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案例
嘉峪檢測網 2019-04-29 16:03
薄荷為常用藥材,收載于《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等功效[1]。始載于唐代孫思邈《千金·食治》,名為蕃荷菜,其味苦、辛,溫,無毒。李時珍《本草綱目》對薄荷的特征、栽培、分布和用途作了詳述,記載:“人多蒔苗,……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而圓,及長則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為勝” [2]。民國《增訂偽藥條辨》對各地產薄荷的質量優劣做了闡述,“蘇州學宮內出者,其葉小而茂,梗細短,頭有螺蜿蒂,形似龍頭,故名龍腦薄荷,氣清香,味涼沁,為最道地。太倉、常州產者,葉略大,梗亦細,有頭、二刀之分,尚佳。杭州筧橋產者,梗紅而粗長,氣濁臭,味辣,甚次。山東產者,梗粗葉少,不香,更次。二種皆為側路,不直入藥” [3]。可見,歷代文獻都強調薄荷的規格等級、質量優劣與產地均有密切的關系,以“氣清香,味涼沁”的蘇薄荷為道地藥材;川蜀、山東產者較次;杭州筧橋氣濁臭,味辣者更次。
薄荷為薄荷屬一種植物,薄荷屬植物較多,為芳香類植物,除藥用之外,食用、香料等領域也有大范圍的應用,人工栽培及野生品種眾多。全世界約有30個種,140多個變種。據《中國植物志》記載,我國現今連栽培種在內共有12種[4]。戴克敏研究[5]認為,我國薄荷屬栽培種類,共有11種1亞種2個變種及2個變型。其中薄荷(M. haplocalyx Briq.)、胡椒薄荷(M.piperit),留蘭香(M.spicata L.)、皺葉留蘭香(M. Crispata Schrad.)等,常作為芳香及藥用植物栽培[5-6]。
由于薄荷的長期栽培,多型性和種間雜交以及豐富的遺傳變異,薄荷屬植物的形態種的確定比較困難。薄荷屬植物生態適應性強,自然雜交現象普遍,導致該屬植物在形態和化學組成上發生諸多變異,難以區分,化學成分常有變化,但有一定的規律性。戴克敏[6]指出,薄荷屬的分類,除根據形態及生長習性外,必須與其化學成分的分類相結合。從芳香油的氣味來區分留蘭香和薄荷,揮發油含有香芹酮(Carvone)者,原植物稱為留蘭香(Spearmint),含有薄荷酮(menthone)者,原植物稱為薄荷(Mint)。周榮漢[7]在我國第一部《藥用植物化學分類學》專著中指出,薄荷屬植物分為兩種化學型,而香芹酮或薄荷酮的有無是區分兩種類型植物的特征成分。梁呈元[8]將薄荷屬植物分為三類:薄荷醇化學型(包括薄荷和椒樣薄荷);香芹酮化學型(包括留蘭香和皺葉留蘭香);辣薄荷烯酮氧化物化學型(包括灰薄荷、興安薄荷、圓葉薄荷、假薄荷等)。
在薄荷飲片標準檢驗時發現,不同省份,不同生產企業、經營單位及使用單位的部分飲片,存在使用不具薄荷特征的飲片或薄荷腦斑點較弱的現象,存在基原混亂或品質低劣的問題,可能與薄荷種植品種基原、使用薄荷的不同來源有關。文獻報道[9-10],薄荷藥材及其飲片存在留蘭香混偽品。針對薄荷存在的質量問題,實地調研了安徽、河北、湖北、江蘇等薄荷種植基地,并對部分地區的野生薄荷進行了考察。除了實地考察外,還委托各地專家或藥學人員提供了當地野生或種植的藥材或飲片,對薄荷的易混淆品留蘭香也進行了收集,對收集的樣品根據植物形態、薄層色譜行為及其揮發油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初步的基原判斷及分析。
1 儀器與試藥
1.1 儀器
島津GCMS-QP2010Ultra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儀。
1.2 試藥及試劑
對照藥材及對照品:薄荷腦(批號:110728- 200506,供含量測定用)、胡薄荷酮(批號:111706-201205,純度99.8%)、乙酸薄荷酯(批號:190044-201001,供含量測定用)、薄荷酮(批號:111705-201105,純度98%),薄荷對照藥材(批號:120916 -201310),均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香芹酮(批號:C11052000,純度98.2%)購自Dr. Ehrenstorfer GmbH公司;胡椒酮(批號:ASB-00016875-100)購自ChromeDex公司。
試劑:乙酸乙酯、甲苯、石油醚等試劑均為分析純。
薄層板:硅膠G預制板(青島海洋化工廠,merck板)。
1.3 調研地點及樣品收集
(1)各產地栽培、野生原藥材40份;(2)館藏標本(中科院南京藥用植物所標本館)。
2 方法與結果
2.1 GC-MS檢測方法及結果
