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09-02 09:17
可吸收止血產品是指在常規止血技術無效的情況下,在手術過程中放置于人體內的可被人體吸收的醫療器械產品,該類產品可通過加速創面局部血液的凝固過程產生止血作用。目前該類產品大多由以下材質制成:氧化纖維素、再生氧化纖維素、淀粉等植物多糖,可吸收性明膠、膠原等。
產品應符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14注輸、護理和防護器械目錄下08可吸收外科敷料(材料)項下的01可吸收外科止血材料。管理類別為第三類。
一、可吸收止血產品的主要風險
風險分析可從設計、防護措施、說明書、標簽等方面進行考慮。常見風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1原材料的生物學和化學危害
1.1.2材料或材料來源變化
1.1.2純度
1.1.3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
1.1.4動物源性材料的來源、取材、加工、儲運、使用環節
1.2生產加工過程可能產生的危害
1.2.1污染
1.2.2添加劑、加工助劑的殘留
1.2.3病毒滅活
1.2.4異種蛋白的去除
1.2.5工藝用水
1.2.6生產環境潔凈度
1.2.7熱原
1.3產品使用風險因素:
1.3.1止血失敗
1.3.2血腫
1.3.3血栓形成
1.3.4感染
1.3.5傷口裂開
1.3.6異物反應
1.3.7免疫反應
1.3.8粘連形成
1.3.9吸收降解不完全
1.3.10臨床實際使用時與其他可能同時使用的物質(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相互影響
1.3.11自體血回輸時抽吸入血液過濾器
1.3.12栓塞形成
1.3.13神經損傷或組織壞死
1.4滅菌過程可能產生的危害:
滅菌方式對產品不適宜,滅菌不完全、滅菌方法導致產品失效、滅菌不徹底等。
1.5不正確使用產生的危害:
未按照說明書中操作方法操作,用量不正確、使用過期產品等。
1.6產品包裝可能產生的危害:
包裝破損、標識不清等。
二、可吸收止血產品的性能研究實驗要求
1、產品可被人體吸收的作用機理
1.1生物降解研究
開發人應明確產品的降解機理,開展支持降解機理的試驗。開發人應開展所申報產品的體外降解試驗或體內降解試驗研究。
體外降解研究建議模擬體內條件(例如:37℃的環境下,生理范圍pH、滲透壓、碳酸鹽平衡、蛋白酶解過程或水解過程),研究產品完全吸收降解所需時間及所有的降解產物。建議結合產品特性及臨床應用建立合理的體外降解研究方法。建議參照已有的標準方法并與已上市的同類產品進行比較。體外降解研究建議觀察指標包括:產品溶解性、降解周期、降解所需的條件及降解速度與降解條件之間的關系,降解的主要產物及含量、形態改變(崩解過程、是否有碎片掉落、碎片溶脹等)。
體內降解研究建議根據體內或預期使用方法、使用部位及產品實際使用形貌來研究產品的降解和吸收。開發人應明確影響產品降解的因素,如材料的植入量、植入形狀、所選擇的動物種類、植入部位、參與反應的生物因子等,宜考慮動物種屬生物學反應的差異性。研究所申報產品是否會引起異物反應、感染等不良反應。受試動物的種類選擇、植入部位選擇應當提供選擇依據。如不能采用臨床實際使用部位進行研究,應當明確植入部位的選擇依據。
體內降解研究建議根據產品降解周期選取多個中間時間點進行觀察,并根據該器械在臨床使用時患者可能接觸到的一次性最大用量(應當提供用量確定的依據),在動物體內植入時進行科學的換算,降解研究報告應說明組成材料、材料來源、研究設備、試驗方案、試驗步驟、支持性科學文獻等。體內降解研究應根據初始植入物尺寸(不適用顆粒或無定型產品)、植入物的量、植入物物理機械性能變化(如適用)、各研究階段殘留植入物的量和尺寸、植入部位組織學反應(包括局部炎癥反應、周圍組織長入或修復情況等)等觀察指標對器械的降解過程進行評價。
對體內、體外降解的相關性應進行評價。
1.2體內吸收、分布、代謝過程研究
應對所申報產品及其降解產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途徑等進行研究,可考慮但并不局限于以下內容:產品及其降解產物的吸收途徑、體內分布狀態、代謝途徑、代謝終產物。
同企業已有相同材料的產品上市,需對不同形態產品的降解過程及產物進行比較分析研究。
2、產品性能指標
