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9-01-10 14:53
由于紡織服裝類輕工消費品一般會在銷售期前的數月開始生產,銷售前的運輸、貯存等必不可少的手段通常會使得白色或淺色的服裝產生黃變,尤其是國際貿易中,交貨時出現黃變現象會給商家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因此,國內外絕大多數采購商也陸續將黃變這一指標納入到驗貨合同之中,而黃變的產生原因、標準的使用以及黃變的防治措施也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01 黃變產生的原因
01光黃變
光黃變是指紡織服裝由于太陽光或紫外光的照射,引起分子氧化裂解反應而使得服裝表面泛黃。光黃變在淺色服裝、漂白處理織物、增白處理織物中最為常見。織物經光照后,光能傳遞到織物染料上,致使染料共軛體發生裂解,從而引起光褪色,織物表面呈現黃色。其中,可見光和紫外光分別是引起偶氮類染料和酞菁類染料上色織物褪色的主要因素。
02酚黃變
酚黃變一般是由NOX和酚類化合物經接觸轉移引起的織物表面泛黃,主要反應物質通常是包裝材料中含的抗氧化劑,例如丁基苯酚(BHT)。服裝和鞋類在出廠后經過長時間的包裝運輸,包裝材料中的BHT會和空氣中的NOX發生反應,從而引起服裝泛黃。
03氧化黃變
氧化黃變是指織物受大氣或其他物質氧化后產生的黃變。紡織服裝在染色和后整理時通常使用還原性的染料或助劑,在與氧化性氣體接觸后,發生氧化還原作用而產生黃變。
04增白劑黃變
增白劑黃變主要發生在淺色織物上,當服裝表面的殘留的增白劑因為長時間貯存而產生遷移,導致局部增白劑過量,而產生服裝黃變。
05柔軟劑黃變
服裝在后整理過程使用的柔軟助劑,在受到熱、光照等條件作用時,其中的陽離子會發生氧化,導致織物柔軟處理部位泛黃。
雖然黃變分為上述5種類型,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服裝黃變現象通常是由多種原因疊加而形成的。
02服裝耐黃變產品標準
目前國內涉及服裝黃變質量的產品標準主要是依據其服裝主要面料類型進行分類,使用較為廣泛的有:
GB/T 21295— 2014《服裝理化性能的技術要求》
FZ/T 73028—2017《針織人 造革服裝》
FZ/T 81018—2014《機織人造革服裝》
GB/T 8949—2008《聚氨酯干法人造革》
各標準的具體要求如表1所示。
表1可知,以上產品標準只對白色或淺色系的織物、人造革進行考核。
GB/T 21295—2014在針對機織物服裝產品時,只考慮耐酚黃變,而其余標準只考慮了耐光黃變。
在限量要求方面,FZ/T 81018—2014《機織人造革服裝》對服裝耐黃變等級進行了劃分,除對合格品無要求外,其余產品標準均要求耐黃變性能達到4級及其以上。
除此之外,服裝其他所有的產品標準,對于白色或淺色系的紡織產品而言,耐光黃變只是考核了耐日曬色牢度。
03服裝耐黃變測試方法標準
最早的黃變測試方法主要是Courtaulds、Marks & Spencer等公司對紡織品的內部測試方法,經過十幾年的演變,該方法逐漸發展成國際通用方法,并且衍生出其他的不同方法來測試服裝織物的耐黃變性能。服裝產生黃變的原因多種多樣,測試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由自然光照射引起的黃變測試方法有:GB/T 8427—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其測試原理是將試樣與一組藍色羊毛標樣一起放箱體中,在人造光源下按照規定條件暴曬,最后將試樣與藍色羊毛標樣進行變色評級,評定色牢度。
由紫外光照射引起的黃變測試方法有:GB/T 30669— 2014《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光黃變色牢度》
其測試原理是試樣在紫外光下照射一定時間后,與未經照射的樣品進行對比,用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評定變色等級。
