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3-28 22:03
導讀
焊接鋼管是將鋼板(或鋼卷)成型,并將一組相對邊焊接在一起所形成的中空管狀物。
目前,國家大力開發能源領域,興建了諸多油氣輸送管線及天然氣城市管網,焊接鋼管在油氣輸送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油氣輸送過程中任何泄漏或斷裂失效都可能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尤其是天然氣管道的泄漏或斷裂失效更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在油氣輸送用焊接鋼管的生產過程中需采用多種檢驗手段對其質量進行控制。
雙面埋弧焊是焊接鋼管采取的主要焊接工藝之一,因鋼管端部的質量直接影響管道對接質量,現行鋼管制造標準對雙面埋弧焊鋼管的管端焊縫均要求進行射線檢測。
近年來,數字射線檢測技術發展較快,其某些像質指標已與利用膠片拍片所得到的相當,一些標準也規定允許采用數字射線檢測替代膠片法進行管端焊縫射線檢測。
現在兩種技術屬于銜接、過渡和并存的階段,目前膠片法在鋼管制造行業仍屬主流。
黑度在膠片法的射線檢測技術中是衡量底片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它既影響影像對比度和顆粒度(噪聲),也影響到均勻試樣厚度中隱藏的平面狀危害性缺陷的檢出靈敏度,以及厚度變化較大的試樣中缺陷的可檢性。
現行鋼管制造標準及其引用的相關檢測標準對黑度的規定存在差異,使得在實際工作中常因黑度問題引發爭議。如采用或引用殼牌標準DEP 31.40.20.37:2013檢測壁厚較小的鋼管焊縫時,常因底片黑度超出標準要求而產生爭議;再如采用GB/T9711等標準檢測壁厚較大的鋼管焊縫時,底片黑度雖然符合標準要求,但會因檢測結果一致性較差而產生爭議。
實踐案例分享
結合實際應用情況,番禺珠江鋼管有限公司的張志剛利用射線檢測理論對雙面埋弧焊鋼管焊縫射線檢測黑度規定的合理性進行了探討分析。
雙面埋弧焊直縫焊管的外徑一般大于400mm,螺旋埋弧焊焊管的外徑一般大于250mm,壁厚一般小于40mm,射線檢測常采用X射線單壁外照的透照工藝。
因鋼管管端的內焊縫余高會影響施工現場鋼管組對,通常要求去除管端的焊縫內余高,去除長度一般為75~100mm。
而管端的外焊縫余高會影響鋼管組對后環焊縫的焊接及自動超聲波檢測,通常管端焊縫的外余高也有去除要求,去除長度一般為100~250mm。
管端焊縫內外余高去除后的焊縫型式可以根據余高去除情況分為3個區域,即余高去除區、余高去除過渡區和余高完整區,相應射線檢測所形成的影像如圖1所示。
(圖1 射線底片上管端焊縫的影像)
鋼管焊縫射線檢測黑度的規定主要來自產品標準、產品標準所引用的相關檢測標準以及項目技術規格書。
執行檢測工藝時,項目技術規格書的規定應優先采用,其次采用的才是產品標準及其引用相關檢測標準的規定。
項目技術規格書是設計單位主要依據標準和項目具體需求而設定的,其規定帶有一定的針對性,故在此不將其作為分析對象。
產品標準及其引用相關檢測標準對于黑度的規定見表2。
標準 |
黑度的規定 |
引用的相關檢測標準 |
黑度的規定 |
GB/T9711-2011 |
射線底片的黑度不低于2.0(焊縫除外),且應滿足下列要求:①焊縫最厚處的黑度應不低于1.5;②應達到所用膠片類型的最大對比度。 |
SY/T6423.1-1999 |
檢測時,該區域內的無缺陷焊縫金屬射線底片黑度,對于圖像質量級別R1不小于2.0。 |
ASTM E94 |
ASTM E94未單獨規定,但應符合ASME第Ⅴ卷T282的規定:X射線透照作為單片觀察時的黑度(D)應符合:1.8<D≤4.0;被檢區任意一處的黑度(Di)與規定像質計金屬絲附近的黑度(DIQI)相比,黑度變化應符合:0.85DIQI≤Di≤1.3DIQI。 |
||
ISO3183:2012 |
同GB/T9711-2011規定。 |
ISO10893-6:2011 |
同SY/T6423.1-1999規定。 |
ASTM E94 |
略。 |
||
API Spec 5L(45版) |
同GB/T9711-2011規定。 |
ISO10893-6:2011 |
同SY/T6423.1-1999規定。 |
ASTM E94 |
略。 |
||
DNV-OS-F101:2012 |
焊縫金屬影像的平均黑度至少應為2.0,允許的最大黑度應根據觀測設備的能力,但不超過4.0。 |
ISO10893-6:2011 |
同SY/T6423.1-1999規定。 |
DEP31.40.20.37:2013 |
焊縫部位黑度應在2.0~3.0。 |
ISO10893-6:2011 |
同SY/T6423.1-1999規定。 |
ASTM E94 |
略。 |
(表2 產品標準及引用檢測標準對黑度的規定)
通過表2可以看出,各標準對黑度的規定存在差異。單從黑度范圍的要求來看,DEP 31.40.20.37:2013的規定最為嚴格,其他標準要求較為寬松。那么這些規定是否合理?