2.1.1 氣相色譜條件
色譜柱:DB-5ms型石英毛細管柱(0.25 mm × 30 m,0.25 µm,美國安捷倫公司);載氣:He;體積流量1 mL·min-1;進樣量1 µL;進樣口溫度200 ℃;分流比10︰1。
升溫程序:70 ℃保持4 min,以1.5 ℃ ·min-1升至120 ℃,保持0 min;以3 ℃·min-1升至200 ℃,保持0 min;再以30 ℃·min-1升至230 ℃,保持2 min。
2.1.2 質譜條件
離子源:EI+;離子源溫度230 ℃;檢測器電壓:0.97 kV;掃描范圍m/z 20~1000;溶劑延遲1.5 min;掃描方式:Scan。
2.1.3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薄荷腦、胡薄荷酮、乙酸薄荷酯、薄荷酮、香芹酮、胡椒酮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別制成每1 mL含15 µg的對照品溶液。
2.1.4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樣品2 g,加水200 mL,并在揮發油測定器中加入乙酸乙酯2 mL,按照揮發油測定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204)保持微沸2 h,分取乙酸乙酯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2.1.5 結果
根據樣本揮發油總離子流圖,經儀器譜庫自動檢索擬合(NIST11譜庫)及與對照品質譜圖比對,共鑒定出22種化學成分,其中薄荷腦、胡薄荷酮、乙酸薄荷酯、薄荷酮、香芹酮及胡椒酮6種成分與對照品的圖譜比對,其余16種經儀器譜庫自動檢索擬合(見表 1)。22種成分中,2-異丙亞基環己酮、百里酚及cinerolone匹配度小于90%,名稱暫定,需進一步確定。
表 1 薄荷藥材揮發油中主要成分GC-MS分析
主要成分按面積歸一化法測出相對百分比,按主成分百分含量的高低,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薄荷腦、薄荷酮為主成分。均含有薄荷腦、薄荷酮,部分樣品還含有乙酸薄荷酯、氧化胡椒酮、胡薄荷酮、檸檬烯等。薄荷腦含量占比達52%~88%,薄荷酮含量占比為4.4%~23.9%,大部分地區種植及部分地區野生品屬于此類。
(2)2-異丙亞基環己酮(暫定)為主成分,含量占比達56%~62%,還含有少量檸檬烯,不含有薄荷腦、薄荷酮,為河北種植臭薄荷。
(3)香芹酮為主成分。含量占比達50%~78%,另含有少量檸檬烯,屬于留蘭香類植物。
(4)胡薄荷酮、薄荷酮為主成分,薄荷腦含量少的樣品,胡薄荷酮含量為5.8%~68%、薄荷酮為11%~53.4%、薄荷腦為0~16%,四川、山東、湖北省野生薄荷屬于此類。
(5)氧化胡椒酮為主成分,含量占比為26%~90%,不含薄荷腦、薄荷酮,為安徽、湖北種植薄荷正品中混有部分不是薄荷的樣品。
各類型典型離子流圖見圖 1。
A.薄荷腦為主;B.香芹酮為主;C.薄荷酮及胡薄荷酮為主;D.氧化胡椒酮為主;E. 2-異丙亞基環己酮為主;
1.薄荷腦;2.香芹酮;3.薄荷酮;4.胡薄荷酮;5.氧化胡椒酮;6. 2-異丙亞基環己酮。
圖 1 薄荷揮發油典型TIC圖
2.2 薄層色譜方法與結果
采用《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薄荷項下的薄層色譜條件,薄荷正品及不含薄荷腦樣品的薄層色譜圖相近,薄荷腦相應位置有干擾,容易導致檢驗人員誤判,方法專屬性差,難以區別薄荷及其混淆品(見圖 2),故對現行標準TLC鑒別方法進行修訂。首先,將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由石油醚振搖提取,修訂為提取揮發油性成分;其次,對展開劑比例由甲苯-乙酸乙酯(19︰1)調整為甲苯-乙酸乙酯(9︰1),經方法學考察,所建方法重現性和耐用性均符合要求(見圖 3、圖 4)。
展開劑:甲苯-乙酸乙酯(19 ︰ 1);1、2、3.薄荷正品;4.異常樣品(留蘭香);5、6.異常樣品(臭薄荷);7.薄荷對照藥材;8.薄荷正品(斑點較弱);9.薄荷腦。
圖 2 薄層鑒別色譜圖(藥典標準)
1、3.樣品(留蘭香類);2.樣品(臭薄荷);4.薄荷對照藥材;5.薄荷腦;6、7、8.樣品(薄荷)。
圖 3 薄荷、留蘭香、臭薄荷薄層鑒別(改進后)
1.薄荷腦對照品;2.樣品(薄荷);3、4.樣品(臭薄荷);5.薄荷對照藥材;6、7、8.樣品(薄荷)。
圖 4 薄荷、臭薄荷薄層鑒別比較(改進后)
2.2.1 修訂后薄層色譜方法
