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5-07-18 16:01
在手術室里,外科醫生輕觸屏幕調出三維解剖導航系統;在影像科,AI算法自動標記CT影像中的可疑結節;在慢病管理中心,軟件根據患者數據動態調整用藥方案——這些醫療場景的實現,都依賴于功能各異的“醫用軟件”。隨著數字醫療的飛速發展,醫用軟件已覆蓋診斷、治療、管理的全流程,其分類與命名規則成為保障醫療安全、促進行業創新的基礎性工程。
分類體系:風險分級管理的科學框架
醫用軟件作為醫療器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類遵循風險等級遞增原則,依據《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劃分為三類:
- 第一類(低風險):基礎管理類軟件,如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患者信息管理軟件等。實行備案管理,不涉及關鍵診斷或治療決策。
- 第二類(中風險):處理分析類軟件,如醫學影像處理軟件、生理信號分析軟件。需通過省級藥監部門注冊審批,證明其安全有效性。
- 第三類(高風險):輔助決策類軟件,如AI輔助診斷軟件、放射治療計劃系統。需經國家藥監局嚴格審批,提交完整的臨床評價數據。
2025年國家藥監局進一步優化分類規則,針對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制定專門指導原則,實現技術屬性與管理類別的動態匹配。
人工智能軟件的特別管控
采用深度學習等AI技術的軟件面臨獨特挑戰:
- 必須明確算法性能邊界,如假陰性(漏診)與假陽性(誤診)風險控制要求
- 進口AI軟件需額外評估人種差異、流行病學特征對算法的影響
- 數據驅動型更新需建立版本追溯機制,重大算法變更需重新注冊
醫用軟件分類管理要求對比表
管理維度 |
第一類軟件 |
第二類軟件 |
第三類軟件 |
注冊備案要求 |
備案管理 |
省級注冊審批 |
國家藥監局審批 |
網絡安全要求 |
基礎防護 |
增強防護 |
高級防護+主動監測 |
臨床評價要求 |
免于臨床評價 |
部分臨床數據 |
完整臨床試驗 |
版本變更管理 |
質量管理體系控制 |
重大變更需備案 |
重大變更需重新注冊 |
記錄保存期限 |
≥2年 |
≥5年 |
≥10年 |
命名邏輯:結構化的語義表達
醫用軟件命名并非簡單標簽,而是承載產品核心屬性的“技術身份證”。依據《醫用軟件通用名稱命名指導原則》,其命名方式如下:
核心詞(不可缺省):反映軟件的核心功能與預期用途,如:
“處理軟件”:基礎數據處理(如降噪、重建)
“分析軟件”:非AI模式的數據解析
“輔助診斷軟件”:AI驅動的疾病判斷支持
特征詞(不超過3個):從四個維度精準定義軟件特性:
1. 使用部位(如肺部、冠脈)
2. 處理對象(如CT影像、心電數據)
3. 技術特點(如立體定向、穿刺)
4. 適用場景(如神經外科、牙科)
命名結構示例
特征詞1(如有) + 特征詞2 (如有)+ 特征詞3(如有)+ 核心詞
如“肺部CT影像輔助診斷軟件”清晰包含部位(肺部)、對象(CT影像)、功能(輔助診斷)。
人工智能命名的關鍵差異
采用AI技術的軟件需將核心詞中的“軟件”替換為“輔助決策軟件”,如非AI技術的“放射治療輪廓勾畫軟件”在應用AI后應命名為“放射治療輪廓勾畫輔助決策軟件”。這一命名差異直接警示臨床人員關注算法決策的固有風險。
特征詞的“缺省”原則
當某一特征被公認為默認屬性時,命名中可省略。例如:
- “心電處理軟件”默認處理靜息心電信號
- 若處理動態心電信號,則需明確命名為“動態心電處理軟件”
分類與命名的監管意義
1. 注冊申報的基石
產品類別直接決定注冊路徑(備案/審批),而名稱中的核心詞與特征詞需與適用范圍、技術原理嚴格對應。若申報名稱中標注“輔助診斷”卻未提供AI算法驗證資料,將面臨退審風險。
2. 安全追溯的保障
命名中的版本號需明確區分重大更新與輕微更新:核心算法變更需重新注冊,而數據驅動型優化可通過質量管理體系控制。這為軟件迭代提供了清晰的監管路徑。
3. 使用場景的警示
名稱中的特征詞隱含臨床限制,如“動態心電分析軟件”不可用于靜態心電圖,而“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件”僅適用于特定血管評估。
醫用軟件的分類與命名體系是醫療數字化的"標準語言",既框定創新邊界,又守護創新價值。醫生使用規范命名的軟件時,不僅是調用工具,更是接入經過嚴格驗證的技術網絡;開發者遵循規則時,不僅是履行合規義務,更是融入醫療安全共治生態。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醫療深度融合,該體系將持續演進,在嚴謹框架與創新活力間尋求高階平衡,最終讓更安全、更智能的醫療服務抵達每一個生命。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