應當開展產品性能研究,明確產品性能指標及試驗方法制訂的依據,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制定依據。還應關注雜質(包括工藝相關雜質、產品相關雜質和環境污染雜質等)的控制指標和制訂依據。
開發人應對產品進行表征,如:止血顆粒類產品,應包含顆粒的粒徑范圍,球形度;片狀紗布類產品,應提供微觀結構。還應明確與止血效能有關的直接技術指標,如:吸水容量、孔隙率、吸水率、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標,開展有關研究。
降解性能指標應制訂具體,要求應明確降解周期。
可吸收止血產品與血液接觸,應對材料介導的致熱性進行研究。
特殊性能要求,如:殺菌或抑菌性能評價。
根據產品材料的不斷發展,部分可吸收止血醫療器械產品可能宣稱具有殺菌或抑菌性能(限于材料本身),開發人應對此開展研究,對這類器械進行體外試驗和體內試驗,該試驗可對產品的殺菌或抑菌作用機理、安全性、有效性(殺菌/抑菌譜)進行初步評價。由于不同產品的材料、組成、作用機理可能不同,開發人應依據不同產品的特點進行試驗設計。
體外試驗應當在模擬臨床使用的狀態下進行試驗,如:試驗中所使用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應當和臨床上所使用器械植入部位可能感染微生物的狀態相似。制定試驗方案過程中,應至少考慮以下內容:
(1)試驗步驟
(2)試驗所選用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及該種類作為接種物的合理性解釋
(3)試驗用微生物的準備(說明是否包含血漿)
(4)微生物接種方法
(5)對照組和/或對照產品的類型和選取依據
(6)產品的使用步驟及時間
(7)微生物培養步驟
(8)試驗樣品量
(9)結果判定標準(如需要)
體內試驗應選取適宜的動物種類及傷口模型,其中傷口模型應涵蓋所申報的產品適用范圍。制定試驗方案過程中,應至少考慮以下內容:
(1)試驗步驟
(2)對照組類型和/或對照產品的類型和選取依據
(3)動物的種類、數量及該種類作為受試動物的合理性解釋
(4)傷口模型制備方法
(5)產品的使用步驟及時間
(6)觀察指標及時間
(7)結果判定標準(如需要)
其他特殊性能
對于采用新材料制造的產品以及具有其他特殊性能的產品,開發人應根據產品特點制定相應的物理、化學性能要求,設計驗證該項特殊性能的試驗方法,明確試驗方法的來源或開展方法學驗證。
3、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
3.1原材料控制
明確產品的起始物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由起始物質至終產品過程中所需全部材料的化學名稱、商品名/材料代號、CAS號、化學結構式/分子式、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如適用)、純度、使用量或組成比例、供應商名稱、符合的標準等基本信息。
明確原材料的選擇依據,起始材料及來源,建議盡量選用已有相關人類臨床應用史的原材料。需明確原材料的質控標準及生產過程中的檢驗指標和控制要求,開展原材料符合相應標準的全性能驗證。
對于動物源性原材料,相關評價要求建議參考《動物源性醫療器械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2017年修訂版)》。
對于首次應用于醫療器械的新材料,還應開展該材料適合用于人體預期使用部位、預期使用方式的相關研究及新材料篩選時的安全性評價。
3.2生物相容性評價
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應符合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對相關用途、使用部位及接觸時間的具體要求。產品接觸時間是該產品對人體的最大累積作用時間。
應按照GB/T 16886.1要求的評價路徑完成相應產品生物學評價,對于需要開展生物學試驗的,按照器械與人體的不同接觸時間和接觸方式來選擇合適的生物學試驗方法。
4、生物安全性研究
相關研究建議參考《動物源性醫療器械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2017年修訂版)》
5、產品滅菌研究
明確產品滅菌方法的選擇依據并進行驗證。器械的滅菌應通過GB 18278、GB 18279或GB 18280確認并進行常規控制,無菌保證水平(SAL)應保證達到1×10-6。滅菌過程的選擇應至少考慮以下因素:產品與滅菌過程間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滅菌過程的適應性、滅菌對產品安全有效性的影響。