由酚類物質引起的黃變測試方法有:GB/T 29778—2013《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潛在酚黃變的評估》、SN/T 2468—2010《進出口紡織品酚黃變試驗方法》
其測試原理是將各試樣和控制織物夾在含有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BHT)的試紙中,置于玻璃板間并疊加在一起用不含BH的聚乙烯薄膜將其裹緊形成一個測試包,在規定的壓力下,放入恒溫箱或烘箱中一定時間。用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評定試樣的黃變級數,以此評估試樣產生酚黃變的可能性。
由氯漂引起的織物黃變測試方法有:FZ/T 01078—2009《織物吸氯泛黃試驗方法》
其測試原理是將試樣在洗衣機中經氯漂、清洗、晾干后,與原始樣對比,以此評定試樣泛黃等級。
由大氣污染物引起的織物黃變測試方法有:GB/T 11039.3—2005 《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大氣污染物色牢度 第3部分:大氣臭氧》
其測試原理是將一塊試樣和一塊控制標樣,在環境室溫、相對濕度一定的大氣中,同時放置在臭氧試驗艙內,直至控制標樣的顏色褪至與褪色標準相同。該試驗階段為一個周期,重復該周期,直至試樣達到規定的變色,或者達到預定的周期數。
包含自然光和紫外光兩種測試方法的有:QB/T 4672—2014 《人造革合成革試驗方法 耐黃變的測定》、HG/T3689—2014《鞋類耐黃變試驗方法》
以上測試方法歸納如表2所示,測試人員可根據需要合理采用。
由表2可以看出:
我國關于織物黃變的測試方法較為齊全,除人造革、合成革以外,不同的測試方法幾乎可以用來測試所有的服裝織物。
對于耐光黃變的測試方法,由于皮革類產品在較短的波長光照下依然可以產生一定的黃變,因此服裝和皮革使用的光源波長范圍略有不同。
在耐酚黃變測試中,GB/T 29778—2013和 SN/T 2468—2010的測試步驟稍顯簡單,但若最后控制樣的沾色等級小于或等于3級,則試驗成功,否則重新試驗。對于測試時間,依據產品類別不同,達到黃變的要求時間也不同。
此外,雖然HG/T 3689—2008為鞋類測試方法標準,但此標準被GB/ T 8949—2008《聚氨酯干法人造革》引用,至今仍然被不少企業使用。
04紡織服裝黃變防范措施
(1)企業在生產加工工藝中,應盡量減少增白劑的使用,不得超過增白劑的泛黃點。
(2)在面料后整理定型時,溫度不宜太高,高溫會使織物表面染料或助劑發生氧化裂解,進而引起織物泛黃。
(3)在包裝貯存、運輸過程中,采用BHT含量較低的包裝材料,且盡量保持貯存、運輸環境保持常溫通風,避免產生酚黃變。
(4)在紡織服裝因包裝產生酚黃變的狀況下,為減少損失,可在包裝底上撒上一定量的還原粉,封上紙箱包裝1~2天,后拆開放置6h,待氣味散盡后可重新包裝,這樣可將黃變最大程度地修回。
(5)在日常穿著時,應注意保養,勤洗輕洗,不宜長時間暴曬。
05針對耐黃變標準的建議
(1)服裝產生的黃變原因眾多,除酚黃變和光黃變之外,應完善服裝潛在黃變的檢測機制,如增白劑、柔軟劑黃變檢測方法,以助力企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黃變產生。
(2)服裝耐黃變標準測試體系內部存在沖突之處,例如FZ/T 81018—2014中明確規定適用范圍為以人造革(機織物為基布)為主要面料的服裝,但卻采用的是于鞋類產品適用的HG/T 3689—2008,因此FZ/T 81018—2014 等標準亟待修訂。
(3) GB/T 21295—2014中對以機織物為主要原料的服裝產品只考核耐酚黃變,在實際穿著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光黃變現象,因此GB/T 21295—2014在修訂時,可考慮將耐紫外光黃變納入到考核范圍之內,以完善標準的功能。
來源:中國纖檢