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9-01 21:35
硬脂酸鎂(MgSt)作為藥物制劑中常用的潤滑劑,其過度潤滑可能導致片劑硬度下降、崩解延遲或溶出變慢等問題。以下是硬脂酸鎂過度潤滑的典型物理表征及其影響機制:
1. 片劑性質變化
硬度降低
表征:片劑抗壓強度顯著下降,易碎裂。
機制:過量MgSt在顆粒表面形成疏水膜,削弱粒子間結合力(如氫鍵或機械互鎖)。
脆碎度增加
表征:片劑邊緣磨損或斷裂(脆碎度測試超標,如>1%)。
機制:潤滑劑過量導致顆粒間內聚力不足。
2. 藥物釋放性能改變
崩解時間延長
表征:崩解儀中片劑崩解時間超過標準(如>30分鐘)。
機制:MgSt疏水性阻礙水滲透,尤其對水溶性差的API更敏感。
溶出速率下降
表征:溶出曲線中藥物釋放速率減緩(如Q30<80%)。
機制:疏水膜覆蓋API顆粒表面,延緩潤濕和溶解。
3. 粉體流動性異常
過度潤滑的“反效果”
表征:粉體流動性反而變差(休止角>40°或流速下降)。
機制:過量MgSt導致顆粒表面過于光滑,靜電積聚或細粉黏附。
4. 微觀形態特征
掃描電鏡(SEM)觀察
表征:顆粒表面被連續、厚層的MgSt片狀結晶覆蓋。
機制:過量MgSt在混合中過度剪切形成均勻涂層。
接觸角增大
表征:接觸角測試顯示疏水性顯著增加(如>90°)。
5. 工藝參數異常
壓片力-硬度曲線偏移
表征:相同壓片力下,片劑硬度低于預期。
機制:潤滑膜阻礙顆粒塑性變形或結合。
頂出力減少
表征:壓片時頂出力異常低(模具粘附少但可能伴隨硬度不足)。
6. 其他表征手段
差示掃描量熱法(DSC)
可能檢測到MgSt熔融峰比例異常增高(約120°C)。
紅外光譜(FTIR)
羧酸根特征峰(如~1600 cm?¹)強度增加,提示過量MgSt覆蓋API。
解決方案建議
優化添加量:通常MgSt用量為0.25%-1%(w/w),需通過實驗確定臨界值。
混合時間控制:避免過長時間混合(如>5分鐘)導致均勻過度分布。
替代潤滑劑:考慮親水性潤滑劑(如聚乙二醇)或共處理輔料(如硅化微晶纖維素)。
通過上述物理表征可快速識別硬脂酸鎂過度潤滑問題,并指導處方或工藝調整。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