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11-11 11:27
一根血管,困住了一大批人。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人工血管短缺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前段時間上海疫情封城,人工血管斷供,血管外科醫生寸步難行,患者叫苦不迭。
我國人工血管市場長期處于進口壟斷的狀態,邁柯唯、泰爾茂、戈爾、巴德等國際巨頭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受工廠搬遷、供應商生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兩大巨頭的人工血管產量出現問題,從而影響我國人工血管供應鏈。
人工血管被視為“生命通道”,臨床上人工血管主要用于主動脈置換或搭橋、外周血管旁路移植術、血管創傷修復、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冠脈旁路移植術等。對于一些急性主動脈疾病患者、冠心病患者而言,一根血管連接的是生與死的通道,這類產品依賴進口,會讓血管外科醫生失去治療的自主權。
大口徑人工血管應用成熟,
小口徑成臨床難題
在我國,人工血管人均可及性差,較發達國家差了近兩個數量級。
在國外,血管創傷的患者可以被送到就近的醫院做搭橋或修復;而國內,由于人工血管尚未普及至基層,在縣級醫院的患者可能等不到轉運,多數患者只能無奈選擇截肢。患者購買力也是制約人工血管市場發展的一大因素。人工血管產品單價較高,而很大一部分發生血管創傷的病患來源于車禍、或建筑事故,這部分患者的經濟條件有限,難以支付高額血管價格。
據柔脈醫療介紹,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可能還儲備有人工血管,但地市級、縣級醫院基本沒有成熟的血管外科,更不用說大量儲備人工血管,大部分患者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在全國三甲醫院中,將血管外科作為獨立學科的醫院不到四分之一。
血管外科的學科建設,不僅與醫院多科室的配合相關,還關系到人工血管等創新產品的應用,同時國家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也離不開人工血管這類臨床剛需產品的突破。隨著我國基層醫療水平、醫保政策變化,人工血管市場預計將會有一個數量級的增量,前景可觀。
按口徑大小,人工血管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通常稱10毫米以上的為大口徑人工血管,介于6毫米和10毫米之間的為中等口徑,小于6毫米的是小口徑。目前,中大口徑人工血管已廣泛用于臨床,國內企業也已逐步突破技術壁壘,血管國產化好消息不斷。
然而小口徑人工血管在全球范圍內仍屬稀缺,尚無臨床可用的產品,國內外小口徑人工血管大多處于科研狀態。與之相對的是臨床日益增長的需求,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我國心血管疾病現患人數為3.3億。
小口徑動脈疾病,尤其是冠狀動脈閉塞,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部分患者需行搭橋術。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是患者自體胸下乳動脈與大隱靜脈,術后有較高的再狹窄概率。再狹窄后自體血管不可用,患者將面臨死亡威脅。
聚四氟乙烯、滌綸等材料被廣泛用于大口徑人工血管中,但在小口徑人工血管中存在血栓形成、內膜增生、感染等問題,臨床表現不佳。作為長期存在于人體內且起作用的人造器官,小口徑人工血管性能要求高,需滿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力學性能上的平衡,以達到理想的遠期通暢性。
那么,如果在人體外培養一根活的血管呢?柔脈醫療用再生醫學技術給出了回答。柔脈醫療提到:“我們所做的組織工程化小口徑人工血管,本質上相當于一個活的人體血管。這種血管在進入人體后會迅速內皮化,患者自體細胞會逐步入駐,血管組織會在一段時間后自行重構再生。”
再生醫學技術再造“活”血管,
遠期通暢率良好
柔脈醫療的血管技術是利用微流控技術、創新材料技術、組織工程技術,突破小口徑人工血管的技術壁壘。
這個過程涉及多個步驟,每一步都需精準把控,柔脈醫療的核心團隊在該領域已深耕多年,研發了兩項全球領先的小口徑血管再生醫學與人機接口技術,包括小口徑組織工程化人工血管與組織化電子血管。
柔脈醫療的第二代小口徑組織工程化人工血管可抗感染、抗鈣化、抗增生,且遠期通暢率高。而且,與第一代惰性材料制成的人工血管不同,第二代人工血管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第一代人工血管編織工藝復雜,需要大量有經驗的工人。而二代人工血管的生產是全自動化的,可通過機器完成,一旦產線成型后,可以不需要工人。
在組織工程學、人機交互技術的基礎之上,柔脈醫療正在致力于打造一個技術平臺。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絕不止于人工血管,還可發展至人工皮膚、肌腱、軟骨、復雜器官、器官芯片等再生醫學領域,實現人體組織的替代與功能增強,通過不同技術可以起到預防、治療、監測全流程的管理。
小口徑人工血管市場一片藍海,
近年來,我國大力鼓勵國產創新,取栓支架、除顫器等高技術含量的器械正在慢慢實現國產化,而小口徑人工血管卻始終是一大難題,目前該市場尚是一片藍海。
全球范圍內,美國公司Humacyte再生醫學人工血管的發展進度居前列。Humacyte研究的是人類脫細胞組織工程血管(HAV),同樣是采用組織工程技術,在人體外生成“活”的人體血管。HAV是首個獲得美國FDA再生醫學先進療法資格認定的產品,也獲得了FDA快速通道資格認定,用于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截至2021年底,HAV已植入約471名患者體內。早在2018年,費森尤斯與Humacyte就HAV技術商業化權利簽署了價值1.5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Humacyte方估計,若HAV產品最終獲得FDA批準,其管道產品的潛在峰值銷售額每年將達到121億美元。
從Humacyte及其產品的迅速發展,可以一窺人工血管組織工程化路徑的優越性,及人工血管的龐大市場。而該空白市場正在等待更多的參與者和原創技術來填補。
來源:動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