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案例
嘉峪檢測網 2024-06-22 20:21
1、測試背景
客戶反饋其插接件使用1-2年后出現電參數漂移的現象,懷疑為公頭母頭接觸不良導致,故送測4個不良品和2個良品進行分析,以期找到失效的原因。
樣品信息如下:
2、實驗方案
1、接觸分析:CT測試確認公頭母頭接觸是否有問題。
2、外觀檢查:外觀檢查Pin腳是否發生腐蝕。
3、Pin腳鍍層厚度分析:切片+SEM確認鍍層厚度。
4、Pin腳表面元素分析:XPS分析Ni、Cu、Zn是否遷移到Au層表面。
3、方案詳解
3.1|接觸分析
取一不良品1#,用3DX-Ray觀察公頭母頭接觸位置是否不良。
測試結果如下:
公頭Pin腳與母頭連接未發現異常。
3.2|外觀檢查
取不良品2#及良品1#的公頭,用3D顯微鏡觀察對其Pin腳進行觀察。
測試結果如下:
未在Pin腳表面觀察到明顯的腐蝕黑點。
3.3|Pin腳鍍層厚度分析
公頭Pin腳的材質為黃銅,鍍層為:鍍鎳、鍍金,因為金層比較軟,制作切片時容易把金層磨散,導致厚度不準確。因此先在金層表面電鍍一層鎳,然后在制作切片測量鍍層厚度。
測試結果如下:
不良品Pin腳鍍鎳層厚度在1.46-1.63μm之間,鍍金層厚度為50-60nm左右,鍍金層較薄,阻擋層的鎳很容易擴散到鍍金層,影響公頭母頭的接觸電阻,從而影響電參數。
良品Pin腳鍍鎳層厚度在1μm左右,鍍金層厚度為116-127nm左右。
3.4|表面成分分析
取一不良品和一良品的Pin腳,用XPS測試儀分析鍍金層表面的元素及價態。為防止拆卸樣品時污染,樣品表面經過清洗,并刻蝕5-10nm。
測試結果如下:
NG樣品表面含有Ni、Cu、Zn元素。
OK樣品表面也含有Ni、Cu、Zn元素。
4、分析與討論
1、連接器基材為黃銅,Cu、Zn較易往金層擴散,當銅擴散至金表面后,在空氣中氧化生成氧化銅膜而導致電接觸失效,為防止其發生,故在基底與金層之間鍍鎳,又由于鍍金層存在微孔(研究顯示,電鍍金層低于0.38μm時,孔隙率急劇增加),鎳暴露在環境中,并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反應生成硫酸鎳,該物質絕緣且其體積比金屬大得多,因此沿微孔蔓延至鍍金層上,導致接觸發生故障。
2、NG品與OK品表面均含有底材元素Cu、Zn,說明阻擋層Ni薄,未起到阻擋作用。此外,NG品鍍金層偏薄,表面微孔率相對更大,Ni、Cu、Zn更容易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反應,影響接觸電阻。
5、結論與建議
測試結論:
1、CT觀察,未發現不良品公頭與母頭有明顯的接觸不良;
2、SEM測試,發現NG品鍍金層厚度明顯比OK品薄;
3、XPS測試,發現NG品及OK品表面均含有Ni、Cu、Zn元素,說明阻擋層Ni薄,未起到阻擋作用。
4、NG品鍍金層相對OK品偏薄,推測其表面微孔率更大,導致擴散的Ni、Cu、Zn元素更容易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反應,影響接觸電阻,導致電參數漂移。
建議:
建議管控Pin腳鍍層厚度,增加鍍金層及鍍鎳層厚度。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