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07-11 08:17
無菌微生物檢查需要14天的培養期,主要是為了能夠確保能檢查出一些生長較為緩慢的微生物,以及給在生產工藝過程中受到損傷而處于亞致死狀態的微生物有足夠的修復和繁殖時間。具體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受損微生物的恢復和繁殖:無菌產品中的存活微生物可能在生產工藝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處于亞致死狀態。它們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修復,才能生長繁殖到肉眼直觀可見的程度并被檢測出。
抑制性產品中微生物的生長:對于抑菌類產品中一直被抑制的污染微生物,可能需要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或抑菌性徹底消除后,才能繁殖到可被檢測的程度。
生長遲緩微生物的檢出:有些微生物本身生長比較遲緩,例如痤瘡丙酸桿菌,可能要在培養基中培養12天后才能生長到肉眼可觀察的濃度。
以結核桿菌為例,它與其他常見細菌相比,生長代謝緩慢,在自然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生存能力卻很強。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7℃,接種后培養3-4周才出現肉眼可見的菌落。另外,布魯氏菌為胞內寄生菌,專性需氧,營養要求高,初次分離需5%-10%的 CO?,生長緩慢,培養2-3天出現菌落,4-5天后菌落直徑可達2-3mm。
在《中國藥典》2020版四部通則1101無菌檢查法中規定,接種供試品后的培養基容器分別按各培養基規定的溫度培養不少于14天;接種生物制品供試品的硫乙醇酸鹽流體培養基的容器應分成兩等份,一份置30?35℃培養,一份置20?25℃培養。培養期間應定期觀察并記錄是否有菌生長。如在加入供試品后或在培養過程中,培養基出現渾濁,培養14天后,不能從外觀上判斷有無微生物生長,可取該培養液適量轉種至同種新鮮培養基中,再培養不少于4天,觀察接種的同種新鮮培養基是否再出現渾濁。
培養14天內無菌檢查出現陽性結果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有以下原因:
1. 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包括原材料引入的污染、生產環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生產設備未徹底清潔消毒、操作人員未遵循無菌操作規范等等。
2. 包裝和儲存問題:包裝材料本身存在污染、包裝密封性不佳導致微生物的侵入、儲存條件不當(如溫度、濕度不合適)使微生物得以生長繁殖。
3. 滅菌不徹底:滅菌工藝存在缺陷,如滅菌參數設置不當、滅菌設備故障等,導致產品未能完全殺滅微生物。
4. 檢驗過程的污染:在樣品采集、運輸、處理或接種過程中引入了外界微生物。
5. 培養基質量問題:培養基的制備、滅菌或儲存不當,影響了其營養成分或無菌狀態,從而導致錯誤的陽性結果。
6. 檢測方法的局限性:所采用的無菌檢查方法可能對某些特殊類型的微生物檢測不靈敏,或者存在假陽性的可能性。
7. 交叉污染:在實驗室中,不同樣品之間或與其他已污染物品發生交叉污染。
針對無菌微生物培養14天出現陽性結果,應該如何進行追溯和排查?
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追溯和排查:
1. 樣品信息核實
確認樣品的來源、批次、采集時間、采集人員和采集方法是否正確記錄。
檢查樣品的標識和儲存條件是否符合要求。
2. 生產過程追溯
審查原材料的供應商資質、驗收記錄和檢驗報告,看是否存在原材料污染的可能性。
檢查生產設備的清潔和消毒記錄,包括設備維護、維修和保養記錄,確認設備是否正常運行,有無可能導致污染的故障。
評估生產環境的監測數據,如空氣潔凈度、溫濕度等,查看是否符合無菌生產的要求。
回顧操作人員的培訓記錄和操作過程,是否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范。
3. 滅菌工藝核查
檢查滅菌設備的運行參數、校準記錄和維護日志。
驗證滅菌程序的有效性,包括溫度、壓力、時間等關鍵參數是否符合標準。
審查滅菌效果的監測數據,如生物指示劑的培養結果。
4. 包裝和儲存環節
檢查包裝材料的質量檢驗報告和供應商資質。
確認包裝過程的操作規范執行情況,包裝的密封性是否良好。
審查產品的儲存條件和環境監控記錄。
5. 檢驗過程復查
檢查實驗器具的滅菌和消毒記錄,確保其無菌狀態。
復核培養基的制備、滅菌和質量控制記錄。
回顧檢驗人員的操作流程和技術培訓情況,是否存在操作失誤。
6. 數據和記錄審查
全面審查與該批次產品相關的所有生產、質量控制和檢驗記錄,尋找可能的異?;蚱睢?/span>
7. 微生物鑒定
對陽性培養物進行微生物鑒定,確定其種類和來源,以便進一步分析污染途徑。
8. 風險評估
根據追溯和排查的結果,進行風險評估,確定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
9. 采取糾正措施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并實施相應的糾正措施,如改進生產工藝、加強人員培訓、優化設備維護等。
10. 預防措施
制定預防類似問題再次發生的措施,并對措施的有效性進行持續監測和評估。
來源:說醫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