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5-08-10 17:45
醫療器械關乎生命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稍有差池便可能危害健康。在法規標準框架下,風險管理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我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規定,產品風險分析資料是注冊申報必備技術文件。風險管理貫穿醫療器械研發、生產、流通、使用等全生命周期,是保障其質量與安全的核心防線。
一. 風險管理計劃
1.全生命周期覆蓋
風險管理計劃需將醫療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納入其中,從最初的設計開發階段,就需考慮到產品的預期用途、結構組成、工作原理等核心要素,為后續的風險識別筑牢根基。在生產階段,嚴格把控生產環境、原材料質量與生產工藝,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流通環節中,關注運輸條件、儲存環境對產品的潛在影響。而在使用階段,深入了解用戶的操作習慣、使用場景,及時收集反饋信息。
2.人員職責明確
研發人員需憑借專業知識,優化產品設計,降低潛在風險。質量管理人員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確保風險控制措施得以有效執行。臨床專家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從實際使用場景出發,為風險評估提供寶貴的臨床視角。
3.風險接受準則
風險可接受標準的確定。通常,需綜合考量風險發生的概率與可能造成的嚴重程度。通過構建風險矩陣,將風險劃分為不同等級,如高、中、低。對于高風險,必須采取果斷且有效的措施,使其降低至可接受范圍;中風險則需密切關注與適當控制;低風險也不可掉以輕心,仍需持續監測。
4.措施與驗證
風險控制措施的實施,需制定詳細且可行的方案,明確具體步驟、責任人和時間節點。對于高風險的控制,可能涉及對產品設計的重大變更;對于中風險,可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加強質量檢測來實現。措施實施后,驗證環節必不可少。可采用模擬實驗、實際測試等方法,對措施的有效性進行科學評估。
5.評審活動規劃
風險管理評審如同定期的全面體檢,能及時發現潛在問題與漏洞。在關鍵節點,如設計開發完成、生產工藝變更、產品上市前等,都需進行嚴格評審。不斷優化風險管理流程,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6.生產及售后信息收集
生產和生產后信息,是持續優化風險管理的寶貴資源。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如次品率、故障類型等,能直接反映出風險控制的薄弱環節。售后的用戶反饋、不良事件報告等,更是為發現潛在風險提供了重要線索。
二. 風險分析與評價
1.器械基本情況闡述
在進行風險分析時,對醫療器械基本情況的精準描述。結構組成、預期用途、管理類別、包裝方式、有效期、工作原理、禁忌證等等。這些詳細信息,為后續風險識別提供了關鍵線索。
2.預期用途與誤使用考慮
預期用途的考量需全方位展開。從適應證、患者群體、使用者、使用環境、與人體接觸的部位、工作原理等方面考量。
而對于可合理預見的誤使用,醫療器械需格外警惕。患者操作不當,導致感染風險;或者試紙保存不當,受潮、過期,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為預防此類風險,在產品設計時,可增加操作引導提示,用醒目字體強調;同時,對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培訓,提高正確使用的認知 。
3.安全特性識別
識別與安全有關的特性至關重要。依據 YY/T 1437-2023 附錄 A 的清單,以一款輸液泵為例,需關注其流速準確性,若流速過快或過慢,都可能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如過快可能引發急性心衰,過慢則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還需考慮其電氣安全性能,防止漏電對患者與醫護人員造成電擊傷害。此外,輸液泵的堵塞報警功能是否靈敏也至關重要,若堵塞不能及時報警,會導致輸液中斷,延誤治療。嚴格把控與測試,確保產品安全可靠。
4.危險及危險情況梳理
危險是引發傷害的源頭,常見的如如:電、運動部件、銳器、傳染性微生物、有毒化學品、高溫、輻射等等。
5.風險估計與評價方法
