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一種材料有那種特性,相信很多改性人都能娓娓道來。但當客戶提出一種性能需求的時候,我們就很難第一時間想到哪種材料的特性會更突出。
本文整理的三張表格,相信能夠幫助材料人們按圖索驥,對號入座!
下圖是關于單個熱塑性材料的性能詳解:
下圖是部分熱固性材料的性能解讀:
塑料流動性能指標,及常見塑料的流長比
塑料流動性是指在成型過程中塑料熔體(或分散體)在一定的溫度與壓力作用下充填模腔的能力。流動性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型工藝的許多參數,如成型溫度、壓力、模具澆注系統的尺寸及其它結構參數,在決定零件大小與壁厚時,也要考慮流動性的影響。
工業中,對塑料熔體流動性的好壞采用統一的方法測定。對熱塑性塑料常用的方法有熔體指數測定法和螺旋長度實驗法。熔體指數測定法是將被測的熱塑性塑料裝于標準裝置中,在規定溫度和恒定負荷下,通過測定熔體在一定時間(10分鐘)內流過標準毛細管的重量值來確定其流動性的狀況,該值稱為熔體指數,單位為克/10分鐘,通常用符號MI表示。它通常作為熱塑性塑料質量控制和熱塑性塑料成型工藝條件的參數。
對同一種塑料,可以用熔體指數來比較其分子量的大小,以此作為生產的質量控制。一般來說,對化學結構一定的塑料,其熔體指數越小,分子量就越大,其斷裂強度、硬度韌性、耐老化穩定性等性能都有所提高。而熔體指數大,分子量就小,成型時的加工性能就相應好一些。
塑料流動的距離和產品壁厚的比值稱為“流長比”。也就是說:塑料從射嘴到流動末端的距離與平均模腔厚度的比值。
塑料流動性和粘度有密切關系,粘度越低,流動性越好,當然流動的距離也越長。隨著流動的距離越長,料溫下降,粘度變差,填充就變得困難。
塑料的流長比直接影響到塑料制品的進澆點數量和分布情況,同時也會影響到塑料的壁厚。
不同的塑料的流長比都會不同,往往流長比越小的塑料,其流動性也就會越差。設計中小型模具時,一般不需要計算流長比,但是對于大型模具則不可忽視流長比的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