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導原則旨在指導注冊申請人對通氣鼻貼注冊申報資料的準備及撰寫,同時也為技術審評部門審評注冊申報資料提供參考。
本指導原則是對通氣鼻貼的一般要求,申請人應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確定其中內容是否適用。若不適用,需具體闡述理由及相應的科學依據,并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對注冊申報資料的內容進行充實和細化。
本指導原則是供注冊申請人和技術審評人員使用的指導性文件,但不包括審評審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項,亦不作為法規強制執行,應在遵循相關法規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導原則。如果有能夠滿足相關法規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詳細的研究資料和驗證資料。
本指導原則是在現行法規和標準體系以及當前認知水平下制定,隨著法規和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內容也將適時進行調整。本指導原則中相關內容均應執行最新版本的標準。
一、適用范圍
本指導原則適用于《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管理類別為Ⅱ類的通氣鼻貼,分類編碼為14-16-05(注輸、護理和防護器械-其它器械-通氣輔助器械)。產品通常由表面材料、醫用壓敏膠、彈性片、基本材料、離型紙組成,不含藥。用于擴張鼻孔,輔助緩解鼻塞。
二、注冊審查要點
(一)通氣鼻貼的產品設計開發應以臨床為導向,應能保證產品用于臨床的安全和有效。產品設計開發和生產過程應保證產生的析出物(包括可瀝濾物和/或蒸發物)、降解產物、加工殘留物等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為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產品設計開發應考慮醫療器械可用性工程的要求。
(二)監管信息
申請人應提供申請表、產品列表、既往溝通記錄、主文檔授權信以及其它管理信息。
1.產品名稱
產品命名應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的要求,例如:通氣鼻貼。
2.分類編碼
根據《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申報產品屬于子目錄14-注輸、護理和防護器械,一級產品類別16-其它器械,二級產品類別05-通氣輔助器械。
3.注冊單元劃分的原則和實例
注冊單元的劃分應參照《醫療器械注冊單元劃分指導原則》,以產品的技術原理、結構組成、性能指標和適用范圍等因素為劃分依據。
(三)綜述資料
1.概述
1.1依據醫療器械分類目錄,通氣鼻貼管理類別為Ⅱ類醫療器械,分類編碼為14-16-05(注輸、護理和防護器械-其它器械-通氣輔助器械)。
1.2產品命名應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的通用名稱要求,如:通氣鼻貼。
2.產品描述
2.1產品的結構和組成
通氣鼻貼產品通常由表面材料、醫用壓敏膠、彈性片、基本材料、離型紙組成,不含藥。
2.2產品工作原理
通氣鼻貼將具有彈性的塑料片通過強力膠和基布固定在鼻梁部位,供擴張鼻孔,輔助緩解鼻塞用。
3.型號規格
說明產品的型號規格及劃分依據,明確各型號規格的區別。
4.包裝說明
說明產品的包裝層次,寫明產品各層次包裝(初包裝、中包裝、大包裝)的信息,包括包裝所用材料及包裝所載明的信息及樣圖。
5.適用范圍和禁忌證
5.1適用范圍:臨床上用于擴張鼻孔,輔助緩解鼻塞用。
5.2禁忌證:禁忌證至少包含對產品組成成分過敏者禁用,皮膚破損或發炎禁止使用等。
6.參考的同類產品或前代產品
提供同類產品(國內外已上市)或前代產品(如有)的信息,闡述申請注冊產品的研發背景和目的。對于同類產品,說明選擇其作為研發參考的原因。申報產品應與已在中國境內上市的同類產品或前代產品進行對比分析,應詳述產品間異同。
7.不良事件情況(如適用)
應當提交申報產品的上市、銷售、不良事件和召回等相關情況分析資料。
(四)非臨床資料
1.產品風險管理資料
1.1風險分析方法
1.1.1在對風險的判定及分析中,要考慮合理的可預見的情況,它們包括:正常使用條件下和非正常使用條件下;
1.1.2風險判定及分析應包括:對于患者的危害、對于操作者的危害和對于環境的危害;
1.1.3風險形成的初始原因應包括:原材料選擇不當,設計、生產風險,運輸與防護不當等;人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操作;適用錯誤;綜合危害;環境條件;
1.1.4風險判定及分析考慮的問題包括:產品原材料生物學危害;產品質量是否會導致使用中出現不正常結果;操作信息,包括警示性語言、注意事項以及使用方法的準確性等。
1.2風險分析清單
通氣鼻貼產品的風險管理報告應符合GB/T 42062《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的有關要求,審查要點包括:
1.2.1產品安全性特征判定是否準確(依據YY/T 1437);
1.2.2危害分析是否全面(依據GB/T 42062附錄C);
1.2.3風險可接受準則,降低風險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風險的可接受程度,是否有新的風險產生。
