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09-27 18:31
鉑族元素具有良好的熱電穩定性、高溫抗氧化性、高溫抗腐蝕性,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工業、生物醫學等領域,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維他命”。開發、利用鉑族元素對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鉑族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與第Ⅷ族過渡金屬元素性質相似,具有較強的親硫性和親銅性,尤其是鉑、鈀更具有親銅性,在礦石選冶過程中,鉑族元素會在銅精礦中顯著富集,準確分析銅精礦中鉑族元素可提高礦石的綜合利用率。
火試金是常見的分離富集鉑族元素的方法,體系主要有鉛試金、鎳锍試金、鉍試金、錫試金等。其中,鉛試金和鉍試金在灰吹過程中會造成鋨、釕、銥元素的損失;錫試金熔煉銅鎳礦時錫粒不易聚集,一部分未沉下的錫粒會被氧化而進入熔渣中,使鉑族元素損失;锍試金能同時捕集樣品中的多種鉑族元素,對環境的污染相對較小。
目前鉑族元素含量的測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中子活化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等。分光光度法操作繁瑣、僅可測定單一元素、檢出限高;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化溫度相對較低,測定鉑族元素時等原子化效率不足(鋨的沸點大于5300℃),方法靈敏度低;中子活化法靈敏度好,滿足多種鉑族元素的同時測定要求,但輻射危害大,需要特殊的防護措施;ICP-MS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廣、分析快速,可同時測定多種鉑族元素。
研究人員采用鎳锍試金-ICP-MS測定銅精礦樣品中鉑族元素(釕、銠、鈀、鋨、銥、鉑)的含量。加入硝酸鈉降低了樣品中過剩的還原力,避免賤金屬進入锍扣,還能將樣品中多余的硫化物氧化,控制硫化物對捕集劑的還原能力,以便獲得質量合適的锍扣;加入氟化鈣改善了熔渣流動性,使锍扣更易沉降,有利于后續操作;選擇質量比3∶1的輕質氧化鎂-碳化硅混合物作為覆蓋劑,能更有效地減少熔融過程中鋨、釕的損失,進而實現了6種鉑族元素的定量回收。
1、 試驗方法
稱取樣品及試金配料(硼砂、碳酸鈉、硫、二氧化硅、硝酸鈉、氟化鈣、羰基鐵粉、羰基鎳粉),混勻,置于黏土坩堝中,加入覆蓋劑至物料被完全覆蓋,置于箱式電爐中保溫。冷卻后取出锍扣(產物),置于磨口三角瓶中,加入水,待锍扣分散后加入鹽酸,加上風冷管,在電熱板上溶解至溶液清澈且無氣泡冒出。冷卻后用混合纖維素濾膜過濾,用10%(體積分數)鹽酸溶液洗滌濾膜及沉淀,直至濾膜無雜色。將沉淀物轉移至磨口三角瓶中,加入王水,加上風冷管,在電熱板上溶解至溶液清澈,將溶液轉移至比色管中,用水定容,搖勻,按照儀器工作條件進行測定。
2、 結果與討論
2.1 試金配料的選擇
2.1.1 硫用量
試金熔煉過程中,硫用量不足會使捕集劑鎳不能完全進入锍扣,造成鉑族元素的損失,特別是鋨、釕的損失;硫用量過剩,會在鹽酸溶解锍扣時產生不能溶解的硫化物,這些硫化物不能通過過濾消除,和鉑族元素沉淀共同被王水溶解后在溶液中形成懸浮物,干擾測定。銅精礦中硫的質量分數通常在20%以上,遠高于普通土壤、水系沉積物中硫的含量,因此降低了試金配料中硫的用量。試驗選取同一樣品5g,其他前處理條件保持不變,考察了不同硫用量對锍扣的影響,結果見表1。
表1 硫用量對锍扣的影響
由表1可知,試驗選擇硫用量為1g。
2.1.2 二氧化硅用量
在礦石選冶過程中,銅等主成礦元素在精礦中富集,含硅含鈣部分多進入尾礦被廢棄。銅精礦中硅的含量很低,在試金過程中硅酸度低會阻礙锍扣的生成,而增加試金配料中二氧化硅用量能提高熔渣的硅酸度,而且二氧化硅能與許多高熔點的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低熔點的硅酸鹽渣,進而起到助熔作用。因此,控制好試金配方中二氧化硅用量更有利于鉑族元素的富集。試驗選取同一樣品5g,其他前處理條件保持不變,考察了不同二氧化硅用量對锍扣的影響,結果見表2。
表2 二氧化硅用量對锍扣的影響
結果顯示,當二氧化硅用量為10g 時,锍扣量為5.1g,此時扣渣易分離,锍扣光滑有光澤。因此,試驗選擇二氧化硅用量為10g。
2.1.3 硝酸鈉用量
銅精礦中金屬含量高,還原力過剩,導致部分賤金屬進入锍扣,難以使扣渣分離,需要加入適量氧化劑以利于锍扣生成。試驗以硝酸鈉為氧化劑,選取同一樣品5g,其他前處理條件保持不變,考察了不同硝酸鈉用量對锍扣的影響,結果見表3。
表3 硝酸鈉用量對锍扣的影響
由表3可知,試驗選擇硝酸鈉用量為3g。
2.1.4 氟化鈣用量
氟化鈣能改善試金過程中熔融體的流動性,利于扣渣分離,操作過程簡便快捷。試驗選取同一樣品5g,其他前處理條件保持不變,考察了不同氟化鈣用量對锍扣的影響,結果見表4。
表4 氟化鈣用量對锍扣的影響