取本品2 g,加水200 mL,并在揮發油測定器中加入乙酸乙酯2 mL,照揮發油測定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204)保持微沸2 h,分取乙酸乙酯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薄荷對照藥材2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薄荷腦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按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及對照品溶液各5~10 µ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乙醇(1︰4)的混合溶液,在100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薄荷對照藥材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在與薄荷腦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2.2 結果
改進后的薄層鑒別方法可以明顯區分薄荷及其易混品,留蘭香、臭薄荷不具薄荷腦對照品及薄荷對照藥材的特征斑點,區別明顯(見圖 3、圖 4)。
3 結果及其分析
依據植物或藥材特征、薄層色譜行為及所含的化學成分,對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分類。
3.1 分類依據
3.1.1 植物形態及性狀特征
發現種植品中的部分樣品莖、葉、花萼無毛,故除了參考文獻外,實際觀察了標本館的標本,進一步印證了薄荷應具茸毛的特征。
依據《中國植物志》 [4]、戴克敏的“國產薄荷屬(Mentha Linn.)的栽培種類初步研究” [5]中的薄荷分類檢索表、薄荷與留蘭香的非腺毛微性狀鑒別[11]及《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1]薄荷的性狀特征,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除了薄荷屬植物均有的莖方形、葉對生外,較穩定的特征:輪傘花序腋生,莖、葉、花萼有毛;揉搓后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另外,在中科院南京藥用植物所標本館,觀察了80多份薄荷及其同屬植物的樣本,包括國內野生、栽培及國外的一些品種,品種有薄荷、胡椒薄荷、唇萼薄荷、留蘭香等。其中與藥典基原相同的薄荷樣本(拉丁名Mentha haplocalyxBriq.、Mentha arvensis Linn),輪傘花序腋生,莖、葉、花萼上均有毛;留蘭香莖、葉、花萼則多無毛或毛少。
3.1.2 化學成分
根據《中國植物志》等文獻[4, 6]報道,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中揮發油的主成分是薄荷腦(薄荷醇),原油中薄荷腦含量通常高達62%~87%?!吨袊幍洹?005年版[12]、2010年版[13]及2015年版[1]收載薄荷素油的標準,薄荷素油為原油除去部分薄荷腦的油,其主成分是薄荷腦,GC色譜測定薄荷腦含量應為28.0%~40.0%。陳在敏[14]測定不同企業的薄荷素油中薄荷腦含量,結果為30.9 %~38.4%;說明薄荷揮發油的主成分是薄荷腦。
3.2 初步基源判斷
3.2.1 薄荷(與藥典規定特征相符的樣本)
來源于安徽、湖北、河北少量、江蘇、貴州栽培品,浙江麗水、安徽金寨、江蘇南通、山西五寨的部分野生品,植物形態的主要特征為莖方形,葉對生,輪傘花序腋生。植物上部莖茸毛明顯,下部莖茸毛不明顯;葉寬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上下表面、葉脈、葉緣具茸毛,有凹點狀腺鱗,邊緣具鋸齒;輪傘花序腋生,花白色或淡紫色,花冠外被微柔毛,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萼筒外被微柔毛;揉搓后有特殊清涼氣,口嘗辛涼味足。揮發油主成分為薄荷腦、薄荷酮。薄層色譜斑點與薄荷對照藥材一致。其基原為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見表 2)。
表 2 薄荷腦為主成分的薄荷(種植、野生)
3.2.2 留蘭香類(與藥典規定特征不相符的樣本)
