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wǎng) 2021-03-29 17:51
金屬點陣材料有著質量輕、比強度高、密度小等優(yōu)秀的力學特性以及隔熱、吸能、消聲降噪等物理特性,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新一代輕質、超強韌多功能材料。其點陣結構是由結點和結點間連接桿件的單元,按一定規(guī)則周期性排列構成的三維有序多孔結構。可以通過單胞的構型和幾何尺寸設計實現(xiàn)其功能性的調控。
金屬點陣結構的多孔特性和可設計性,已成為結構、功能一體化的優(yōu)良載體。多項研究表明,金屬點陣結構連接桿的尺寸、長徑比、夾角以及單元數(shù)目與規(guī)格等,決定了其結構力學性能。由于金屬點陣結構的幾何參數(shù)直接影響著結構的力學性能,因此需針對制備完成的構件開發(fā)適用的無損檢測方法,以驗證構件制備與設計的符合性,確保構件在使用過程中滿足相關性能要求。
金屬點陣材料結構參數(shù)
檢測原理
金屬點陣結構的無損檢測具有以下特點:
① 內部結構復雜,空間結構形狀各異、尺寸小、單元周期密集排列,檢測的可達性差;
② 材料范圍廣,包括鋁合金、鈦合金、高強度鋼等,不同材料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不同;
③ 高精度尺寸定量檢測,需要量化評估尺寸精度、表面質量和連接桿斷裂缺陷,在確保結構精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
基于上述特點,可以考慮采用工業(yè)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其成像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工業(yè)CT成像原理示意
01研究對象
以體心立方(BCC)型金屬點陣為研究對象,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金屬點陣結構圖
高能束選區(qū)熔化金屬點陣采用M810型大型激光選區(qū)熔化精密快速成型設備以及TC4合金粉末進行成型,其主要成形工藝參數(shù)如下:激光功率330W,掃描速度1250mm/s,掃描功率250W,輪廓掃描速度1250mm/s,層厚40μm,掃描間距0.13mm,粉末球徑1~53μm。
02檢測方案
由工業(yè)CT檢測原理(圖1)可知,對金屬點陣結構進行檢測,如同一個平面橫插入到點陣結構中。點陣單元結構的連接桿截面均呈橢圓狀,其中短軸為桿徑。金屬點陣結構的工業(yè)CT檢測圖像如圖3所示(圖中l(wèi)為短軸,L為長軸)。
圖3 金屬點陣工業(yè)CT檢測圖像
對圖3中的圖像進行邊緣提取、橢圓擬合識別處理,通過對橢圓長軸、短軸及傾斜角(點陣連接桿與CT切片平面的夾角)等參數(shù)的計算,實現(xiàn)結構的幾何參數(shù)檢測。圖4為金屬點陣結構幾何參數(shù)的檢測流程。
圖4 金屬點陣結構幾何參數(shù)的檢測流程
金屬點陣材料結構參數(shù)
檢測結果
金屬點陣CT及其邊緣提取圖像如圖5所示。工業(yè)CT檢測過程中受探測器校正、檢測參數(shù)設置等影響,掃描圖像存在較重的偽影,偽影疊加在點陣掃描圖像中造成端角灰度值遠高于其他區(qū)域的影像灰度,以致在邊緣提取過程產(chǎn)生了多余的弧線,見圖5(b)四個角的圓圈處,端角處的干擾弧線增加了圖像的連通區(qū)域數(shù)量,加大了橢圓識別的難度。為準確對圖像邊緣進行提取,識別有效連通區(qū)域,在金屬點陣結構工業(yè)CT檢測中,應及時校正探測器,優(yōu)化檢測參數(shù),減少偽影及其他干擾影像。
圖5 金屬點陣CT及其邊緣提取圖像
截取有效圖像的邊緣識別圖如圖6所示,對未發(fā)現(xiàn)偽影的部位進行了邊緣提取,得到8個橢圓圖形。
圖6 截取有效圖像的邊緣識別圖
對圖6中截取圖像進行識別,得到橢圓的位置參數(shù)(x0,y0)及形狀參數(shù)(a,b,Φ)。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和計算得到連接桿的直徑為1.87~2.13mm;兩單元點陣間水平方向的距離為14.8mm,見圖7。兩單元點陣間高度方向距離的計算亦如此。
圖7 兩單元點陣間距示意
金屬單元點陣連接桿直徑設計值為2mm,檢測結果基本符合設計值。受激光選區(qū)熔化成型工藝的影響,金屬點陣試件較實際模型存在一定的翹曲,見圖8,同時由于連接桿表面較大的粗糙度增加了CT圖像的邊緣噪聲,因此檢測結果與理論模型存在一定的差距。
圖8 金屬點陣三維重建與CATIA數(shù)模比對偏差圖
結論
(1) 對金屬點陣結構工業(yè)CT圖像進行橢圓擬合識別,可實現(xiàn)金屬點陣材料結構參數(shù)的檢測。
(2) 橢圓擬合識別的準確度與CT圖像質量相關,在CT檢測過程中應盡量消除不相關的偽影圖像。
(3) 針對金屬點陣CT影像橢圓識別進行了初步研究,后續(xù)還需針對高精度邊緣提取、圖像擬合等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以提高檢測精度。
作者:王丙陽1,劉曉彤1,戴寧2,李懷學1,李嘉文1,晏峰峰3
工作單位:
1.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3.北京國測通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王丙陽,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無損檢測技術的應用研究工作。
來源:《無損檢測》2021年2期
來源:無損檢測N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