規定合理性探討
(圖2 余高完整的焊縫截面)
圖2為余高完整的焊縫截面,可以看出焊縫的透照厚度并不均勻,透照厚度從焊縫最大厚度處的(T+ΔT1+ΔT2)變化到焊趾處的T。
因余高的去除程度不同,管端焊縫的透照厚度也是不均勻的,從余高完整區到余高去除區,透照厚度也是從(T+ΔT1+ΔT2)變化到T。
從主因對比度公式可知,透照厚度變化ΔT必然會引起透過工件到達膠片的射線強度變化ΔI,進而形成黑度變化ΔD。
當壁厚增大時,透照時所采用的射線能量增強,減小,同樣的ΔT對ΔD影響的程度變小;當壁厚減小時,則相反。
另外,從膠片對比度公式來看,在相同的膠片類型和暗室處理條件下,膠片對比度G值相對固定,壁厚增大時隨著射線能量的增大,寬容度也隨之變大,即同樣的透照厚度差ΔT引起的相對曝光量差變小,黑度變化ΔD會隨之變小;當壁厚減小時,則相反。
可見鋼管壁厚不同,同樣的透照厚度差ΔT對黑度差ΔD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在檢測壁厚較小鋼管焊縫時影響程度較大。
標準對鋼管焊縫余高所允許的最大值為3.5~4.5mm,對壁厚小于13mm的焊縫余高所允許的最大值為3.5mm。
當實際檢測鋼管壁厚小于10mm時,即使余高實物控制水平為2.0mm,焊縫部位的黑度依然難以實現2.0~3.0的要求。
防止短焦距情況下一次透照長度過大時導致不均勻輻照場和射線束傾角過大,這是黑度變化范圍規定的一個主要作用。
黑度變化范圍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與規定橫向裂紋檢出角的效果相同。
但射線檢測技術中對比度才是發現缺陷的關鍵,黑度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服務于對比度指標的。
當壁厚較小時,不均勻的透照厚度帶來較大的黑度變化,焊縫影像的最大黑度可能超過3.0,甚至達到4.0。
如圖3(引自Agfa膠片產品說明書)所示,黑度在3.0~4.0時膠片的對比度較黑度在3.0以下時的將更高,而且目前的觀片條件足以對黑度為3.0~4.0的底片進行有效觀測,所以這種黑度超過3.0的情況并不能表示底片像質不好,也不意味著檢測技術出了問題。因此在檢測壁厚較小時,DEP 31.40.20.37:2013對焊縫部位黑度為2.0~3.0的規定突顯出其不合理性。
(圖3 Agfa C4型及C7型的膠片特性曲線)
在檢測壁厚較小鋼管焊縫時常會因黑度問題發生爭議。
如在生產某國外項目雙面埋弧焊Φ508 mm×9.53 mm鋼管時,內外焊縫余高實物控制水平為2.5 mm,射線檢測焊縫黑度按照DEP 31.40.20.37:2013中2.0~3.0的要求。
在優化拍片工藝條件下,底片上實際焊縫影像黑度范圍控制在2.0~3.7,仍然達不到標準要求,于是在焊縫影像黑度問題上發生了爭議。
因該項目外方技術人員不夠專業,難以達成共識,最終采用了修磨降低拍片區域焊縫余高來達到黑度規定范圍的荒唐做法。
表2中除DEP 31.40.20.37:2013的其他標準對黑度的要求較為寬松,對于檢測壁厚較薄的鋼管焊縫其規定相對合理,但對于檢測壁厚較厚的鋼管焊縫也是存在問題的。
如采用GB/T9711-2011檢測壁厚為25mm鋼管焊縫時,某些檢測人員選用適中的檢測參數可將底片黑度控制在2.3~3.0,而某些檢測人員采用較低的檢測參數將底片黑度控制在1.8~2.5。
黑度范圍要求過為寬松結果造成檢測工藝窗口過大、檢測結果一致性變差,尤其是對于影像較淡的缺陷會因檢測結果一致性較差而產生質量爭議。
在制定具體檢測工藝時,應遵從標準的合理規定,并修正標準的不合理規定。
筆者根據雙面埋弧焊鋼管管端的實際情況,總結得出黑度的相對合理規定如表3所示,并在長期實踐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鋼管壁厚/mm |
黑度的指導規定 |
≤10 |
焊縫余高完整部位的黑度為1.8~3.5;焊縫余高去除部位及母材部位的黑度為2.5~4.0。 |
10~15 |
焊縫余高完整部位的黑度為1.8~3.5;焊縫余高去除部位及母材部位的黑度為2.5~4.0。 |
≥15 |
焊縫部位黑度為2.0~3.5。 |
(表3 雙面埋弧焊焊接鋼管管端黑度的指導規定)
總結
對比現行鋼管制造標準及其引用相關檢測標準關于黑度的規定,結合實際應用,通過深入分析探討雙面埋弧焊鋼管管端焊縫射線檢
測黑度規定的合理性,得出以下結論:
(1)DEP 31.40.20.37:2013的規定較為嚴格,對檢測壁厚大的鋼管較為合理,但對于檢測壁厚小的鋼管其合理性較差。
(2)表2中GB/T 9711-2011等其他標準對于檢測壁厚小的鋼管焊縫其規定相對合理,但對于檢測壁厚大的鋼管要求過于寬松,易導致檢測工藝窗口過大、檢測結果一致性變差。
(3)在制定具體檢測工藝時應遵從標準的合理規定并恰當修正標準的不合理規定。
黑度是射線檢測的一項重要參數,但并不是控制像質的唯一指標,尤其在檢測透照厚度不均勻的薄壁鋼管焊縫時更應綜合考慮各項指標的均衡。合理的黑度規定有利于提高像質且便于實現檢測。
面對標準的不合理規定,無損檢測同行應勇于提出質疑,以利于標準的日后修訂完善,切忌用過度提高寬容度的錯誤做法來遷就標準中黑度的不合理規定。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