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24-11-16 19:06
無菌控制對于發酵是需要直面的問題,對于生物實驗室也應是管理中的重要一項,這關乎到實驗效率、實驗結果判斷等。下面結合個人的經驗與理解,從布局、環境控制、操作、強化理解與解決偏差,談談生物實驗室無菌控制的一些經驗。
一、布局
實驗室在設計時就需要根據現有及將來可能的情況而充分考慮布局。合理的人流可減少可能的污染及交叉污染。分子區、發酵區與公共區應該盡可能地分離,超凈臺最好在獨立隔離間而盡量避免放置于門口,以減少使用時外部風的回灌可能;潔具與垃圾桶不應該放置于上風口;水電需一次性考慮到位,減少水的滴漏與排水堵塞,降低每次停電的影響與過多的操作;冰箱與烘箱,與滅菌鍋應該盡量遠離;試劑配置、攪拌溶解與調pH又需在臨近區域。
搖床考慮不同溫度外,還需要配備專用的與可以臨時混用的搖床;放置搖床區域應該比較獨立,需要考慮周圍環境的排風換氣能力與散熱效果,一般放置在通風較好的環境下。
發酵罐配套的壓縮機的采風口需要靠近上風口;發酵罐的排氣不影響其他。
二、環境控制
人始終是可能的最大污染源,需從工作服的清洗、穿戴,消毒液的配置與更換,手的消毒開始關注每一步驟。無菌操作前,得注意鞋口、袖口、領口與帽口鎖緊,在超凈臺操作前需等待2-3分鐘,讓氣流穩定;操作過程中,盡量避免雙手交叉、物品之間相互觸碰,另外其他人走路時也盡量慢一些使周圍環境不因走動速度過快而起風;操作后及時清潔。
桌子及臺子需經常擦拭,避免灰塵與死角;超凈臺利用前后得擦拭消毒;其他物品的擺放,一般要求是用與放都得順手,標識后定置放置。
移液槍如不滅菌,盡量是各實驗獨立一套,并按其要求及時維護;其他設備按要求定期維護;垃圾桶及時傾倒,活性物質滅活處理;下水道及水池周邊無污漬沉積,并定期用次氯酸鈉或者新潔爾滅、酒精等消毒劑噴灑消毒。
三、操作
操作一定按照老師所教導的方法操作,前期最好是“復制式操作”,即老師如何教就如何做;最好是“目觸及式操作”,即眼睛緊盯操作,“手隨目轉”。這個過程需要“專心”地學,“細心”地練習,經歷一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直到獨立操作的過程。
滅菌鍋使用時盡量不要裝太滿,各物品裝袋子時也盡量不要裝太滿,以保障滅菌效果。特別要注意滅菌后物料擰蓋時機與物料遇冷后首次開蓋時的操作;特別要注意不同材質的物料滅菌后在外部降溫時的風險與操作。
四、強化理解
無菌控制需要提升對各方面的理解。老師為什么要這么操作?滅菌工藝為什么是這樣?滅菌前物料的包裝與滅菌后拆包裝的操作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要注意這些細節?何為無菌風險?結合所學知識,延展及探究環境消毒,各種菌的生長習性,就開始有系統化的無菌控制思維。
五、解決偏差
無菌控制是糾偏與預糾偏結合的技術,如發現有染菌,及時地分析出雜菌種屬及來源,針對性地分析原因與解決。解決無菌偏差可能需要更多更深更系統的知識,偏差出現后分析是什么菌,如何通過性狀或者16S檢測判定,而又如何找到確定的來源,最后如何解決與避免,這又是知識、經驗與能力的體現。
再預防性地發現相關問題,如設備異響就需要做臨時性檢查;突然停水、電之后就及時系統檢查等等。
總之,提前考慮布局,做好強化環境控制,穩定操作實踐,加強系統化理解,提升解決偏差的能力,方可直面生物實驗室的無菌控制。
來源:智藥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