲纖維原料混合成羊毛含量分別為95%、90%、80%、70%、50%的混合物,每種各兩組平行樣,共10組(A1~A10)。對每組原料混合物分別用兩種方法定量,得到剩余纖維含量,并在顯微鏡下觀察剩余纖維觀察狀態,同時計算出修正系數,具體見表1和表2。
方法一(GB/T 2910.18—2009)將試樣放入三角燒瓶中,每克試樣加入100mL75%硫酸溶液,蓋好瓶塞用力振蕩,室溫下放置30分鐘,再次振蕩后室溫放置30分鐘,最后一次振蕩后過濾殘留物,用少量75%硫酸溶液洗滌殘留物,真空抽吸排液后依次用50mL稀硫酸、50mL水和50mL稀氨水清洗過濾殘留物,要保證每次清洗時液體與殘留物充分接觸至少10min,再用水清洗,保證水和殘留物至少接觸30min。剩余纖維d值為0.985。
方法二(FZ/T 01048—1997)將試樣放入三角燒瓶中,按每克試樣100mL的比例加入(75%±1%)硫酸,用力攪拌使試樣浸透,將燒瓶置入恒溫水浴鍋中,溫度保持在40℃~45℃,定時搖動,維持45min,使桑蠶絲充分溶解,過濾殘留物,用同溫同濃度的硫酸洗滌3次,再用同溫度的水洗滌4~5次,用稀氨水中和兩次,再用水洗滌至指示劑檢查呈中性為止,每次洗滌需用真空抽吸排液。剩余纖維d值為1.05。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這兩種定量方法對于羊毛/桑蠶絲纖維本色混合物中的桑蠶絲溶解均比較徹底,剩余纖維中均無殘留的桑蠶絲。根據計算所得纖維含量與實際混紡含量的相對偏差率可以看出,其中方法二的平均偏差率高于方法一的平均偏差率,說明兩種方法相比,方法一的結果相對更準確些,穩定性上也略勝一籌。
2.4實際面料定量試驗
2.4.1直接定量
選擇不同顏色的可手工拆分的羊毛/桑蠶絲面料10塊(B1~B10),通過手工拆分得到其各自的羊毛含量。同時,每塊面料備1g左右的平行樣兩個,拆分成紗線并剪短成1cm左右的線段。將該不同顏色的10份樣品分別按照以上兩種方法定量,得到剩余纖維含量并在顯微鏡下觀察剩余纖維狀態,具體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采用這兩種方法對淺色羊毛/桑蠶絲面料定量時,效果較好,但對深色羊毛/桑蠶絲混紡產品進行定量時,其剩余纖維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桑蠶絲殘留,這說明受到表面染料的干擾,桑蠶絲無法溶解徹底。同時,由相對偏差率亦可以看出,桑蠶絲無殘留時,計算含量與手工拆分含量的偏差率較小,而桑蠶絲有殘留時,結果則呈現很大的波動性,其中方法一最大偏差率達5.71%,方法二最大偏差率亦達到5.13%。因此,這兩種方法在深色產品的定量上存在定量不準、再現性差的問題。
2.4.2褪色處理
針對深色產品直接定量中桑蠶絲殘留的問題,結合實際測試中的經驗,可采用先褪色再溶解定量的方法來改善溶解效果,提高測試準確性。優化的褪色方法為,將深色產品用70g/L保險粉在70℃水浴中褪色15min,其間適當攪拌使織物充分浸沒,避免浮出液面。按照此褪色方法分別對純羊毛(C1~C10)和純桑蠶絲(D1~D10)纖維或產品進行處理,計算其各自的修正系數,具體見表3。
2.4.3褪色后定量
取直接定量時存在桑蠶絲殘留的B3~B10深色樣品,按照上述褪色方法處理后再分別按照兩種溶解定量方法處理,并結合表1和表3中所得到修正系數,計算剩余纖維含量,同時觀察剩余纖維在顯微鏡下的狀態,具體見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深色產品經褪色處理后再分別用這兩種方法進行定量,剩余纖維中幾乎均無殘留的桑蠶絲,溶解效果均比較好。這也說明通過適當的褪色處理,可以排除纖維表面附著的染料對溶解效果的影響。整體上來看,褪色后的偏差率較直接定量的偏差率有所下降,定量結果更接近于手工拆分結果。同時,比較兩種方法得到的羊毛含量與實際含量的相對偏差率,可以看出,方法一的相對偏差率整體又小于方法二,且波動較小,故其得到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值(即手工拆分含量),且穩定性較好,而方法二則均稍遜一籌。
3結論
(1)對于淺色樣品,采用GB/T 2910.18—2009和FZ/T 01048—1997兩種定量方法即能達到較好的溶解效果,剩余物均無殘留桑蠶絲,所得纖維含量與實際含量的偏差率也較小,可直接使用。
(2)而對于深色羊毛/桑蠶絲混紡產品,直接采用溶解法定量,溶解效果欠佳,大都有桑蠶絲殘留,優化的試驗方法為先采用70g/L保險粉在70℃水浴中褪色15min后,再結合溶解法定量,其所得結果均優于直接定量。同時,比較得出,褪色后結合GB/T 2910.18—2009溶解的結果更加穩定,更接近真實值。故在日常檢測過程中,對深色羊毛/桑蠶絲產品的定量檢測,可優先選擇“褪色+ GB/T2910.18—2009”的定量方法,以提高檢測效率、準確性和穩定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纖維檢驗局)文/易姣 邱尚仁
來源:中國纖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