皺葉留蘭香:主要特征為莖四棱形,葉對生,穗狀花序頂生。莖無毛或近于無毛;葉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無柄或近無柄,葉皺波狀,葉脈網狀明顯,邊緣具尖銳而不規則的鋸齒,有凹點狀腺鱗,葉上、下表面及葉脈的茸毛少,葉邊緣茸毛極少見、且短??;穗狀花序生于分枝頂端,花淡紫色或白色,花萼鐘形,萼齒5,花冠外面及萼筒均無毛。葉揉搓后有特殊香氣,口嘗無涼味。揮發油中以香芹酮為主,不含薄荷腦、薄荷酮(見表 3)。薄層色譜斑點與薄荷對照藥材不一致,區別明顯。為皺葉留蘭香(M.Crispata Schrad)。
山東殷巷鎮、河南溫縣種植留蘭香:輪傘花序腋生,葉表面較平整,不皺縮,葉長度多為寬2倍以上,其余特征基本與皺葉留蘭香一致,與《中國植物志》描述留蘭香(輪傘花序生于莖及分枝頂端,間斷但向上密集的圓柱形穗狀花序)(M.spicata L.)形態不一致。揮發油中以香芹酮為主,不含薄荷腦、薄荷酮(見表 3)。薄層色譜斑點與薄荷對照藥材不一致,區別明顯。為留蘭香類植物,但未鑒定到明確的種。
表 3 留蘭香類樣品
山東濟南郊區種植薄荷,未觀察到花序,葉表面較平整,不皺縮,葉長度多為寬2倍以上,葉表面幾無毛。根據其主成分為香芹酮,列為留蘭香類樣品,未鑒定到明確的種。
3.2.3 其他類
3.2.3.1 與藥典規定特征不相符的樣本
(1)河北種植的臭薄荷,主要特征為輪傘花序腋生,莖、葉及花萼無毛。莖四棱形,無毛;葉對生,有柄,葉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有凹點狀腺鱗,葉上、下表面及葉邊緣均無茸毛,只在葉脈上少見或偶見較短的茸毛;輪傘花序腋生,花淡紫色,花萼鐘形,萼齒5,花冠外面及萼筒均無毛。葉揉搓后香氣濁,口嘗辣味明顯,無涼味。揮發油中不含薄荷腦、薄荷酮,主成分為2-異丙亞基環己酮(暫定)(見表 4)。薄層色譜斑點與薄荷對照藥材不一致,區別明顯。未鑒定到明確的種。
表 4 河北種植臭薄荷
(2)安徽、湖北種植薄荷中不同程度混有不是薄荷的細葉樣品。莖四棱形,無毛;葉對生,葉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葉長度多為寬2倍以上,邊緣具稀疏的鋸齒,有凹點狀腺鱗,葉上、下表面及葉邊緣均無茸毛;輪傘花序腋生,花冠外及花萼筒均無毛。葉揉搓后有香氣,口嘗有辣味,無明顯涼味。揮發油中以氧化胡椒酮為主,不含薄荷腦、薄荷酮(見表 5)。未鑒定到明確的種。
表 5 氧化胡椒酮為主的樣品
上述兩種樣品植物形態與《中國植物志》收載的12種薄荷屬植物形態均不符合,未鑒定到種。
3.2.3.2 四川、山東、湖北野生品
四川達州、南充、廣安地區野生薄荷:莖方形,紫色,幾無毛;葉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稀疏且不明顯的鋸齒,有凹點狀腺鱗,葉上、下表面及葉邊緣均茸毛較少;輪傘花序腋生,花紫色,花冠外及花萼筒幾無毛。味辣,涼味弱或極弱。揮發油中主成分為胡薄荷酮、薄荷酮,但薄荷腦含量較低(見表 6)。
表 6 胡薄荷酮、薄荷酮為主成分的樣品(野生)
山東濟南郊區、湖北黃岡野生薄荷:輪傘花序腋生,莖、葉、花萼有毛,涼味弱,植物形態符合薄荷特征,但揮發油中主成分為胡薄荷酮、薄荷酮,薄荷腦含量較低或無。
以上三個產區野生品,均未鑒定到種。
文獻報道[15],薄荷油中胡薄荷酮的代謝產物薄荷呋喃會損傷肝組織,過量服用薄荷油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可致死亡。故胡薄荷酮含量高的野生品,不應作為藥用薄荷使用。
4 討論
4.1 種植、野生薄荷的分類
薄荷屬植物種類繁多,多型性和種間雜交以及豐富的遺傳變異,本屬種數極不確切,種的確定也比較困難。薄荷屬的分類,除根據形態及生長習性外,必須與其化學成分相結合。通過調研及對收集樣本的分析,將調研樣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薄荷,大多數地區種植的薄荷及部分地區的野生薄荷,其植物形態與化學成分與藥典規定基原相符,輪傘花序腋生,莖、葉、花萼有毛,辛涼味足是其比較穩定的性狀特征,揮發油主成分為薄荷腦,與傳統品質評價及藥用標準描述相符;第二類為留蘭香類,莖、葉、花萼無毛或毛少,無涼味,揮發油主成分為香芹酮;第三類為其他類:(1)河北種植臭薄荷及安徽、湖北種植薄荷中混入的部分不是薄荷的樣品,輪傘花序腋生,莖、葉、花萼無毛,揮發油中不含薄荷特征成分薄荷腦、薄荷酮,植物形態及化學成分均與薄荷特征不符。與《中國植物志》記載的12種薄荷屬植物均不一致,目前無法鑒定到種;(2)山東、湖北野生薄荷植物形態符合薄荷特征,但辛涼味弱,揮發油中主成分為胡薄荷酮,而薄荷腦含量較低,不符合中國藥典對于藥用薄荷的要求。
薄荷、留蘭香類植物,植物學鑒定與其化學分類基本可以相互印證。山東、湖北野生薄荷,性狀與藥典品接近,但化學成分與薄荷不同,化學分離學與性狀鑒別存在一定差異。
4.2 種植、野生薄荷存在的問題
