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8-07 15:40
針對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已于近日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疫情,約550萬人面臨此病毒風險,并且存在大范圍爆發的可能性。
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多國已出現本土傳播病例,標志著疫情進入全球化擴散新階段。其中,法國報告800例輸入病例,并在南部發現12起本地傳播;意大利首次確認本土感染,德國慕尼黑出現首例社區病例。
基孔肯雅熱基本概念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顧名思義是由基孔肯雅病毒 (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為主。
該病毒主要由伊蚊傳播,經過被病毒感染的伊蚊叮咬后而傳播給人類,其中尤其以白紋伊蚊(亞洲虎蚊)和埃及伊蚊(俗稱"花蚊子")為甚,值得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并不會經由呼吸道、接觸或消化道而直接傳播。
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分布
從2004年開始,基孔肯雅病毒的暴發變得日益頻繁和廣泛,2005至2007年于印度洋島嶼、印度、東南亞地區廣泛流行,致數百萬人感染;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基孔肯雅病毒年感染患者已達上千萬人,波及百余個國家。
從地理分布看,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于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如非洲、南亞、東南亞、美洲地區),有時在歐洲也會爆發疫情;
從季節分布看,其主要流行于夏季、秋季,熱帶地區則一年四季均可能流行,與傳播媒介的活動有緊密關聯;
從人群分布看,其并無明顯差異,各年齡段、性別、種族人群均同樣屬于普遍易感。
基孔肯雅熱檢測方法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后往往出現發熱和關節疼痛及關節腫脹、肌肉疼痛、疲勞、皮疹等癥狀,近似于登革熱和寨卡病毒感染后臨床癥狀,而傳播媒介和流行區域亦基本相同,前述種種使得基孔雅熱容易被誤診,故此臨床上的快速、準確鑒別發揮重要作用。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2至12天(常見為3-7天)。發病后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經常在首日便出現,特異性IgG抗體則往往發現于第2日,至第5日IgM與IgG抗體的大部分患者均將呈陽性;病毒核酸通常于發病后4日內在血清中也可被檢測出;病毒病原體則常規在發病2日內可通過病毒分離或抗原檢測做檢測。
鑒于以上,按照病程和檢測目的,當前主要檢測方法分為:病毒分離、核酸檢測、血清抗體和血清病毒抗原檢測四大類,其技術特點及簡單應用整理如下表:
檢測方法 |
最佳檢測窗口 |
主要技術平臺 |
特點 |
病毒分離 |
發病 ≤2天 |
細胞培養 |
金標準+耗時長 |
核酸檢測 |
發病 ≤4天 |
RT-PCR、熒光PCR等 |
靈敏度和特異性高+耗時1-2h |
病毒抗原檢測 |
發病1-2天 |
免疫層析、化學發光等 |
可快檢 |
血清IgM 抗體檢測 |
發病≥5天 |
免疫層析、間接免疫熒光等 |
可快檢 |
血清IgG 抗體檢測 |
發病≥5天 |
免疫層析、間接免疫熒光等 |
可快檢 |
IVD檢測的歐盟監管要求
根據歐盟IVDR常見預期用途分析,該檢測產品被歸為Class C類,其預期目的適用IVDR的規則3b(即:用于檢測是否在血液中存在某種高或可疑的高傳播風險的病原體)。
分析性能與臨床性能
■ 分析性能 Analytical Performance
即IVD試劑在實驗室條件下的檢測能力,需經過嚴格的驗證實驗,主要參數如下:
1. 靈敏度(檢測限LoD)
定義:試劑能夠可靠檢測出的最低病毒載量或抗體濃度。
驗證方法:使用系列稀釋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陽性樣本(如RNA、抗原或抗體),重復檢測以確定最低可檢出濃度。
要求:常規應達到≤100 copies/mL(PCR法)或等效抗體滴度(免疫法)。
2. 特異性(Specificity)
定義:避免與其他病原體(如登革熱、寨卡病毒等)交叉反應的能力。
驗證方法:
·交叉反應:測試與登革熱、寨卡、黃熱病等黃病毒科病原體的交叉反應。
·干擾物質:評估高血脂、溶血、類風濕因子(RF)等對檢測的影響。
要求:交叉反應率應當<5%(IVDR推薦)。
3. 精密度(Precision)
定義:重復檢測同一樣本的結果一致性。
驗證方法:
·批內精密度:同一次實驗內的重復檢測(≥20次)。
·批間精密度:不同批次、操作者或實驗室間的檢測(如3批次×3天)。
要求:變異系數(CV)應當符合廠商聲明(如CV≤15%)。
4. 線性范圍(Linearity)
定義:檢測結果與樣本中目標物濃度線性關系。
驗證方法:使用不同濃度的陽性樣本(如5個梯度)開展檢測,進行線性回歸系數評估(R²≥0.95)。
■ 臨床性能 Clinical Performance
即IVD試劑在真實臨床樣本中的診斷準確性,需獲得臨床試驗或文獻數據的支持。
1. 臨床敏感性(Clinical Sensitivity)
定義:正確識別陽性患者的能力(真陽性率)。
驗證方法:
·使用已知陽性的臨床樣本(RT-PCR確診或急性期/恢復期配對血清)開展檢測。
·比較試劑結果與“金標準”(如RT-PCR或病毒分離)之間的一致性。
要求:常規應當≥95%(IVDR對Class C類試劑要求)。
2. 臨床特異性(Clinical Specificity)
定義:準確排除陰性樣本的能力(真陰性率)。
驗證方法:使用健康人群或其他發熱疾病(如登革熱)患者的樣本開展檢測。
要求:一般需要≥98%。
3. 一致性分析
統計方法:計算符合率(Agreement)、Kappa值(≥0.75為良好一致性)或ROC曲線(AUC≥0.9為優)。
來源:久順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