由表4可知,試驗選擇氟化鈣用量為 10g。
2. 2 鹽酸用量的選擇
文獻采用200mL12mol·L−1鹽酸溶液溶解粉碎后的锍扣。試驗考察了不同鹽酸用量(30,40,60 mL)在160℃電熱板上溶解锍扣的效果。結果顯示,上述鹽酸用量均能溶解锍扣至溶液清澈,無氣泡冒出。因此,試驗選擇30mL鹽酸溶解锍扣。
2. 3 覆蓋劑的選擇
在試金過程中,覆蓋劑可以隔絕空氣,避免爐中空氣與物料之間產生副反應,同時阻止熔融體飛濺造成損失。常用的覆蓋劑有硼砂、氯化鈉、硼砂-碳酸鈉混合物、輕質氧化鎂、質量比3∶1的輕質氧化鎂-碳化硅混合物。試驗選擇國家標準物質 GBW 07289為研究對象,考察了不同覆蓋劑對測定結果的影響,結果見表 5。
表5 覆蓋劑對測定結果的影響
由表5可知,試驗選擇質量比3∶1的輕質氧化鎂-碳化硅混合物為覆蓋劑。
2. 4 質譜干擾及消除
質譜干擾包括同量異位素、難熔氧化物、雙電荷離子、多原子離子干擾。
同量異位素干擾是102Pd與102Ru、192Pt與192Os、190Pt 與190Os之間的干擾,試驗選擇的測定同位素為101Ru、103Rh、105Pd、189Os、193Ir、195Pt。
難熔氧化物和雙電荷離子的干擾可以通過優化儀器工作條件消除。試驗中氧化物產率(140Ce16O/140Ce)為0.753%、雙電荷離子產率 (Ba2+/Ba+) 為0.670%時可滿足測定要求。
多原子離子干擾主要是61Ni40Ar對101Ru、63Cu40Ar對103Rh、65Cu40Ar對105Pd的干擾。試驗測得銅精礦樣品中銅的質量濃度為105.6~170.8mg·L−1,鎳的質量濃度為24.1~41.5mg·L−1,高質量濃度的銅和鎳在ICP-MS的標準模式(No Gas)下測定時對釕、銠和鈀有強烈干擾。而選用碰撞池模式(He)能有效消除61Ni、63Cu、65Cu帶來的多原子離子干擾。在50.00μg·L−1的鉑族元素混合標準溶液中分別加入 20,100,200µg的銅,考察了不同模式對測定結果的影響,結果見表6。
表6 不同模式下的測定結果
由表6可知,選用碰撞池模式能有效消除多原子離子干擾。
試驗同時選取3組銅精礦樣品,用不同模式測定,結果見表7。
表7 銅精礦樣品在不同模式下的測定結果
由表7可知:由于礦石樣品成分復雜,難以具體衡量銅對銠、鈀的干擾程度,但鉑族元素彼此之間廣泛存在類質同象置換現象,鉑和鈀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選擇碰撞池模式測定能有效消除多原子離子干擾,結果可信度更高。
2. 5 標準曲線和檢出限
按照儀器工作條件測定混合標準溶液系列,以待測元素的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各待測元素與內標元素的信號強度之比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結果表明,6 種鉑族元素的質量濃度在 100.0μg·L−1以內與對應的信號強度和內標信號強度之比呈線性關系,線性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見表 8。
表8 線性回歸方程、相關系數和檢出限
對空白溶液連續測定12次,計算測定值的標準偏差(s),以3倍的標準偏差計算各元素的檢出限(3s),結果見表 8。
2. 6 精密度和準確度試驗
按照試驗方法對國家標準物質 GBW 07196(銅質量分數為 3. 25%)平行測定12次,計算測定值的相對誤差(RE)和相對標準偏差(RSD),結果見表9。
表9 精密度和準確度試驗結果(n=12)
結果顯示,各元素測定值的RE的絕對值均小于6.0%,RSD 均小于8.0%,滿足DZ/T 0130— 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對地質樣品中鉑族元素的檢測要求。
按照試驗方法對空白樣品進行加標回收試驗,計算回收率,結果見表10。
表10 回收試驗結果
結果顯示,銅精礦樣品中各元素的回收率為90.0%~109%。
2. 7 樣品分析
按照試驗方法對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收取的2022Z868、2023Z039 等7批次337件銅精礦樣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測定結果均滿足DZ/T 0130— 2006對鉑族元素的檢測要求。
3、 試驗結論
研究人員提出了鎳锍試金分離富集,ICP-MS測定銅精礦中鉑族元素含量的方法。該方法精密度好、準確度高、快速簡便,適用于銅精礦中鉑族元素的分析。
作者:毋喆,胡家楨,高志軍,李志偉,郭家凡,孫勇
單位:1. 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中心;
2. 自然資源部貴金屬分析與勘查技術重點實驗室
單位:《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24年第7期
來源:理化檢驗化學分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