一是個別地區將留蘭香類及同屬其他植物當薄荷錯種、誤種。二是個別地區存在連作現象,會導致薄荷原油品質下降,薄荷腦含量降低。三是長期栽培,可能導致品種老化、退化,混雜嚴重及栽培變異。另外,部分地區野生品涼味較弱,揮發油中薄荷腦含量低,而胡薄荷酮含量高,品質較差。
4.3 薄荷及留蘭香混淆品認識的誤區
通常人們對于薄荷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花序上,認為輪傘花序腋生的是薄荷,而偽品留蘭香是穗狀花序頂生,實際上留蘭香類品種也較多,如山東為提取香料而種植留蘭香品種,同薄荷一樣,也是輪傘花序腋生,所以經常會將某些留蘭香類植物誤認為是薄荷。部分地區種植的薄荷,雖然輪傘花序腋生,但莖、葉、花萼均無毛,不含薄荷腦,其植物形態及化學成分均與薄荷不符。
4.4 藥典標準存在的問題
《中國藥典》2015年版標準薄層鑒別專屬性較差,不含薄荷腦的樣品,在薄荷腦附近有干擾,難以區分薄荷及其混淆品,故改進薄層色譜方法,修訂后的方法能夠明顯區分薄荷及混淆品。
4.5 薄荷藥材及飲片存在的問題
通過植物形態特征,再加上氣味的聞和嘗,基本能夠鑒別基源。但薄荷作為藥材或飲片出現時,多無花,且葉子常破碎,為鑒別帶來一定困難,再加上經營者、使用者經驗不足,導致市場錯用、誤用現象時有發生。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 一部[S]. 2015: 377-378, 419-420.
[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 上冊[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1: 917-918.
[3] 楊倩, 詹志來, 歐陽臻, 等. 薄荷的本草考證[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18, 37(4): 60-79. DOI:10.3969/j.issn.1006-9690.2018.04.013
[4]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66卷[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2: 260-274.
[5] 戴克敏. 國產薄荷屬(Mentha Linn.)的栽培種類初步研究[J]. 藥學學報, 1981, 16(11): 849-859.
[6] 房海靈, 劉艷, 梁呈元, 等. 薄荷屬植物分類和育種研究概述[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0, 17(8): 101-10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0.08.059
[7] 周榮漢. 藥用植物化學分類學[M]. 上海: 上??萍汲霭嫔? 1988: 137-137.
[8] 梁呈元.中國薄荷屬(Mentha L.)植物種質資源多樣性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2490379.htm
[9] 崔宇宏, 郭景文, 李民生, 等. 薄荷及其飲片中摻有易混品留蘭香檢測方法的實驗研究[J]. 藥物分析雜志, 2015, 35(12): 2181-2186.
[10]周文菊, 豆小文, 楊美華, 等. 薄荷及其飲片質量控制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16, 41(9): 1569-1577.
[11] 汪海斌, 袁如柏, 周建理. 薄荷與留蘭香的非腺毛微性狀鑒別[J].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5(3): 84-85. 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26
[12] 中國藥典: 一部[S]. 2005: 283-283.
[13] 中國藥典: 一部[S]. 2010: 395-395.
[14] 陳在敏. 薄荷素油特征圖譜的研究及多組分含量測定[J]. 藥物分析雜志, 2011, 31(10): 1957-1960.
[15] 楊倩, 孫蓉. 與功效和物質基礎相關的薄荷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警戒, 2009, 6(7): 430-433. DOI:10.3969/j.issn.1672-8629.2009.07.013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