根據GB/T 42062《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對“通氣鼻貼”已知或可預見的風險進行判定,產品在進行風險分析時至少應包括以下的主要危害(見附件),注冊申請人還應根據自身產品特點確定其他危害。針對產品的各項風險,注冊申請人應采取應對措施,確保風險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2.產品技術要求及檢驗報告
產品技術要求的制定應符合《醫療器械產品技術要求編寫指導原則》的要求。申請人應依據產品的技術特征和臨床使用情況來確定產品安全有效的技術指標和檢驗方法。本指導原則給出通氣鼻貼需要考慮的產品基本技術性能指標,申請人根據自身產品的技術特點和用途制定相應的性能指標,且性能指標不得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2.1產品型號/規格及其劃分說明
明確產品型號/規格,闡明各型號/規格間的區別及劃分說明,型號/規格的表述應與全部注冊申報資料保持一致,并提供結構示意圖。
2.2性能指標
通氣鼻貼產品性能指標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
2.2.1外觀及尺寸;
2.2.2剝離強度;
2.2.3持粘性;
2.2.4剝離殘留物;
2.2.5彈性片彈性及持續時間;
2.2.6無菌(如適用);
2.2.7微生物限度(如適用);
2.2.8化學性能;
根據不同材料特性,由企業決定具體的化學性能要求(如:酸堿度等,具體指標的選擇可以參照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及已上市同類產品情況)。用環氧乙烷滅菌的產品應規定環氧乙烷殘留量的要求。
2.2.9根據產品宣稱的技術特點制定的其他性能要求。
2.3檢驗報告
2.3.1同一注冊單元內所檢驗的產品應當是能夠代表本注冊單元內其他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典型產品,其功能最齊全、或結構最復雜、或風險最高。其他型號可進行差異性檢測。
2.3.2典型產品的確定可以通過比較同一注冊單元內所有產品的技術結構、性能指標等相應資料,說明其能夠代表本注冊單元內其他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研究資料
3.1原材料控制
說明原材料的選擇依據,明確產品的起始材料,列明產品生產過程中由起始材料至終產品所需全部材料(包括添加劑、助劑等)的基本信息,如名稱、供應商、符合的標準(如適用)等。產品組成材料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并與產品結構圖示中標識的部件一一對應。若產品組成材料為混合物的,應明確各組分及其比例。
原材料應具有穩定的供貨渠道以保證產品質量,所用原材料的質量控制標準和研究資料。
對于首次應用于醫療器械的新材料,應提供該材料適合用于產品預期用途的相關研究資料,可參考提供該材料適于人體使用的相關研究資料,如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資料,毒理學分析,可瀝濾物分析,臨床應用史等。
3.2產品性能研究
應給出技術要求中各性能指標的設定依據、所采用的標準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論基礎。應提供關鍵性能如彈性片彈性及持續時間、產品與皮膚的持粘性等驗證資料。
3.3生物學特性研究
按照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關于印發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和審查指南的通知》要求開展生物相容性評價,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資料應當包括:生物相容性評價的依據、項目和方法;產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與人體接觸的性質和時間;實施或豁免生物學試驗的理由和論證;對于現有數據或試驗結果的評價。
本指導原則中的通氣鼻貼開展生物學評價時,建議考慮累積接觸時間,應按照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標準進行評價,至少應包括細胞毒性、刺激反應、致敏反應等。說明書中規定的最長使用時間不應超出生物學評價時確定的累積接觸時間。
3.4滅菌工藝研究
如產品無菌供應,應明確滅菌工藝(方法和參數)及其選擇依據和無菌保證水平(SAL),并提供滅菌確認報告,無菌保證水平(SAL)應保證達到1×10-6,報告內容應符合 GB 18279《醫療保健產品滅菌 環氧乙烷》系列標準等相關標準規定。滅菌過程的選擇應至少考慮以下因素:產品與滅菌過程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滅菌過程的適應性;滅菌對產品安全有效性的影響。
若滅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現殘留,如環氧乙烷滅菌,應當明確殘留物信息及采取的處理方法,并提供環氧乙烷解析的研究資料。
3.5產品穩定性
3.5.1貨架有效期
貨架有效期包括產品有效期和包裝有效期。產品有效期研究可采用加速老化或實時老化的研究,加速老化研究可參考YY/T 0681.1《無菌醫療器械包裝試驗方法第1部分:加速老化試驗指南》。有效期驗證方案中應設定驗證項目、驗證方法及判定標準。驗證項目包括產品自身性能驗證和包裝系統性能驗證兩方面。