6、產品包裝研究
產品初包裝采用的材料應能保證產品在滅菌、貯存和運輸過程中對產品性能和安全性不產生不利影響;應明確初包裝材料的來源、質量控制標準并進行驗證。
明確在宣稱的有效期內以及運輸儲存條件下,保持包裝完整性的依據。開發人應開展產品有效期內的包裝驗證和運輸驗證,產品包裝驗證可依據有關國內外標準(如GB/T 19633系列標準等)進行,開展產品的包裝驗證。
7、產品貨架有效期研究
醫療器械貨架有效期包括產品有效期和包裝有效期,貨架有效期的驗證試驗類型通常可分為加速穩定性試驗和實時穩定性試驗兩類,產品貨架有效期的研究可參照《無源植入性醫療器械穩定性研究指導原則》。
加速穩定性試驗的具體要求可參考YY/T 0681系列標準,在進行加速穩定性試驗研究時應注意:產品選擇的環境條件的老化機制應與宣稱的運輸儲存條件下真實發生的產品老化的機制相匹配。對于在加速穩定性試驗研究中可能導致產品變性而不適于選擇加速老化試驗方法的,應以實時穩定性試驗進行測定和驗證。實時穩定性試驗中,開發人應根據產品的實際生產、運輸和儲存情況確定適當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在設定的時間間隔內對產品進行檢測。
8、臨床前動物研究
臨床前動物試驗的目的是通過動物來考察產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可吸收止血類醫療器械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前應進行動物試驗。
開發人應建立與擬申報器械預期用途相對應的各個外科應用的動物模型。例如,如預期用途為適用于普遍手術止血應用,建議動物試驗應包括動脈、靜脈以及各種組織和器官的毛細血管出血的情況。若預期申報一個特定的動脈出血適應癥,應設計試驗研究以支持這項特定的適應癥。對于應用于神經外科、眼科、泌尿外科止血的預期用途,應設計相應特定的動物試驗。
建議動物試驗應至少評估以下指標:
有效性指標
建議動物實驗方案嚴格按照產品適用范圍制定。有效性評價指標應包括有效止血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產品降解吸收時間、吸收量與時間關系、殘留物檢測、與組織的黏附性等相關內容。
安全性指標
針對產品臨床適應癥、臨床使用人群、臨床使用方法開展相關的動物安全性試驗研究。安全性指標一般包括動物的生理狀態及不良事件,如動物外觀體征、行為活動、體溫、局部刺激性、腺體分泌、糞便性狀、攝食量、體重、血液學和血液生化學指標(如白細胞分類及絕對和相對計數、白蛋白/球蛋白比例、相關酶類等)、大體解剖和組織病理學檢查、與降解吸收有關的并發癥等。
開發人還應在動物試驗過程中監測其他并發癥,根據目前已確認的風險與已知的不良事件,應進行觀察的并發癥有:過敏、感染、血腫、凝血障礙、傷口愈合時間延長、傷口裂開、粘連形成等。開發人應對動物試驗中有關并發癥進行完整的記錄,分析原因并判定與器械的關聯性。
為保證人類受試者的合法權益,只有在獲得充分動物試驗數據/真實世界數據,且能證明產品對受試者無潛在安全性擔憂時才可考慮進行臨床試驗。因此,臨床前動物研究的質量控制應當受到高度關注,開發人應充分參考《醫療器械動物實驗研究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第一部分:決策原則(2021年修訂版)》和《醫療器械動物實驗研究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第二部分:試驗設計、實施質量保證》。
動物試驗研究中擬申報器械一般應與一個已上市的同品種器械進行對比。宜設立空白對照組。
開發人應開展詳細的動物試驗研究。應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內容:
試驗目的
試驗器材或試劑
動物的種類、數量及該種類作為受試動物的合理性解釋及選擇依據
試驗方法(樣品準備、動物準備、手術方法)、術前準備、目標器官、手術切口控制等
對照組類型和/或對照產品的類型和選取依據
傷口模型的種類及建立方法
產品的使用步驟及時間
觀察方法、觀察指標與觀察周期
數據統計學分析過程
結果判定標準與試驗結論
有效性標準(如:止血時間等)
安全性指標
試驗研究的結論
來源:嘉峪檢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