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06-01 09:56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藍皮書》主編張旭東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談到:“人工智能概念自1956年被首次提出以來,經過60多年的演進與發展,在超級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和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強烈需求的推動下,已經在各行各業顯露身手,呈現出跨界融合、人機協同、自主操控、深度學習等特征。隨著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快速融入醫療,正在重塑醫療服務模式,改變醫院、醫藥和醫療器械行業的未來。”
5月16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在近期的演講中表示,“多年前,如果你問我AI最好的應用會是什么,我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會說是語音識別或者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金融領域。但今天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人工智能最好的應用場景,毫無疑問是醫療的場景。”在人工智能發展這60多年歷史浪潮中,李開復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深度學習技術的發明。
“今年,我們確實已經很少看純AI的項目了,我們關注得更多的是AI跟金融、物流、醫療這些行業的結合能力,在AI產業發展中,應用場景比技術更為重要。”一位長期關注硬科技的投資人這樣談到。李開復也表示,醫療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在于將AI與專科病進行深度結合才能創造更多價值,AI細分賽道中,AI企業需要為客戶提供越來越精準化、越創新應用的服務。
多巨頭企業紛紛涉足AI醫療領域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傳統醫療巨頭、傳統企業紛紛布局醫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醫療影像和輔助診斷成為熱門領域。IBM、Google、BAT等互聯網企業巨頭、GPS等傳統醫療企業巨頭、眾多跨界拓展業務邊界的傳統企業,主要以自主研發相關產品、開發相關領域針對性技術賦能行業應用或通過外延并購擴張業務版圖的方式進入醫療人工智能行業。
例如,微軟收購AI語音識別巨頭Nuance,布局醫療數字化領域。這項收購案成為微軟歷史上規模第二大的收購,僅次于2016年對LinkedIn27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標志著該公司將為醫療保健人工智能業務投入重注。
阿里健康近年來對于AI人工智能領域動作頻頻,2015年4月,阿里健康與江蘇魚躍科技簽署一份框架協議就醫療智能設備,醫療影像等領域展開合作;17年10月,阿里健康與三家醫院分別推進醫學人工智能工程實驗室;18年10月,阿里健康與連心醫療正式簽約,生態賦能加速醫療AI臨床應用;18年9月,阿里健康董事會主席吳泳銘與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出席云棲大會阿里醫療AI專場,聯合宣布共建阿里醫療人工智能系統——ET醫療大腦等。
18年6月,騰訊正式發布首個AI醫學輔助診療開放平臺,宣布開放旗下首款AI+醫療產品“騰訊覓影”的AI輔診引擎,“騰訊覓影”的AI輔診引擎也成為國內首個開放的醫療AI引擎。
AI醫療在行業中的實際應用
醫療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基本涵蓋了從發現病情、分析診斷到治療全流程以及醫院管理等內容,廣泛應用在各個醫療細分領域如醫療影像、輔助診斷、健康管理、疾病預測、醫院管理、虛擬助理、醫療機器人等,醫學影像率先落地、率先應用、率先實現商業化,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場景;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診療導航系統等精準醫療領域已有部分落地應用,未來增長空間較大。李開復在演講中提到,未來在骨科手術、神經介入、種植牙等細微領域,AI都可以創造更多價值。
AI醫療器械其商業化道路漫漫
但作為醫療人工智能的分領域,AI醫療器械的商業化之路作為新興模式可謂“摸著石頭過河”,因此注定會較已有的成熟醫療器械產品來得更加艱難。以產品的注冊上市來說,由于缺少審核經驗及相關標準,醫療AI產品的審評審批在此前的較長一段時間里都進展緩慢。
但從2017年開始,隨著國家藥監部門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促進標準化單位落地,AI醫療器械的注冊審評隨之迎來破冰。
2020年是國內AI醫療器械密集上市的一年。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1月15日首個AI醫療產品獲三類證后,此后NMPA審核加速。截至2021年5月,總計已有12款AI醫療器械獲得了NMPA發布的醫療器械三類證。
國內已獲三類證的醫療AI產品,截至2020年12月
隨著眾多巨頭紛紛布局和創新產品的獲批,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醫療人工智能的時代真的來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可以發現醫療人工智能的實際發展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神速,距離AI大范圍全面地走進醫學臨床,比肩國外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度還有很長的距離。
什么在“阻礙”醫療人工智能前進的腳步
就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還處于簡單融合的初級階段,商業化程度偏低。要想全面落地,還存有許多壁壘。例如,早幾年間,恰逢醫療人工智能投資風口,醫療器械起步門檻相對較低,導致上面上同類產品扎堆出現,同質化嚴重;同時在醫療領域,“數據孤島”現象一直存在,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醫療行業,數據處理是關鍵,而我們當前還處于規模化數據獲取階段;在技術層面,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多體現在對影像資料的處理上,而人工智能如何通過與病人的直接接觸和互動交流來實現精準診斷和治療,依然是一道技術難題;在標準制度的建立上,醫療人工智能的普及,還面臨著行業標準的建立、監管體系的完備、社會觀念的更新等一系列問題;同時,AI研發人才緊缺、診斷的可靠性、倫理道德問題、數據的安全性等憂患意識也真實存在,有醫生擔心未來的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醫生的意義,而病患擔心數據的精準度等問題也制約著AI醫療的發展和應用。
AI醫療未來發展潛力無限
5G時代已經到來,智慧醫院、遠程醫療、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它們從方方面面沖擊著傳統的就醫模式——智慧醫院改變了患者看病的感受,遠程醫療實現了優質資源下沉,人工智能提高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這些新技術均處在一片待開發與發掘的藍海,潛力無限。根據《2020醫療人工智能發展狀況報告》表示,我國人工智能醫療處于成長期,精準醫療、健康管理和醫療機器人等將成為未來重點發展領域。報告顯示,醫療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醫療主要細分應用領域之一,2019年市場規模達43.2億元,其中康復機器人占比47%,手術機器人占比17%,輔助機器人占比23%,醫療服務機器人占比13%。
業內表示,在全國各地AI醫療行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AI醫療相關市場也迎來了一波爆發增長期。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以來,我國醫療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增速保持在40%-50%,目前規模達到210億美元。同時,市場需求日益旺盛,慢病管理等領域頗具增長空間;復合型人才厚度增加也為產業厚積薄發創造了新節點。據美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全球醫療產業的收入預計將超過2.6萬億美元,高于2020年的2萬億美元。
國家出臺多項利好政策
我國近年來也出臺了較多項利好技術政策,對于醫療人工智能相關政策,是先由國家出臺文件和發展規劃、提出指導路線,再由各地政府根據中央相關指導意見出臺執行文件。國家各部委都出臺過相關政策來促進AI醫療的發展。這些文件陸續出臺,有望為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帶來政策紅利。
資料來源:36氪 國務院
相信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驅動下,醫療人工智能正在向更多病種、更深應用場景發展,而更多創新產品的推出也將帶動市場走向更加火熱。而當前,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也在火熱報名中,其中設有人工智能類別的專場賽,創新大賽連續三年分別取得了283個、607個、665個醫療創新項目,如有您有好的創意項目,到大賽現場來一次創意花火激情的碰撞!
來源:醫療器械創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