3.5.2包裝及包裝完整性
應明確產品的內包裝形式并確保包裝在宣稱的運輸儲存條件下,在產品有效期內能夠對產品起到防護作用并保持產品清潔。產品包裝驗證可依據有關標準進行(如GB/T19633系列標準),提交產品的包裝驗證報告。包裝材料的選擇應考慮以下因素:包裝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包裝材料所能提供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屏障保護;包裝材料與成型和密封過程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產品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標簽系統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貯存運輸過程的適合性;包裝有效期。包裝驗證的資料內容應與包裝說明中給出的信息相符。
提交運輸穩定性研究資料,證明在生產企業規定的運輸條件下,運輸過程中的環境條件(例如:震動、振動、溫度和濕度的波動)不會對醫療器械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和清潔度,造成不利影響。
3.6其他資料
通氣鼻貼已列入《免于進行臨床評價醫療器械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申請人需提交申報產品相關信息與《目錄》所述內容的對比資料和申報產品與已獲準境內注冊的《目錄》中醫療器械的對比說明。具體可按照《列入免于臨床評價醫療器械目錄產品對比說明技術指導原則》要求提交。
(五)臨床評價資料
若無法證明申報產品與《目錄》產品具有等同性,則應按照《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提交臨床評價資料。
(六)產品說明書和標簽樣稿
產品說明書和標簽的編寫應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和相關標準中的要求,關于產品性能特征的描述不應超出研究資料及產品技術要求,不得含有未經驗證的夸大宣傳的相關描述;儲存和運輸條件不應超出產品貨架有效期驗證范圍,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不限于此):
1.提示使用前首先閱讀說明書,了解使用方法。
2.禁忌證至少包含對產品組成成分過敏者禁用,皮膚破損或發炎禁止使用等。
3.產品滅菌方式,一次性使用,有效期。
4.注意事項一般應有以下內容:
(1)本產品預期使用的時間限制,明確產品累計使用時間。
(2)針對產品特點的特殊注意事項、警示信息、可能的不良事件及處理措施。明確產品僅限于在經培訓的醫生或護理人員指導下使用。
(3)包裝如有破損、臟污、潮濕等異常情況禁止使用等內容。
(4)明確一個產品僅限單人單次使用。
(七)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應符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公布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要求和批準證明文件格式的公告》中對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要求,至少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1.生產工藝過程及過程控制點
注冊申請人應根據申報產品的實際情況,以流程圖的形式對生產工藝過程進行詳細描述,注明關鍵工序和特殊過程,并進行簡單說明。關鍵工序和特殊過程因生產企業不同可能會存在差異。應說明生產工藝過程質量控制點,包括關鍵工序和特殊過程的控制規定和方法。
2.研制、生產場地情況概述
應結合場地平面圖詳細介紹研發、生產、檢驗、倉庫場地情況。有多個研制、生產場地,應介紹每個研制、生產場地的實際情況。生產場地應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生產場地的區域劃分應與生產工藝流程相符合。
3.根據上述質量管理體系程序,申請人應當形成相關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和記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在質量管理體系核查時進行檢查。
3.1申請人基本情況表。
3.2申請人組織機構圖。
3.3生產企業總平面布置圖、生產區域分布圖。
3.4生產過程有凈化要求的,應當提供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出具的環境檢測報告(附平面布局圖)復印件。
3.5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應當標明主要控制點與項目及主要原材料、采購件的來源及質量控制方法。
3.6主要生產設備和檢驗設備(包括進貨檢驗、過程檢驗、出廠最終檢驗所需的相關設備;在凈化條件下生產的,還應當提供環境監測設備)目錄。
3.7質量管理體系自查報告。
3.8如適用,應當提供擬核查產品與既往已通過核查產品在生產條件、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對比說明。
三、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9號[Z].
