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超聲診斷是一種基于超聲波的醫學影像學診斷技術,近年來,它的使用越來越常見、廣泛。
在診療過程中,超聲探頭是唯一接觸人體的部分,探頭不僅反復接觸患者的完整皮膚、黏膜等部位,而且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表面受污染的風險極大。
有研究者總結,國外醫用超聲探頭的細菌污染率在 17.5%~67.0%。國內醫療機構醫用超聲探頭污染率多數在50%以上 ,嚴重者甚至高達100%。
不同部位超聲探頭的細菌檢出率分別為腹部探頭94%、高頻探頭70%、心臟超聲探頭60%、陰道超聲探頭35%、無菌部位超聲探頭20%;腋窩、腹股溝等潮濕有毛發部位的超聲探頭表面細菌檢出率相較于腹部更高。
上海市地方標準DB31/T1343-2022《醫用超聲探頭消毒衛生標準》:
5.3 醫用超聲探頭消毒應遵循先清潔后消毒的原則,用后應先去除探頭上有機物及耦合劑再進行清潔消毒。
低度危險性醫用超聲探頭使用前后應按照WS/T 367的要求采用低中水平消毒。
中度危險性醫用超聲探頭使用前后應按照 WS/T 367 的要求采用中高水平消毒,首選高水平消毒。如使用安全規范的無菌保護套/膜應一次性使用,同時超聲探頭在使用前后應進行中水平及以上消毒方法消毒。
高度危險性醫用超聲探頭應滅菌,首選采用壓力蒸汽或低溫滅菌方法處理。如使用安全規范的無菌保護套/膜應一次性使用,同時超聲探頭在使用前后應進行高水平及以上消毒方法消毒。
7.1 中度危險性醫用超聲探頭、低度危險性醫用超聲探頭應干燥儲存,儲存環境應按照WS/T 512的規定進行清潔消毒。
SCI期刊發布的《Study on a New Ultraviolet Sterilizer to the Surface Disinfection of the Ultrasound Probe》中對三種不同的B超消毒方法進行對比。
結果表明使用B超探頭消毒器作用90s可殺滅枯草桿菌芽胞;試驗距離為4cm,紫外線波長為280nm功率只有30mw的B超探頭消毒器的殺菌效果比波長為253.7nm功率為30w的紫外線殺菌燈的殺菌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