風險估計與評價是風險分析的核心環節。通常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可將風險發生概率分為極低、低、中、高、極高五個等級,嚴重程度也分為輕微、較小、中等、嚴重、災難性五個等級。通過構建風險矩陣,將不同的危險情況對應到矩陣中,確定風險等級 。
三. 風險控制
1. 設計開發控制
在設計開發層面,諸多措施可從根本上降低風險。以手術器械為例,對于鋒利的手術刀,可在刀身添加自動回縮防護裝置,當手術操作完成,刀刃自動回縮至安全套內,避免醫護人員在術后整理器械時被意外割傷。在醫療設備中,如大型影像設備,可設計開門斷電保護機制,當設備外蓋被打開時,自動切斷電源,防止內部高壓部件對維修人員造成電擊傷害 。此外,在產品設計階段,充分考慮人機工程學原理,優化設備的操作界面與流程,能減少因操作復雜導致的人為失誤風險。
2. 制造環節把控
制造環節的風險控制對保障醫療器械質量至關重要。嚴格控制生產環境是關鍵,通過空氣凈化系統過濾塵埃粒子與微生物,控制溫度與濕度在適宜范圍,防止因環境因素導致產品污染。
先進的生產設備也是降低風險的有力手段。高精度的加工設備能確保零部件的尺寸精度與質量穩定性,減少因加工誤差導致的產品性能問題。自動化生產設備可降低人為操作的不確定性,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一致性。
3.信息警示告知
當其他風險控制手段無法完全消除風險時,信息警示告知便成為重要的補充防線。在醫療器械的標簽、說明書上,需以醒目、易懂的方式呈現警告標識與注意事項。
4.方案評審與驗證
風險控制方案制定后,需組織多領域專業人員進行評審。評審團隊應包括研發、質量、生產、臨床等相關人員,從不同角度對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全面性進行評估。
方案實施后,驗證環節不可或缺。通過模擬實驗、實際測試、臨床試用等方式,對風險控制措施的效果進行驗證。
四. 剩余風險評價
在實施風險控制措施后,剩余風險評價成為確保醫療器械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關鍵環節。依據風險接受性準則,對采取措施后殘留的風險進行再一次系統、全面的評估 。
若經評價,剩余風險仍不可接受,企業需進一步深入剖析原因,制定更為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
五. 綜合剩余風險評價
綜合剩余風險并非單個剩余風險簡單相加,其可接受性準則不同于單個風險。不同類型剩余風險相互交織,會引發復雜情況。例如含電子元件與機械部件的醫療設備,二者剩余風險相互干擾,使評估難度大增。
因此,綜合剩余風險評價極具挑戰,需資深專業人員擔綱。必要時引入應用專家,他們從實際使用與臨床反饋出發提供視角。經多輪嚴謹分析、深入討論與科學評估,才能做出準確可靠的判斷。
六. 風險管理評審
醫療器械上市放行前,風險管理評審如 “畢業大考”,全面審查產品風險管理執行情況。評審涵蓋多關鍵維度:一是風險管理計劃實施,各環節對照核查,如新型超聲診斷設備;二是綜合剩余風險可接受性,確保風險在可接受范圍,像植入式心臟起搏器;三是建立生產及售后信息收集評審方法,如某企業售后反饋系統。通過全面嚴格評審,管控各環節風險,醫療器械才能安全上市。
七. 生產和生產后活動
醫療器械風險管理中,生產和生產后階段至關重要。生產階段,企業要建立嚴密監控體系,把控原材料、控制工藝參數、維護設備、管理環境,確保產品質量。生產后,需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收集信息,像某血糖儀因反饋發現試紙問題。收集后,專業團隊細致評審,若發現風險,迅速采取召回等改進措施。各階段緊密相連,只有全生命周期持續風險管理,企業才能立足,為醫療健康提供可靠產品。
小結
醫療器械注冊申報中的風險管理資料編寫,是一項系統且嚴謹的工程,它涵蓋了從風險管理計劃的精心策劃,到風險分析與評價的細致入微,從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實施,到剩余風險評價的持續優化,從受益 - 風險分析的謹慎權衡,到綜合剩余風險評價的全面考量,從風險管理評審的嚴格把關,到生產和生產后活動的持續跟蹤 。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如同精密的齒輪,共同推動著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轉。
企業應不斷提升風險管理意識,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優化管理流程,確保風險管理工作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角落。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