[2]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Z].
[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Z].
[4]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9號[Z].
[5]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告2017年第104號[Z].
[6]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注冊單元劃分指導原則:總局通告2017年第187號[Z].
[7]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國家藥監局通告2021年第73號[Z].
[8]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要求和批準證明文件格式:國家藥監局公告2021年第121號[Z].
[9]GB/T 14233.2,醫用輸液、輸血、注射器具檢驗方法第2部分:生物學試驗方法[S].
[10]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S].
[11]GB/T 16886.5,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5部分:體外細胞毒性試驗[S].
[12]GB/T 16886.10,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0部分:刺激與皮膚致敏試驗[S].
[13]GB 18279.1, 醫療保健產品滅菌環氧乙烷第1部分:醫療器械滅菌過程的開發、確認和常規控制的要求[S].
[14]GB 18281.2, 醫療保健產品滅菌生物指示物第2部分:環氧乙烷滅菌用生物指示物[S].
[15]GB/T 19633.1, 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第1部分:材料、無菌屏障系統和包裝系統的要求[S].
[16]GB/T 19633.2, 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裝配過程確認的要求[S].
[17]YY/T 0466.1,醫療器械用于醫療器械標簽、標記和提供信息的符號第1部分:通用要求[S].
[18]GB/T 42062,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S].
附件
表1產品主要危害
危害類型
|
可預見的事件序列
|
可能產生的危害
|
生物學和化學危害
|
生物污染
|
包裝破損或使用時操作不規范造成生物污染
|
產品引入致病菌,引起患者身體不適或感染
|
環境污染
|
生產環境污染產品,如外來的粉塵、其他雜質等
|
引起患者身體不適或感染
|
生物相容性
|
采用了不合格原輔材料;生產引入了外來物質
|
引起患者局部過敏或刺激
|
化學危害
|
生產工藝控制不嚴
不正確的配方(化學成分)
添加劑或助劑使用比例不正確
|
造成毒性危害
|
可用性
|
使用產品時未按照說明書中操作方法操作
|
錯誤操作;未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
無法保證使用安全性
導致操作失誤,導致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
|
忽視說明書中禁忌證、警示信息等內容
|
患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過敏
|
引起患者過敏
|
不正確的標簽
|
外部標記不全面、標記不正確或不能夠清楚易認
|
錯誤使用;產品辨別錯誤
|
不正確的說明書;說明書上的注意事項、禁忌證不全
|
缺少詳細的使用方法、必要的警告說明
|
錯誤操作;無法保證使用安全有效性
|
功能性
|
對醫療器械壽命終止缺少適當的決定
|
沒有標識產品有效期
|
超出有效期的產品被使用,可能會引起患者細菌感染,或因材料老化產生而導致產品性能不符合要求
|
不適當的產品包裝(產品污染和/或變性)
|
生產、運輸、搬運和儲存過程中導致包裝破損;包裝封口不嚴密;包裝材料選擇不適當;使用前未檢查產品包裝狀態
|
產品使用性能無法得到保證
|
再次使用和/或不適當的再次使用
|
產品多次使用,未說明具體操作方法
|
出現細菌感染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