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05-18 09:19
變異株頻現的背景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首先要自證清白,主要是漏檢問題,包括靈敏度降低甚至假陰性問題,無論核酸檢測還是抗原檢測都需要拿出數據,無論真實世界數據還是模擬臨床數據。新冠同多數疾病一樣,會呈現出多種檢測系統共存的局面,孰優孰劣,往往不是技術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
傳統的 PCR 檢測技術不僅耗時長、檢測靈敏度較低,而且可能引發污染而導致假陽性反應。而多色探針熔解曲線技術實現了全封閉式檢測過程,減少了污染可能,使診斷結果更加可靠,尤其在變異檢測和多靶標檢測方面,更具有突出優勢。
基于此,MDx組委特邀廈門大學分子診斷中心的李慶閣教授進行深度專訪,率先分享他和團隊在建立一體化新冠變異株檢測方面的突破思考。
MDx組委:
您是分子診斷技術平臺研究的資深專家,首先想請您先談談,在分子診斷/核酸檢測領域,行業目前的關鍵挑戰,有哪些技術及開發前景趨勢?
李教授:
從技術平臺的角度看,分子診斷行業的挑戰在于自動化的實現,相對于生化和免疫診斷而言,分子診斷的自動化程度還在快速進化中,需要一個過程。從一體機到批量分析平臺,再到流水線,概念已基本清楚,實現路徑仍然五花八門,需要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時間或長或短,但終歸會趨于成熟和規范。關鍵的挑戰在于臨床價值的實現,這有賴于分子診斷標志物方面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投入,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MDx組委:
您和團隊在新冠疫情中也有非常多的工作與成果,那么也請您談談對于變異株頻繁發現等全球疫情背景下,您對于新冠病毒檢測的新思考?接下來應當引起注意的有哪些關鍵點?對于新冠疫苗,中和抗體檢測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想法?
李教授:
變異株頻現的背景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首先要自證清白,主要是漏檢問題,包括靈敏度降低甚至假陰性問題,無論核酸檢測還是抗原檢測都需要拿出數據,無論真實世界數據還是模擬臨床數據。新冠同多數疾病一樣,會呈現出多種檢測系統共存的局面,孰優孰劣,往往不是技術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
疫苗接種后,需要關注的是抗原性漂移(drift)和轉移(shift)問題,二者分屬量變到質變不同階段,但都需要密切監測變異的發生和累積,變異檢測要常規開展起來。實際上,目前也是這么做的,但僅僅測序不夠,還需要更高密度的人群監測,這需要快速檢測試劑,尤其是針對那些值得警惕的變異(variant of concern, VOC)和值得關注的變異(variant of interest, VOI)。可以預期,VOC和VOI的名單會不斷變化,需要人們快速行動,及時推出針對性的快速檢測體系來。
MDx組委:
您在核酸檢測,多重核酸分析等方向均有豐富的研究及轉化成果,那么對于在新冠刺激下目前行業內風頭正起的病原多重聯合檢測技術,想聽聽您的看法和評價如何,尤其是在結核等傳染病的分子診斷方面,對于行業有什么建議?
李教授:
相對于新冠病毒而言,結核等其它傳染病的分子診斷更為復雜:比如,多病原體聯合檢測就面臨檢測平臺、臨床試驗和臨床意義等多方面挑戰。
就結核而言,分枝桿菌是一大類病原體,感染癥狀相似,但治療手段差別很大,需要甄別出結核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的具體種類,本身就極具挑戰性。目前,我國結核分枝桿菌核酸篩查普及率不夠高,一個特殊原因是合適的樣本類型還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再有就是耐藥突變的發生,這是結核治療的老大難問題,耐藥檢測不充分,和治療不充分一樣,會導致大量問題的發生。
我國對于新冠確實控制得很好,目前是新冠肺炎低負擔國家,然而不幸的是,我國一直都是結核病高負擔國家,和印度、印尼等發展中國家一起名列前茅。原因固然很多,但與總體投入偏少不無關系。分子診斷行業固然需要繼續努力,持續研發質優價廉的診斷產品,但疾病本身的防控也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來源:商圖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